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缝隙里前行的广州十三行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100多年前的广州,有这样一个商人群体:他们被西方认为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手中掌握的财富连政府都要眼红,以至要勒令他们代缴战争赔款———这就是被称为帝国商行的“广州十三行”。

提起闭关锁国,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清朝。其实,明朝时已经有端倪,并开始大规模实施海禁,洪武七年,也就是说1374年,明朝当局就下令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到后来,发展成为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许入海”,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清朝不仅继承了海禁的做法,还颁布“禁海令”和“迁海令”,沿海地区经济一落千丈,倭寇横行。

禁海和通商并不矛盾,只是不允许私人行商罢了。清廷法令规定,外商船只不能直接驶入广州城,想居留广州(非广州城内)只能在冬季贸易区。远航周期太漫长,广州冬季贸易季结束后,洋商一般会选择在澳门度过剩下的日子。

在清政府开关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流程极其混乱,遇到大量船只到来,经常手忙脚乱,将洋船堵在港外。广州珠江岸边便冒出了大量的牙行,他们用“搬砖”的方式,帮助外商货物集散。1685年清政府再度开海贸易,分别在广州、厦门、定海(属宁波)、上海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1686年春,广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西方商船到中国南岸通商,抵达的第一站是澳门。在澳门引水后一路往上至宽阔的珠江入海口行驶到虎门。虎门是广州城第一道抵御外敌的军事防线,海峡两边均筑有炮台等防御工事。过虎门海峡后,洋商船只需在广州城下游约12英里处的黄埔下锚,卸货到更小的“官印船”运送至广州。普通的洋商船员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黄埔锚地度过,偶尔有一两日可以去广州十三行游玩,洋商上岸的活动均受到监管。


纵然有诸多的限制,但西方市场对中国茶叶、瓷器、丝绸以及漆器等需求持续爆增,仍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十三行给广州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754年,到港海外商船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海外商船增至83艘,税银达110万两。鸦片战争前,每年有超过200艘海外商船到达广州,税银突破180万两。西关地区成为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大清帝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核心区。当然,广州十三行行商也从广州“一口通商”及垄断贸易的“公行制度”中获益,得以积累大量财富。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在地理上可分为中国行号与外国商馆两个区域。中国街区有一组宽敞的中式建筑,里面有很多房间和庭院,这是行商公所。1728年,广州、宁波分别设立商总,商总由各行商推荐,经海关监督批准,负责对外贸易、议定货价,还负责对外商进行管理,及时向官府通报其违反中国法律的行为。



在十地街区内紧邻中国行号的是各国商馆,这里是供洋人经商、居住的地方。一开始,西方的商馆还是中式风格的建筑,1743年,一场由西边而来的大火席卷了十三行,商馆建筑开始西化。

十三行中的八家是依据早期入驻广州的国家命名的,包括丹麦行、西班牙行、法兰西行、美洲行、帝国行、瑞典行、英国行以及荷兰行,其他五家是小溪行、丰泰行(啾啾行)、隆顺行(老英国行)、宝顺行、章官行(明官行)

行商的数目是一直变动的,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只有4家。但“十三行”约定俗成,成了这个商人团队的固定称谓。具有代表性的是潘、卢、伍、叶行商家族,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最为显赫。

潘氏家族创始人是潘绍光。潘家三代以经营丝、茶为主,财雄势大,数十年中,潘氏家族受到华商绅士拥戴,连续被选任为十三行首领,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金碧辉煌,古玩、珠翠琳琅满目。潘绍光的孙子潘正炜,被誉为能诗能文能画的“三绝清才”。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交赎城费,潘正炜捐白银64万两。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亡的紧急关头,潘正炜又带动捐资28万两白银,联合十三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作为海上防御之用。

伍氏家族发迹稍迟于潘家,创始人伍秉鉴。先是卖茶叶给洋人,而后卖丝绸瓷器。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武夷山)、店铺和巨款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伍家的怡和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都说乾隆时期是封建王朝最后的繁华,不过广州十三行出力不少。乾隆二十二年起,广州十三行每年上缴40%的关税。广东官员进呈皇帝的紫檀木、象牙、珐琅、 鼻烟 、钟表 、仪器 、玻璃器 、金银器、毛织品、宠物······里的所有洋货,皆源自广州十三行。


保商制度

1750年,清朝廷下令将“船钞”及“规礼”全部改由“官府选择的殷实富户承保”缴纳,广州十三行的“保商制度”开始形成。所谓的保商,就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宜,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事工人杂役。有了保商制度,行商与外商的利益紧紧绑在一起。但毕竟商人就是商人,中外商人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双方一旦有矛盾,行商们就陷入被动局面。有清一代,不少行商由于官府和外商的双重夹击,最终导致破产、家破人亡。当然,也有行商左右逢源,一方面深得官府信任,另一方面与洋商关系亲密,赚到盆满钵满。

180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海王星号”船员与沿岸的居民爆发冲突,烧毁了一座海关楼,并导致一名村民在冲突中重伤不治死亡,中英双方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西公审大会。虽然最后并没有找出有主要犯罪行为的嫌疑人,但作为“海王星号”担保人的中国行商“茂官”仍上缴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罚款。

鸦片战争与十三行

中国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货物。而西洋人对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又充满狂热。常年循环之下,欧洲银元在中国只进不出。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便弄出了鸦片这种东西。


中国的硬通货白银大量流失,迫使清朝政府不断加大对鸦片的打击力度。1839年林则徐奉皇帝口谕赴广州销烟,为中止鸦片交易和让西方人交出所有的剩余鸦片,切断了黄埔和广州的交通,并在十三行集结了官兵封锁了所有出入口,广场前的珠江上也集结了大量的中国战船防止西方人走水路逃走,时间达两个月之久。

英国人交出了20283箱鸦片,封锁才解除。63日起,虎门销烟开始,林则徐以每天1000箱左右的速度销毁鸦片,时间持续了整整3周。期间鸦片先是被机器捣碎,再与盐和石灰一起冲入挖好的沟渠,最后将鸦片废渣冲入珠江。

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兵船围攻广州城,守城将军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抵抗,于是令行商前往调停。在城外,行商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讨价还价。英方限广州方面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为条件。结果奕山逼迫十三行商人出资200万两,其中以伍氏家庭出资最多,计110万两。由于是地方上自筹款项,奕山在向清廷报告战况时,便隐瞒了他乞降讲和的透过表面上看。签订《南京条约》后,由于“广东之富扬名于天下”,又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首当其冲成为清政府的榨取对象。道光帝决定让十三行商人就地筹款作战争赔款,此举令不少行商纷纷破产。

《南京条约》中规定,要求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废除广州实行的行商制度,广州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百余年时光戛然而止。第二年7月,广州成为五口通商中最先开放的口岸。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轰广州城。1214日深夜,痛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广州民众,在广州十三行被英军占领后,趁着夜色纵火焚烧英法美等国商馆,史称“西关大火”。英军被迫撤回停泊珠江江面的军舰上。广州十三行商馆自此结束了它曲折的历史,也为广州十三行曾经的辉煌划上句号。


一百多年的对外贸易,让广东无论在思想、科技、文化上都领先全国,成为革命浪潮的发源地,近代新思想的启蒙地。而那些想要继续从商的广东商人,细数了余下的家产北上,成为上海开埠的第一代先行者。


鸡蛋由外打开是食物,由内打开则是生命。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时,清政府还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荣光之中,自绝于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广州十三行无法改变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但至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也算是一种尝试和探索!

往期文章:

没有信用的货币,一文不值

巴菲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上一次,是中国救了“硅谷钢铁侠”。这一次就不一样了

大唐的一个错误决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亚的霸主地位,遗憾千年!

西部大开发,中国从古至今的顶级战略部署

一粒大豆,改变整个世界

岛国最牛“房东”,连富士山都是他的,日本政府每年要向他交租金!

伊万卡,以父之名勇闯美利坚

泰国为何迟迟不肯开凿克拉运河,原来内有乾坤

大疆创新,不得不刮目相看的中国高科技公司

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为什么将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