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大裁员的真相,凛冬渐至吗?
195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海滨度假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他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给侄女寄明信片,又是找地址, 又是找钢笔、墨水,磨磨蹭蹭花费了好几个小时才把明信片寄出。同样的事如果落到一个工作很忙的人手上,大概也就5分钟就搞定了。帕金森得出了一个在管理学上很有名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那么他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不必要的内容,直到花光所有的时间。
如果管理者觉得手头的工作紧,他有三种方式可选择:第一是申请卸职,把位置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个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低的人来当助手。你觉得管理者会选哪个办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第三种方案,就是找两个比自己弱一点的人,协助完成工作。当一家企业行政部门不断增多,每个人都显得很忙,但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公司患上了“大公司病”。所以企业要尽可能简洁工作流程,雇佣一批高效率者。
Lyft:裁员2%,冻结招聘
早在今年夏天,美国第二大打车应用Lyft便裁掉了60人,不到员工总数的2%。为了迎接「明年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Lyft在11月初又宣布,将裁员13%,相当于近700个工作岗位。
苹果:明年9月前「冻招」正式员工
今年8月,苹果裁减了约100名外包人员的合同,暂停了几乎所有的招聘。苹果各部门的员工都被告知,在2023年9月财年结束前,公司都不会招收正式的新员工。连美国最赚钱的科技公司都这样谨小慎微,确实透露出一股寒意。
微软:裁员1000人,只招关键人才
今年10月,微软的第二批裁员将导致大约 1,000 名员工失业,涉及多个级别、团队且遍布世界各地。微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与所有公司一样,我们定期评估我们的业务重点,并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我们将在未来一年继续投资我们的业务,并在有望实现关键增长的领域继续招聘员工。」
亚马逊:只招临时工
美国电商龙头亚马逊Amazon表示,未来数月冻结招聘全职新人,招人只招时薪的临时工。即便亚马逊即将迎来圣诞周。CEO贝索斯也发布讲话,“警示”员工做好准备,以应对阴云密布的经济环境。
推特:裁员用力过猛,前脚开掉后脚又找回去上班
10月28日,在马斯克完成收购并接管推特后,当天炒掉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等高级管理人员。11月4日周五又大刀阔斧裁员一半,“Today is your last working day at the company(今天是你在公司上班的最后一天)。”大约波及3700人。推特在印度原本的200多名员工中,有90%以上的人被裁退,目前仅剩12人左右。由于裁员过猛,一些被裁掉员工表示,公司方面前脚刚开掉了他们,后脚却又找到他们,让他们回去上班……
Meta:公司成立18年以来首次大规模裁员
尽管没有像马斯克对推特那样,直接裁员50%那么夸张,但仍将是Meta公司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裁员。2013年6月30日,推特上市前不久,拥有约2000名员工。截至今年9月底,该公司员工超过8.7万名。
这家拥有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和Messenger的社交巨头,在全球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飙升的情况下,自去年年初以来,Meta在元宇宙的相关项目已经花了150亿美元,但收益寥寥。越来越多广告商的撤出,让Meta的收入能力雪上加霜。提高运营效率,包括缩减一些团队,势在必行。
大裁员背后的隐情
巨头们急裁员、缓招聘的背后,是科技行业业绩的普遍下滑。宏观层面,2022年以来,美国经济迎来急刹车。美联储专注于遏制通胀,开始持续加息,现在到5%左右,而且还没结束的迹象。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美国民众开始减少消费支出,住房销量开始明显放缓,此前火热的就业市场也出现降温。
加息就好比给科技行业拔氧气面罩,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挣5%的本事,谁还会去挣8%的呢?这就导致科技公司市值崩塌,甚至大规模裁员。
马斯克直言不讳,他买下推特就打算去抄微信,但这很难成功。金字塔底座没变化,光改变塔尖,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在日本,线下便利店体系,像毛细血管一样高度发达,再去发展电商,收益就得不偿失;巴菲特当年投资运通非常成功。几十年前刷运通卡就极其高效和方便,有着类似银联加美团的用户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移动支付在美国的发展。
科技公司上个月裁员9,587人,今年迄今共裁员 28,207 人。比去年同期宣布的 10,781 次裁员增加了 162%;汽车行业今年裁员 28,987人,领先所有行业,比去年 10 月宣布的 10,005 人裁员 增加了182%;房地产行业宣布裁员 7,206 次,比截至 2021 年 10 月宣布的 1,085 次增长 56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人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要死板硬套。不肯按照规律改变,那就只能被生活改变了。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