统编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的,你可能并不完全了解! | 语文阅读专题
为充分发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功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数字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审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原则基础上,根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教读”“自读”课的不同功能,分别提出了“教读”课导入环节、文本理解环节、评价小结环节的数字化教学对策,“自读”课嵌入有效解释、对照比较数字化教学对策。
审视语文“教读”“自读”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教读”“自读”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教读”的功能侧重于学法;“自读”的功能侧重于“用法”,即指导学生用“教读”中所学之法自主阅读,将“教读”情境中所学迁移运用到“自读”情境中,使所学逐渐内化、巩固为学生“终身携带”的自主阅读能力。
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双刃剑”,用得好则促进教学,反之则阻碍语文教学的正常发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提升教学,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正确审视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读”“自读”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原则,我们才能在数字化教学实践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一紧扣教学内容设置
在任何教学中,内容充实但不繁杂是确保学生学有所获的前提,也是教师使用嵌入视频、音频和图像时不能违背的原则。视频越容易理解,与文本阅读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越强就越能帮助学生学习。视频材料只有紧扣阅读教学内容设置且和文本内容互补时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仅增加丰富性却无解释概念核心特征之用的文字材料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促使课程结构清晰
对于学生来说,“那些结构清楚、组织良好的信息比不太清晰的信息能更好地得到保存和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电子表格在组织信息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学习信息按照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组织,使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结构清楚且重点突出。
此外,视频、音频和图像等信息技术虽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丰富,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如果变得太多则会降低课程结构清晰度,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而把握不了重点,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时,教师必须坚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化适度,促使课程结构清晰化”这一原则。
三促进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
“教读”和“自读”课都应包含对学生掌握本课目标程度的评价。正如为提高射箭水平,射箭手就得了解射出的箭与靶心的距离,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一样,语文教师也应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改善教学:学生不懂的要重新讲解,学生已懂的则可以加快教学进度。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供独立练习、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并借助答题器收集、统计、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情况。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比,借助答题器能让教师更快、更精准地把握全体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程度,从而让教师更科学地改善教学。
语文“教读”“自读”课数字化教学的对策思考
根据“教读”“自读”课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不同功能,教师可有侧重地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在“教读”中,教师要侧重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教读”课文进行深度学习,在“教读”初始情境中课文理解得越透彻,语言学习规律和阅读能力掌握得越扎实,所学就越容易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在“自读”中,教师应侧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运用“教读”中所学之法进行自主阅读,并在解释和比较中拓展学生视野,巩固、内化学生阅读能力。
一呈现并阐明单元整体教学框架
和以往孤立地学习单篇课文不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强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各单元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单元内各篇课文学习指向的“统帅”,“教读”“自读”都须逐层落实单元能力培养目标,单元整体教学的“合力”大于各单篇课文学习的作用之和。而单元整体教学要有效发挥这种“合则强,孤则弱”的作用,教学之初就须借助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向学生清楚地阐明本单元学习的理由、单元能力培养进程、单元学习结束之时学生应知道什么及能做什么。
教师利用电子表格、演示软件可将单元整体教学框架更清楚、更鲜明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将要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及“教读”“自读”对单元能力培养的逐层落实心中有数。它既非常清晰地告诉学生通过单元内课文学习“须掌握的”和“能做到的”,又结合各篇课文个性特征告知学生如何分步、逐层落实单元能力训练。与被动跟着老师学却不知要走向何方相比,这种事先呈现单元整体教学框架的教学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二“教读”课数字化教学对策
1. 导入环节
成功的导入环节在短时间内能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知道要学什么,并强烈地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习期待——急切地想学将要讲授的重要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来建立这种学习期待。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背景情境,在这种背景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必需能力将恰是“教读中须学内容”。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读”课文《智取生辰纲》,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习:
(PPT呈现)江苏兴化县想为家乡名人施耐庵修建故居,故居的花园内拟陈列其作品《水浒传》中的群英塑像。如果你来担任主要设计者,要工匠按你的设想给杨志、吴用等人做塑像,你想怎么完成这一任务?请你结合文本画出人物图像,并向工匠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
要完成为群英塑像任务,学生须在认真阅读《智取生辰纲》,并了解《水浒传》的基础上,梳理关于杨志和吴用等人的故事情节,把握他们的性格。解决问题必需的这些能力恰是这篇教读课文,乃至整个单元都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和把握的能力点,而且为群英塑像这一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一种现实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
又如学习《黄河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黄河的视频、音频资料,借助滚滚的黄河水声、铿锵有力的乐器伴奏声和气势磅礴的合唱声将学生引入情境,并让学生运用《黄河颂》中的直接抒情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后感。在此情境中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语言表达能力恰是本课,乃至本单元须学内容——学习抒情方式。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一种情境,这种情境通过强调即将学习内容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例如,在学习《寓言四则》时,部分学生认为寓言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多用处而学习兴致不高。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在生活中利用寓言故事劝导他人的视频,让学生明确:当我们劝导他人时,如果我们的话语太直率,态度太严厉,伤了对方自尊心,这样不但达不到劝导他人之目的,还会引起对方反感。而寓言这一“穿着迷人外套的真理”既可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劝导他人,也能让对方愉悦地接受。在明白寓言作用后,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深度学习自然会有积极的学习期待。
2. 文本理解环节
结构清楚、组织良好的学习材料更易被学生理解和使用。在教读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以清晰、有组织的方式来呈现课文学习材料,把新信息和学生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使课文学习材料变得对学生有意义,并确保学生理解所教概念并能应用到“自读”新情境中。而电子表格在帮助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层级化组织的基础上,更便于向学生呈现清晰的教学内容结构。
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读第一课《猫》的教学。在前面两个单元(第三、第四单元)学习默读基础上,本单元能力培养点是“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和段落”“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首先,教师可用表1呈现这几个单元能力培养的逐层递进关系以明确告知学生:本单元将要掌握的能力和学生之前已掌握的能力是承接、递进关系。
其次,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会做摘录和概括文章中心。摘录这一行为本身并不难,难的是:结合具体文本如何确定须摘录的语句或段落?在浏览标题和全文大意后,教师应敏锐地意识到:《猫》是通过叙述特点不同的三只猫在作者家中命运各异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对三只不同特点的猫丢失或死后的不同感受就是揭示文本主旨的关键之处。故课前,教师可通过电子表格引导学生做摘录(见表2)。
在学生独自做摘录、交流、积累初步学习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演示软件展示学生摘录做得好与差的正反例,让全体学生在正反对比中感受如何通过对这些重要语句或段落的摘录来把握文本内容主旨和结构。
最后,在学生积累学习体验基础上,教师对能力掌握关键之处进行解释,即在一篇文本中表达作者思想主旨,在文章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语句或段落是重要且须摘录的。这就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教会了学生阅读之法。
此外,为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教师也可用演示软件或微课给学生提供与文本内容理解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资料。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微课“记承天寺夜游:赏月下小景品闲人之情”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豁达、超脱中的自嘲,品味其“闲人”之情扫除障碍。
3. 评价小结环节
“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能让教师和学生以既有意义又及时的方式了解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帮助改善教学与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提问后点名回答、个别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效,这样只有部分学生参与评价。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结果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错误的判断,从而丧失改善教学的良机。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答题器)来搜集学生答题质量信息,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误判风险,并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改善教学。
例如,在教读《诗词三首》,讲授新诗结束后,教师可以向学生的平板电脑发送关键诗句理解类习题。学生完成练习后,网络将答题信息传递至教师端,教师就能及时根据这些信息快速评估学生的诗歌理解情况,并确定哪些诗句还需要进一步讲解。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自读”课数字化教学对策
“在教授新概念时,教师应首先呈现相似情境中的概念事例,然后提供各种不同情境中的事例”,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将所学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就是遵循这一教育心理学规律来编排教学单元的:单元内的“教读”课文相对来说是较典型、规范的文本,“自读”课文则是非典型性、不太规范的文本。这样编排显然是为了促进学生将“教读”中所学迁移到各种“自读”课文的不同情境中。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之长来实现“自读”功能并促进迁移的发生呢?
1. 嵌入有效解释
能力迁移不会想当然地自动发生,但对新情境中具体事例涉及所学概念的核心特征进行解释,且“考虑联系到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而且更加强调概念和原理,而不仅是事实和技能”,这种有效解释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概念运用到他们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境中。
在自读中为迁移而教时,教师“不仅要提供许多例子,而且要指出并解释每个例子是如何体现概念的本质特征”,指出并阐释每篇自读课文所承载的能力内化关键之处,将有助于学生将这种阅读能力运用到他们从未遇到过的情境中。
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八、九年级两册教材中唯一没有按文体编排的一个单元。此单元以民俗为人文主题,将文体分属于小说、现代诗歌、散文的四篇课文编排为一个单元,并设定三项能力培养目标,其中第二项“体会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本单元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引导学生在“教读”中结合具体文本体会各种表达方式作用后,教师在“自读”中应针对“为什么在强调培养文体阅读能力的八年级学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选用取决于什么?”这些本质问题进行有效解释。
以下解释有助于理解“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来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作为承载作者思想内容的外在表述系统,任何文本载体包括文体、表达、语言三大因素。写作时,作者只有先确定文体,才能依体选用相应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基本手段,它是由作者写作目的决定的。”表达方式一般分为“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的选用取决于表达方式的功能及作者写作意图。一般来说,叙述基本功能是“以事告人”;描写基本功能是“以形示人”;说明的基本功能是把相关的知识、方法、技巧、规定、要求等传授或告诉读者;议论的基本功能是“以理服人”;而抒情是表现和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情感。
2. 对照比较
“对比不同的事例或情境能够阐明概念,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也能促进迁移”。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扎实的单篇教学基础上,“自读”课文之间、“自读”与“教读”课文之间、“教读”课文之间的比较更能促进学生掌握“须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并在明确彼此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中促进能力迁移。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包含五篇中外经典散文。其中,《背影》《白杨礼赞》是“教读”,《散文二篇》《昆明的雨》是“自读”,这五篇散文涵盖了散文的基本类型:叙事抒情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托物言志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在“教读”归纳散文的基本文体特征,初步掌握散文阅读方法基础之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完后须将叙事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进行异同比较。借助电子表格可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准确、清晰地把握散文的共同文体特征,并将散文阅读能力迁移运用到各种不同情境中。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课题“基于自主学习力培育的中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易海华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副研究员;李蕾系湖南省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语文教师)
前段时间,我们发起了一项众筹,众筹您对《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的选题建议。
点击蓝色字体,参与众筹——2019,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数字化教学”难题有哪些?
我们还有大礼赠送哦。留言的选题建议中获赞数top5,我们将赠送2019年整年共12期纸质期刊。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8期,原标题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数字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责任编辑:付惠云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语文阅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