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进步的教育在于在变化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保持变化 | 名师引领
信息技术助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深度学习
文 | 林华
名师引领
林华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广东省优秀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组成员。
出版个人编著《中学政治学科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等,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政治学科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重构。
她认为: “进步的教育在于在变化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保持变化。”
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化重构教与学的今天,数字鸿沟却在与日俱深,许多教师以学校硬件环境不够为由,拒绝接受“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深度学习”等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抱团固守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笑称“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转变思想观念,在常规课堂上借助电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可以开展贯穿深度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学,让课堂更具趣味性、思想性,促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都得到提升。
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而言,始终在助推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指出,智慧课堂有三个维度,即思维层次、开放程度、文化品位。
本文结合汕头市实验学校教师郑康镇的课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节选),从这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上,助推深度学习,构建智慧课堂。
一、构建更高的思维层次
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教育界的新宠,它既强调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又指向立德树人和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课堂动心用情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深度学习的内涵可知,课堂教学需要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
(一)课例展示
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播放有关弱碱水广告的视频,开展探究活动,即这个广告是真的吗?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广告是真是假,以什么为评判标准?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是依靠人的意志来判断吗?
在教师提问“如何检测碱性溶液”时,学生通常会回答:“通过利用pH试纸来检测这个矿泉水是否属于弱碱水。”这时教师借助PPT展示pH值色别表(如图1),让学生对pH值有更为清晰、直观的了解。
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同桌两人一组),发放矿泉水、实验杯及pH试纸,来检测矿泉水是否属于弱碱水。结果显示,矿泉水为弱酸性,与广告不符合,各组学生的实验结果一致。学生总结时说:这一矿泉水厂家在做虚假广告。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教师亲自做实验,即利用酚酞溶液检测矿泉水是否为弱碱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学生使用pH试纸检测矿泉水酸碱性的结果一致,厂家做了虚假广告。
这时,教师提出疑问: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矿泉水广告现象,进而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由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产生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其原因是复杂的。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于这一观点,教师可用PPT展示。
本教学环节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利用已有化学知识进行跨学科知识关联,通过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广告的虚假性,增强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提高理性分析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
(二)信息技术的助力过程及效果分析
本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工具仅仅是普通的台式电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是教育信息化时代普遍可见的工具和许多基层教师日常所用的教学工具。
在这里,信息技术主要发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高阶思维、高效展示知识点等作用。这是信息技术赋能教与学的过程和表现,它体现了智慧课堂的特征:精准和高效。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之初,教师展示弱碱水广告的视频,提问:“这个广告是真的吗?”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具体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上,高效完美地完成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辨别矿泉水虚假广告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与跨学科知识(化学)和旧学科知识(实践)的连接,体会认同真理的概念,进一步体验、感悟哲学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认同“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这个过程是思维逐步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结构逐渐清晰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2.内容精当,方法精准
当学生想到可以用pH试纸检测矿泉水的酸碱性时,这个内容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知识,用PPT适时展示pH值色别表,帮助学生快速直观看到实验结果,弱碱水广告的虚假便不攻自破,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结论。
深度学习时,学生通过课堂动心(矛盾冲突:广告到底是否为虚假宣传)、用情(从心底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引发学生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生持久的改变,摆脱识记、复述知识等为特征的浅层学习。
通过真实的体验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和高阶思维,进阶到认同真实和真理的人生观阶层,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是为教与学服务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工具,这一定位在本课教学中是清晰、简洁、有力的。
二、增强开放程度
能否将课堂打开,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是衡量课堂是否“智慧”的一个标尺。传统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学生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来展现。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将移动互联网、弹幕、问卷星等工具引入课堂,会极大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开放程度。
(一)课例展示
本课堂探究的问题之一是“弱碱水广告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酸性体质的基本观点是: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 以下,处于健康和疾病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是酸性体质者。
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驳斥这种伪科学?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有效信息,对弱碱体质理论进行驳斥,通过弹幕形式将搜索的有效信息及时分享。在学生充分思考和参与的基础上,教师再展示相关阅读材料。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熟悉的移动互联网搜索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智能终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搜索主题信息的过程中寻找有用信息,发展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利用弹幕进行分享,创新学生参与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表意见的能力和勇气,落实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二)信息技术的助力过程及效果分析
深度学习要培养具有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首先是能够学会学习的人。元认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等,学会控制和促进学习。
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先提问:“如何来驳斥这种伪科学?”就是在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设计了开放的学习支架和特定的学习目标,带领学生顺利完成这些开放性学习。
例如,鼓励学生使用移动终端搜索关于“弱碱体质理论”的信息,运用弹幕进行课堂交互学习……正是这种开放有序的学习设计,使得这堂课充满新鲜感、趣味性和时尚感,让我们在没有智慧教室的硬件环境中,依然享受智慧课堂的魅力。
本教学环节的最大亮点是信息技术深度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首先,利用移动终端搜索关于“弱碱体质理论”的信息,筛选辨别有效信息;其次,利用弹幕工具,在课堂上开展生生的互动学习,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突破。师生坦然接受移动终端进课堂,让其成为课堂辅助学习的方式,同时根据课堂进度有效利用移动终端服务课堂教学。
但是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介入,师生会面临一定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恰当选择课堂辅助工具,引导学生迅速使用移动互联网掌控课堂进度,在课前备学情、准备技术补位措施等方面,都需要提前预案和周密准备。
对学生来说,在不抵触的情绪下快速使用信息技术接受新信息,快速进入学习环节,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这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上使用“弹幕”,既有趣又活泼,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借助二维码小程序直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看到“弹幕”,非常兴奋,也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这种互动学习中。
而且,利用移动终端搜索关于“弱碱体质理论”的信息,将其发布到弹幕上,聚焦开放的课堂,整个过程都反映出深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元认知策略。
本教学环节中,通过信息技术元素和建构主义理念,让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索、共同反思成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技术的增强性优势助力单一学科教学向跨学科真实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学生的认知与迁移、实践与创新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正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转向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变革,融合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体验,赋能学生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学习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提升文化品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价值判断,更要有价值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知识,更要升华到正确价值认同的高度。
(一)课例展示
教学时,教师运用PPT展示以下相关材料。
碱性水是否对改善体质有效?2015年的央视3·15晚会上,“消费谣言”一节再次给予否定的答案,并暗示消费者要对这一说法提高警觉。这并非央视首次提及这一话题。2010年,3·15晚会就对“碱性水祛病强身骗局”进行曝光,用权威解释和实验告诉消费者“碱性水有益身体健康就是一个营销噱头,并没有科学依据”。
然而,据2015年央视3·15晚会现场公布的数据看,高达34%的被访受众认为“碱性水能够改善体质”。特别是从央视公布这一信息后网民“大呼上当”的反应看,时隔五年,“碱性水健康”的谣言未灭。
看完这段材料后,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进而引出另一课堂探究问题:为什么“弱碱水”的谣言未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分组,弹幕交互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归纳。
本教学环节中,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弹幕工具,围绕指定主题开展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表意见的能力和勇气,落实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通过前期围绕酸碱水的两个探究活动,学生已生成的前序知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对本教学环节的知识学习目标“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形成良好的逻辑铺垫。他们利用已有学科知识进行新知的关联和解构,就显得自然顺畅,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的助力过程及效果分析
深度学习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学生探讨追求真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让立德树人、价值认同等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在学生已经掌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个前序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认识反复性发生的原因和表现,思考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进一步得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生大境界。
这个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深度学习在常规课堂上悄然发生,生成智慧课堂。
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建构主义理念和信息技术融合学习环境优势中,更好地赋能学生真实问题解决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学习素养。
因此,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促成深度学习,生成智慧课堂,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师生的智能生长,增强学生的认知与迁移、实践与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途径。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优化思想政治课供给侧改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立项号:BHA160141)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6期
责任编辑:孙建辉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