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3.0时代的未来场景: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学校不是生而有之,也不是一成不变,社会转型伴随着学校变革,学校变革又会驱动社会变革。在新旧交替之际,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学校的进化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未来的学校到底长什么样?一起来畅想!




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

——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文 | 张治


上午,B老师到X中学,讲授该校订制的课程“数学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这是B老师自己设计的课程,根据日常生活中不同行业、职业的情况,讲授数学应用知识。他上午9点到校,讲授1小时。他与学校在合同中约定:讲课内容不许录像、不许录音、不许传播。他的讲课视频已有企业买断,在MOOC上都有,学生可以通过MOOC学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现场听课及现场提问。

下课后回到家,已是 22:30。他打开电脑,进入Y学校的管理系统,检查他在该校所教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系统显示,全班30位学生全部完成作业,最早完成作业时间为昨天13:30,最后一名完成作业时间为昨天21:30。所有作业已在昨天 22:00由系统批改完毕,有一半学生已查看过批改结果。

B老师逐一点开学生的作业本。系统为每位学生的每道习题都给出评语,指出本习题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分别为非常难、较难、适中、较易、非常易。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教师为其布置新的作业,根据系统提示的性格、成长轨迹、未来发展需求等情况,从题库中选取适合他的题目,并确定适当的答题量。一位学生一种设计,绝无雷同。

学校早已进入走读模式,B老师是该市最有名、能力最强的教师,由于是学生选择教师,所以 30 位学生的学习程度还是有差别的,布置作业就必须针对每位学生量身定制。

检查和布置完30份作业,花费1小时。

Y学校今天没有他的数学课。14:00,他到达Z学校。该校订制的课程较深,具有思辨性,严格地说属数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跨学科内容,课程和教材都是他编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独此一家,总学科名称为“数学人生”,今天讲的内容是“数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关系”。

在多媒体教室里,师生围坐一圈,座谈式上课。外圈还坐了很多临时来听课的其他班级的学生,没有来的学生和外校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现场直播。B老师以数学诞生与发展的历史为纵轴,以音乐、美术、语言文学、戏剧等为横轴,旁征博引地揭示数学之美,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数学之美。尤其是他对京剧、川剧中的脸谱艺术与代数、几何等相关性的揭示,让学生们醍醐灌顶,如饮琼浆,如痴如醉。这堂课根本分不清是数学课还是艺术课。

16:00下课,B老师被学生缠住答问半个多小时后才脱身。

18:30回到家里,B老师开始为全家做晚饭。

19:00看新闻联播。

19:30看电视剧、电视节目、上网或读书,既娱乐,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扩展知识量和知识深度。

22:00登录X学校管理系统,观看作业批改情况,根据系统显示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批改建议,为每位学生布置第二天的作业。

23:00就寝。


当前,教育形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的每位教师都将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教师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这不是耸人听闻,教师角色转型势在必行,人工智能进课堂将替代大量“讲授型”教师。

现在的教师工作内容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人和教师将重新分工,许多环节会完全“去人工化”,凡是机器能干的,都要交给机器去做。教学不再仅仅依靠教师,会出现很多人机协同的课堂。

智能化算法可以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特征、情感偏好、能力潜质等,据此为学生科学地定制教育服务,开展面向每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和情感的呵护者。


教师角色

信息时代的教育,您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系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正高级教师)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张治的教育随想”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教师必须了解这5个方面

专家解读:教育现代化2035,与你我有何关联?

刘向永:技术加持下,教育为何还未发生革命性变化?

STEM教育北京经验大起底,拿去即用 | 创新课程

成立仅5年的北京中学,STEM教育经验缘何如此老到 | 创新课程

原汁原味的美国STEAM课堂什么样?(内附课堂教学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