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阿拉伯老大哥”埃及,在炮火中前进
一般认为,中东地区共有17个国家,其中有6个国家可以被称为地区强国。分别是中东小霸王以色列、梦想家土耳其、什叶派领袖伊朗、油霸沙特、老大哥埃及、昔日强国伊拉克。今天,蛋哥着重聊下埃及。
埃及,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过古埃及人与现埃及人没啥文化和血缘的传承。古代的阿拉伯半岛是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遭到了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入侵。为了阿拉伯人的利益,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他的继任者们不断向外征战,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埃及受其影响,成为阿拉伯人和文化占主导的国家。
共同的语言和信仰成为维系阿拉伯人团结的纽带。即使以塞尔柱突厥人为主导的奥斯曼帝国兴起,也没有改变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奥斯曼帝国为了能够有效统治阿拉伯人而接受了伊斯兰教。1517年,埃及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近代以来,伊斯兰文化的自我优越性抵制了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导致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
1797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粉碎了第一次反法同盟的进攻,陆上的军事威胁暂时解除,但法国最大的敌人,也是反法同盟的金主、法国的宿敌-海上霸主英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拿破仑分析:凭法国的海军力量,进攻英国本土是不现实的;只有占领埃及,进逼印度,切断英国的东方贸易线,才能使英国首相皮特胆战心惊。
拿破仑短暂统治过埃及,埃及穆斯林并不稀罕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平等那套理论。1798年底,奥斯曼和英国、普鲁士以及俄国结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779年7月底,拿破仑获悉督政府在与反法同盟的欧洲战争中惨败,他认为政变推翻督政府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借口巡视尼罗河三角洲,抛下远征军,带领一批亲信,秘密回国,在雾月政变中攫取了法国的最高权力。
拿破仑在埃及建立东方帝国确实是失败了,但他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埃及历史的走向。拿破仑撤出埃及后,出身阿尔巴尼亚的奥斯曼总督阿里,迅速填补了权力真空。1805年,阿里王朝实际统治埃及,继承了波拿巴处理埃及事务的思路,对外击败了英国的干涉军队,同时缓和与中央伊斯坦布尔的关系。对内以欧洲的行政制度为蓝本,带领埃及进行变法、改革、创建工厂、开办军官学校,组建新型军队。
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下,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如英国1882年就占领了埃及。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因与俄国在黑海的矛盾,以及德国赠送军舰、修筑铁路等诱惑,选择站在德国一方对英法作战。英国主要兵力要应对德国的进攻,无法牵制奥斯曼,于是煽动阿拉伯贵族反抗。
埃及独立
1914年,埃及趁机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苏丹国”(Sultanate)。一战结束后,埃及促使英国废除保护国制度,于1922年2月28日成立埃及王国,但主要的外交、军事等权力仍被英国控制。
1936年,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去世,其子法鲁克继位,其治下的埃及称为是法鲁克王朝。法鲁克一上台就与英国签署《英埃条约》,承诺将埃及境内的所有英军撤离至苏伊士运河地区并设置驻军的上限,只有在战争状态下英国才可增兵。协议保留了英国人在苏伊士运河的军事控制和商业运营的权利,埃及民众自然不满。但法鲁克早年在英国留学,他知道英国的实力,逼急了可能遭受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打击;正当法鲁克左右为难之际,一个重大事件突然发生:为了打破阿拉伯各国的团结,操控中东各国的油气资源,英法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1947年联合国181号决议同意在巴勒斯坦地区组建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
法鲁克国王有意将汹涌的民意引导向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试图通过打击犹太人来转移埃及民众对英国人的矛盾,这就是后来埃及参与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国内背景。在这次战争中,原本看似强大的埃及军队损失惨重,只占领了巴勒斯坦人聚居的加沙地区,而以色列却扩大了领土范围。
纳赛尔主义
埃及军民的怒火无处宣泄,1952年7月23日,当法鲁克国王和其他政府高官们正在度假的时候,纳赛尔、阿梅尔、萨达特等一群埃及青年军官发动政变,一天之内就夺取了埃及政权,组建起军政府。法鲁克国王被流放,其子继位后不久也被废除,埃及进入了共和国时代。
埃及共和国成立初期,各方大佬对于权力的争夺非常激烈。法鲁克王朝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封建地主和剥削性资本家,人数不到总人口0.5%,却垄断了埃及主要的土地、工厂、银行、保险公司、商店,掌握着每年国民总收入的50%以上。纳赛尔掌权后,明确依靠中下层民众,采取一系列政策提高其政治经济地位。
面对埃及新政府,英国人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作出让步,后来达成协议英国人在20个月内完全从苏伊士运河撤军,而英法两国运营的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商业权益保留到14年后的1968年。埃及民族主义升温后,为迎合这股情绪,纳赛尔在1956年英军完全撤离苏伊士运河一周后迅速出兵运河区,宣布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有化,提前没收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的相关商业利益,封锁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的做法同时惹怒了英法以三个国家,三国后来决定联合起来入侵埃及,这就是著名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即第二次中东战争。彼时的埃及仍然还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拥有超过30万的军队和数量众多的苏式武器,包括500辆装甲车、150架战斗机、50架轰炸机。不过在英法以三国的进攻下,埃及军队还是很快就败下阵来,丢失了靠近以色列的整个西奈半岛。
埃及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却收获颇丰,成功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商业经营权,还代表阿拉伯世界第一次击败了西方国家,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纳赛尔也赢得了“新萨拉丁”的头衔。
纳赛尔政权的统治精英基本由小资产阶级组成,外交政策包括:不结盟(其中包含与苏联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为了抵御外在的威胁加强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合作,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了“泛阿拉伯主义”,强调阿拉伯民族的整体性、世俗化,共同来消除英美等国的殖民侵略。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成立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3月8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阿拉伯众合国就此诞生。不过纳赛尔这种不结盟外交战略,遭到美国、以色列乃至沙特等海湾国家的合力反对。美国将纳赛尔视为中东地区的潜在不稳定因素。
伊拉克和约旦两国国王为对抗阿联在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联邦”。沙特王室作为一个君主制政权对埃及这个推翻原来的国王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权,保持着警惕的态度,害怕埃及的政变会影响自身的统治。沙特提出了“泛伊斯兰主义”,强调伊斯兰世界的宗教特性,注重穆斯林兄弟情谊,忽略各民族的利益,来对抗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
阿联建立后纳赛尔成为了阿联的首任总统,对于首都的选择叙利亚想要将首都设在大马士革,但纳赛尔认为埃及才是阿联的中心,最后开罗成为了阿联的首都。纳赛尔还安排埃及人控制了阿联国防、外交等重要部门,而叙利亚人只能管辖一些无关紧要的部门。纳赛尔又在叙利亚企业中开展国有化运动,埃及的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叙利亚的利益。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在1961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部分士兵发动了政变,宣布退出了阿联。
前面提到的,埃及之所以在战争上能够脚踢英国、拳打法国、揍一顿以色列,给阿拉伯兄弟出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获得了苏联的扶持。为了在中东的利益,苏联早期尚且支持,但在见证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一次次冲突后,苏联意识带不动埃及,看不到可获得的利益,于是苏联撂挑子不干了......
加沙地区被以色列抢走,埃及还能接受,毕竟那里本来就不是埃及的领土,但失去西奈半岛,以军可以随时切断苏伊士运河,或者向西进入埃及核心区所在的尼罗河流域,威胁埃及首都开罗,总想打仗想捞回来。埃及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又被以色列打败,精心建立起来的空军又被以色列袭击摧毁。这次惨败迫使埃及认清形势,调整对外政策。
1970年纳赛尔去世,军政大权由其战友萨达特接掌,执行了一套完全不同于纳赛尔的政策,他将埃及从过去注重阿拉伯共同利益转向了更加注重埃及自身利益的路线。为抑制纳赛尔左翼思潮和政治势力,萨达特还与穆兄会达成政治交易:穆兄会看似具有全民性,实则代表的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大地主、大资本力量。
1973年10月6日,准备已久的埃及军队对以色列发起了突然袭击,出动规模更加庞大的军队进入西奈半岛,为未来的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这场也被称为赎罪日战争,埃及军队先胜后败,这次输得不算难看,但务实的萨达特不再谋求军事解决与以色列的关系。埃及空军司令并兼任埃及国防部副部长的穆巴拉克,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不错,1974年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1975年又任埃及副总统,成为萨达特的二把手。
1977年11月,萨达特突然访问以色列,他下榻在以色列的大卫王酒店、到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祈祷、参观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说。当萨达特与贝京、梅厄、达扬、沙龙这些曾经的敌人礼貌握手并欢乐交谈的时候,整个阿拉伯世界都震惊了,几乎所有穆斯林国家的民众都在对萨达特口诛笔伐。1978年,萨达特亲自飞往美国与以色列总理贝京开展和平谈判,签署著名的“戴维营协议”;1979年,他正式在美国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订《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结束了彼此30多年的战争状态,在阿拉伯国家里第一个承认了以色列,以色列则承诺分阶段归还埃及西奈半岛。
对于埃及与以色列建交的行为,阿拉伯国家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宣布与埃及断交,阿拉伯联盟还将总部从埃及开罗迁走。埃及内部对于萨达特也是非常强烈不满。不满演变为行动:1981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在阅兵式上被枪杀,和他同时遇难的还有埃及武装部队参谋长和总统私人秘书等7人。
身为副总统的穆巴拉克顺理成章地成为埃及总统,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穆巴拉克基本继承了萨达特的政治路线,不再考虑成为阿拉伯的领导者与以色列对抗,因为纳赛尔已经证明那可能带来战争、消耗财力;不必冒着风险与以色列谈判,因为萨达特已与以色列签署了合约、达成了和解。埃及让出了阿拉伯世界领导的位置,踢开了自己的阿拉伯小兄弟们,踏上了美国的战车。
1981年继任的穆巴拉克继续加大自由化改革力度,包括建立埃镑自由外汇兑换市场,削减进口关税。2004年艾哈迈德任总理期间,埃及遵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大刀阔斧地推行自由化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市场自由化、降低关税、减少农业补贴、增加农产品进口。表面上看,埃及向美国靠拢,换来了大量援助,但美国的援助都是有附加条件的。西方国家占据全球产业链上游位置,后发国家盲目“对外开放”,只能招致相对弱势的民族工业凋敝,一面是进口剧增导致支出增加,另一面是民族工业萎缩导致财源减少。
军队经济与人口问题
纳赛尔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与军方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为打击政敌穆兄会,埃及政府一直借用军队势力。你来我往的游戏规则,军政在不自觉中进行看捆绑。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的地位更加稳固,埃及军队就成为利益集团,不仅拥有宪法特权,还通过经商掌控了国家的1/3的经济命脉。
埃及对大饼的执念,就像中国北方人对馒头一样,几乎每天都要吃。为稳固军队在埃及民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军方就推动埃及政府推出了“大饼惠民政策”,保证一美分就能吃到一个大饼。为保证政策顺利落实,军方与政府还决定每年都要花30亿美元进口小麦,生产足够全国吃的大饼。建国时埃及只有三千万人,而发展至今,埃及已达一亿人口了。
埃及的耕地承载不了这么多人的口粮需求。在此之前,棉花是埃及的主要经济命脉,但为增加小麦产量,大量的棉花田改种了小麦。原本800万亩的棉花地缩水到了180万亩。惠民政策保住了,可埃及的经济却堪忧。埃及逐年增加粮食进口,最终形成了对进口粮的依赖。粮食依赖于别国,等同于将国家的根本受制于人。
埃及人口集聚程度也相当高,尼罗河流域地区以5%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埃及95%的人口。特别是首都开罗的人口超过了20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交通最拥挤的城市之一。为缓解首都开罗的压力,埃及政府已在开罗周边的沙漠里建设多个新城项目,例如十月六日城、新开罗、埃尔包城等。人口问题可不仅仅是吃饭问题,航运、旅游这些埃及的支柱产业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埃及每年新增大量待就业年轻人群,这些都成为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2010年食品价格加速攀升,国际出现粮食危机,埃及进口受限,国内出现动荡,2011年阿拉伯之春随之爆发,埃及人民要求军政府下台。美国看到穆巴拉克失势,马上将其抛弃。2011年2月11日,眼看情况不妙的军政府果断放权,有埃及穆斯林兄弟会背景的穆尔西成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然而埃及的政治经济弊端并没有得到改善,军队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当国际粮食危机过后,军政府再次野心勃勃,结束了穆尔西仅仅一年的统治,将有军方背景的赛西推上总统宝座。
总的来看,和其他中东国家相比,埃及在人口规模、地理位置、交通航线、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完全具备成为地区性大国的潜力。但因为世界各方势力都在此博弈,埃及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俗化还不具备条件,伊斯兰化也不能得到各方势力的妥协。
相对中立、没有意识形态倾向的埃及军队是稳定埃及局面的最终选择,同时军队也是埃及、埃及周边国家、世界各大势力所能接受的最佳选择。
往期文章:
敢抄底卢布,勇气可嘉
日本技术领先,成功之后却无法迈入辉煌大门,原因何在?
上海为啥不“封城”,那是在探路?
当帝国主义说:“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你最好真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