崽卖爷田不心疼,台北故宫博物院太败家
农村有句老话叫“孙卖爷田不心疼”,后辈不珍惜祖辈的产业和劳动成果,会随意挥霍、变卖。近期,台北故宫博物院发布公告,称“明弘治款娇黄绿彩双龙小碗”、“清康熙款暗龙白里小黄瓷碗”两件文物,分别于2021年2月、2022年4月打开文物包裹时发现已经破损。而“清乾隆青花花卉盘”则是于2022年5月,因工作人员疏忽,直接摔碎的。
文物损坏后,博物院没有通知公众和相关部门。因为这些物品没展出过,也没上过保险,仅被归类为“一般古物”(也就是最低级别的文化遗产)。卖什么的眼里什么就不值钱,在老百姓眼里可以当传家宝、价值几个亿的古董,在这些工作人员眼里,就是个摆件。文物被多个物件放一盒、多个盒子放一箱来储存。碎了就碎了,大不了再粘起来嘛。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多壕?
紫禁城,只有北京一个;
皇家宫殿的"故宫",北京和沈阳各有一个;
作为博物院的“故宫”有三个: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位于台湾省台北市的士林区至善路,原名为中山博物院)收藏有甲骨档案2万多片;陶瓷器2万多件,包括从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
收藏的古代书画近1万件,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较小的一段名为《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较长的一段为《无用师卷》,藏在这里);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刘中使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张宏的《华子冈图》等;善本古籍近20万册,包括中国仅有四部的《四库全书》较完整的一部;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朱批奏折、军机处档案、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见的满文老档40巨册。
整个台北博物院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归类展览。名气最大的是这棵大白菜,被放置在二层展厅。其实故宫也有好几棵,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台北的“精品娃娃菜”拿出来卖,其他馆藏的大白菜就要滞销了。
天下兴亡,文物忙着搬家
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物,除了被带入土里的,逆天宝贝基本上都是被皇家私藏。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就想方设法把宝贝送出宫,要么“赏赐”给别人,要么人肉背出。《清明上河图》就是他赏赐给弟弟溥杰的,《洛神赋图》则是他带到东北的。
中国的宝贝实在太多了,溥仪也不能叫个货拉拉运走,就留了不少在皇宫,后来故宫成立了博物馆,正式接管了这些藏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短时间内东北三省沦陷。离东北不远的北平,已经可以闻到战争的硝烟。
是否要迁移故宫的国宝文物?国内展开了一场大讨论。1933年1月,日军攻入山海关,时局愈加险恶,故宫的文物迁移势在必行,立即开始了文物南迁的工作。
文物打包到了上海,日本人全面侵华,文物南迁计划又改成西迁。当时政府调用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文物竟然一件也没丢失。总算挨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文物可以回迁了。文物从西南大后方陆陆续续重新运回南京,准备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馆。这时解放战争又开始了,国军一溃千里,老蒋自己都打算跑路了,文物自然不可能再运回去的。
1948年12月21日,故宫文物再一次迁徙。在南京的下关码头,海军司令桂永清几乎无船可调,只能调来一艘“中鼎号”平底运输舰。11年前,从南京运往内陆的故宫文物,也是从下关码头出发的,只不过这一次目的地改成基隆港。这一波共运走了320箱文物。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故宫文物搭乘招商局调派的“海沪轮”运往宝岛。这一批运载文物1680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其中不仅有宋元瓷器精品和存在南京的全部青铜器,还有全套故宫文渊阁《四库全书》和离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1949年1月28日,农历除夕。整个南京城笼罩在绵绵细雨中。在下关码头,1700个盖着油布的箱子已堆放了好几天。下午,码头终于缓缓驶来了“昆仑号”。这艘军舰,是专门来接这些箱子的。正当工人们开始搬,不知从哪拥进来一大批人,男女老少都有,还带着很多行李。原来这些都是海军司令部的及家属,很快就占满了后舱。
搬运之后,1700个箱子,最后只上去了972箱,没有搬完的重新送回仓库锁了起来。正当“昆仑号”准备起锚,这时又有人送来四个大箱子,并一再叮嘱:这四个箱子非常重要!四个箱子里,就有碧玉屏风(1941年被汪伪政府当礼物送给日本天皇,日本投降后又被我们要回来)。
合围北平时,民国教育部次长,老蒋委派的文物转运负责人杭立武着急想把故宫的一批精品,会同南京的文物一起运往宝岛,但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虚故意拖延,才保证了北平故宫的文物没有一件被运走(1949年10月,国民党从重庆又空运走了当年留在重庆的38箱文物)。
就这样,国民党分三批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总计2972箱(加上重庆运走的38箱和老蒋特意交代的4箱),其中古物1434箱,古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当时留在南京的文物的1/4左右。
本是同根生
相比于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这些文物只占一小部分,但件件都是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偏偏有人不当回事。
你以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因为文物级别太低不重视,就算镇馆之宝他们同样会视如草芥。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曾借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祭侄文稿》是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第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传到他的七世孙孙智永手里。孙智永是个和尚,没有后代,就将这份传家之宝传到了最喜爱的弟子辩才手里。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派人从孙智永手里骗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好在,李世民不仅喜欢看,还将字画复制了很多遍,送给了自己的亲信大臣们。原稿已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褚遂良临绢本和定武本。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这篇文稿追叙了其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两年后,颜真卿在河北找到了颜季明的头颅。当他看到盛着头颅的棺木,睹棺思人,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铸就了这篇充满家仇国恨的悲壮祭文。
所谓“纸寿千年,绢本折半”,《祭侄文稿》纸卷出炉近千年,其脆弱程度可想而知,堪称“展一次伤一次”(展出及转运过程中,光照、温度、湿度等要素变化会不可逆地减损书画作品的寿命)。
既然是限展品,为何《祭侄文稿》从来不借给大陆参展,而是非常爽快地借给日本?2009年10月,故宫博物院的37件文物曾赴台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雍正大展”。2011年,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后段《无用师卷》实现了合璧展览,但台北故宫博物院却没同意把《无用师卷》借给浙博在杭州举行什么合璧展(只进不出,莫不是只貔貅)。
除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同时出借日方的文物还有怀素《自叙帖》、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卷》,以及李公麟《五马图卷》,每一件文物都非常珍贵。为了欣赏这难得一见的真迹,很多中国游客特地飞往日本。直到晚上6点,依然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参观。有人表示:“看到日本人对中国文化那么感兴趣,感觉很自豪。”蛋哥就纳闷了,研究自己老祖宗的文化还要跑到大英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我们有什么可自豪的?
2018年9月2日,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国家博物馆(Museu Nacional)发生大火。这场大火足足烧了36小时才被完全扑灭,整个博物馆已成“空壳”,曾经存放在文物房间的共 2000 万件藏品,大部分在大火中焚毁、坍塌。巴西人类学家戈麦斯说:“巴西仅有500年历史,这座博物馆见证了其中的200年,而现在我们将永远地失去它了。”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一旦失去了就追悔莫及。黄金没了可以再赚,民族记忆丢失了,我们到哪去找?支撑民众排除万难,风雨同舟八方支援的民族认同感也就淡薄了。
这样玩忽职守,疏于保护,谁敢把国之瑰宝再交给他们?早晚有一天,我们要把散落在外面的国宝,接回家集中起来,好好守护。使它能传承下去,留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