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刺激经济,印钞和发钱哪个效果好?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受疫情影响,中国好几个省市的人都困在家中,其他地区的经济也不是很景气。看着美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都给普通公民发钱对抗经济萧条,网上就有人提出“全民发钱”的计划,支持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今天蛋哥想谈谈这个话题。

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是结构性和周期性的,社会主义经济不全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里也会遇到类似周期性的问题。瘟疫这类的公共卫生疾病在人类历史中从未间断,过分将经济衰退的问题甩锅给疫情,让我们很容易忽视自身在发展中遇到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矛盾。

举例:小冰期引起的自然条件变化(雪灾、旱灾、虫灾、瘟疫等)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但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是统治集团的党争、腐败、苛政……

摸着“鹰酱”过河

所谓“天灾难防,人祸可治”。新时代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泡沫破裂引起流动性危机,银行倒闭引起金融业危机,实体萧条引发生产性危机。


上世纪30年代,自由市场的思想在西方经济体系中占主流,“不干预”使得危机从资本市场蔓延到了实体领域,失业率大幅攀升,造成了影响广泛的大萧条。自由市场失灵后,主张加强政府干预,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

金属货币时代,货币的总量是有限的。到了信用货币时代,政府不需要开矿,不需要找富裕阶层商量,就能创造货币发钱,增加经济的流动性。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则说,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重要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意思是人类必须学会随着生产力提高而加大印钱,才能在工业时代避免经济萧条,建设繁荣的工业社会。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政策认为发钱增加流动性最重要,投资什么无所谓,实在不行雇一个人挖坑,雇另一个人填坑也行。但从实践来看,推行极端凯恩斯主义的代价就是银行坏账和通货膨胀。因为投资没有产生真实的财富,只增加了货币供应。美国是通过美元脱钩金本位(货币宽松)、财政举债兜底就业+大搞基建的“罗斯福新政”才扩张的生产力,不仅率先走出了大萧条的泥潭,还在二战后登顶世界霸主。

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轮漫长的滞胀危机(低增长、高失业、高通胀)。主张失业与通胀互为负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大水漫灌式的需求端刺激只在短期有效,长期货币超发只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此,凯恩斯主义受到理论界广泛质疑,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流思想。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机立断,开动印钞机扩张资产负债表,支持联邦政府的金融购买和注资计划,帮助“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业走出困境,成功让危机止步于金融领域。


有了大萧条和次贷危机处理的经验,世界各国在“放水”大招的使用上也更加得心应手。美联储迅速表态“无限支持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要将危机按在波及到金融系统之前。印钞的力度之大,直接让美国人的储蓄率从90年代初的8%,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1% 


在货币增发的过程中,距离发币中心越近越容易获得超额收益。过去几十年的货币宽松无疑让金融行业和资产(房产、股票)持有者成为了超额收益获得者。这套发钱模式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金融化“空心化”和财富两级分化。搞投资赚钱so easy,还做啥哪门子的实业?产业空心化,易造成产业工人(中产阶级)的沉沦,更加剧了社会割裂和贫富差距。

钱一直在印,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很充裕,但对经济的贡献却越来越低。企业和居民不愿意借款,你印再多的钞票,也只是在金融系统里空转。即便能拿到低成本的资金,第一反应也不是去扩张产能生产,还是拿去炒房炒股?道理很简单,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投资生产风险大、还不赚钱,还不如炒房投机的回报率高。没有比信心更重要的东西,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把钱、信贷和购买力送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中(直接给劳动人民发现金;以工代赈;用财政手段将货币投放到指定领域)。

该不该坐直升机撒钱?

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7.9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增速较2020年加快6.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092.1亿元,比上年增长34.3%。这三个数字大幅高于GDP的增速,恰恰说明规模以下的企业各项指标,是大幅落后于GDP,拖后腿的。

其实,市场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它们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人口就业。中小企业一旦倒闭,生产体系就会崩塌……员工流失、技术流失、生产线消失,等之后经济再回升、这些生产体系也回不来,因为员工及技术都去了其他领域、厂房或许也被租赁他用。能保住中小微企业这个市场主体,也就稳住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保住了人民的就业。

要打破“经济和失业”这个死循环,必须要有外力介入。这两年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也不算小。

金融上的帮助,借贷利息的降低。

财税上的帮助,减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退税、各项费用的免除及一些基金(如失业保险金等)的返还。

租赁央企或政府物业的中小微企业还给予了房租减免。

可为什么中小微企业还是经营困难,濒临倒闭呢?这要归结于社会总消费和购买力不足!几十年前,外资投资建厂,民众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更多的工厂拔地而起,经济向上形成良性循环。而近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向国外迁厂。中国产业升级尚未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再叠加疫情影响,形成如今这个局面。2021年消费能稳定,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功不可没,豪华车、豪华手表销量都是大增的,部分抵消了普通消费品的消费的不足。


真正能高效激活中国经济的方法,有一个:发钱。可发钱这个事儿,在中国好像是禁区。我们先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先说新加坡吧,公交券发过,最多700新元(合3000元人民币)每月持续三月的现金。欧洲日本泰国墨西哥也发过一些。

加拿大发过。加拿大一年的GDP1.64万亿美元(合10万亿人民币),财政收入不到4000亿美元5000亿加元。每个月发2000加元(合10000人民币),月收入不足4000加元的自动获得领取资格,持续半年,预计需要花费1220亿加元(相当于1.22万亿人民币,还是蛮多的)。

最慷慨的还数美国(反正世界人民买单)。直接发到个人账户,发了四五轮,合计7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美国一年财政预算的2倍还多),算下来每人发了近2万美元(合13万人民币),约普通美国人半年的收入。

2020年疫情以来,我们的香港地区,已累计向每位居民派发了2.5万港币:2020年每人1万、2021年每人5000元、2022年每人1万。澳门地区就更不用说了,连续十几年向居民派发大红包。

我们也发过钱,但大多数是类似,满50050这类的消费购物券。底层阶层觉得发购物券就是发钱,反正东西一样要买,节约下来的钱可以用到其他方面。富裕阶层无所谓你发钱还是发券,反正数量太少,也不影响生活。只有中间阶层,既没有富到可以忽略几百上千块的购物券,又看不上购物券能换来的商品,多数是对发购物券持反对意见的。



疫情期间全面停工,在房贷、房租和吃饭压力下,不只是底层有生活的压力,很多自由职业的中等收入阶层也现金流短缺。所以,政府绕过商业银行系统和金融机构,适当地发些现金,增加货币流动性,将“购买力”还给劳动者,刺激地方经济,是有必要的。

不过发钱的目的是缓解纾困,不等于全面撒钱,搞救济。不能太过慷慨,滋养惰性习气,可以给一部分现金(救助金是鼓励你消费的,不是让你存银行的)加一部分购物券的组合,给予失业和低收入人群倾斜照顾。

5G、大数据等“新基建”很重要,但没人知道新一轮技术革命会在什么时候点亮……地方经济结构转型,“以工代赈”上项目时,也要结合当地产业实际,注意资金投资回报率,避免资金上的浪费和银行坏账的出现。

总结一下,政府一直是在印钱刺激经济增长。发钱的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把“购买力”还给人民,促进消费,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可以选择,那你是支持政府发现金,还是发购物券呢?

往期文章:

美国中产阶级衰落史

万国来朝的朝贡体系,古代东亚和平的基石

美“印太经济框架”即将出炉,缺少中国的经济合作组织能成功吗?

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日本农协的功与过

中国搞了5000年农业,怎么就比不过美国200多年的农业?

三起三落的“铁娘子”季莫申科,与乌克兰的寡头经济

“巴西之子”卢拉的征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