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发Nature/Science | 意义极为重大!兰州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发现在青藏高原长期生存着丹尼索瓦人

枫叶 iNature 2022-09-23



编者按


iNature是中国最大的学术公众号,由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中科院等多单位的博士团队联合打造,现推出硕博一线(ID:shuoboyixian)姐妹公众号,专注于科研一线的最新资讯,感兴趣的可以长按/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


iNature


根据胶原蛋白中的氨基酸置换,可以推断出青藏高原夏河县白石崖岩溶洞穴(BKC)的中更新世晚期下颌骨是与尼安德特人有关的亚洲人丹尼索瓦人。但是,对夏河县的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的识别是基于单个氨基酸位置的,因此是微不足道的。2020年10月30日,兰州大学张冬菊,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李波(英译,Li Bo),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及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Svante Pääbo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Denisovan DNA in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from Baishiya Karst Cave on the Tibetan Plateau”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大约10万年前和6万年前(ka),甚至可能是4.5万年前左右的沉积物中回收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丹尼索瓦人对BKC的长期占领表明,他们可能已经适应了高海拔的生活,并且可能对青藏高原的现代人类做出了这种适应。同时,由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Svante Pääbo领导的团队在Science 发表发表了题为“Denisovan ancestry and population history of early East Asians”的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与兰州大学的相类似。

另外,2019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兰州大学张东菊及德国马普演化人类学研究所Jean-Jacques Hublin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甘肃夏河县新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可以确定其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建议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结果发现,该化石目前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青藏高原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距今16万年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特征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分布、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



丹尼索瓦人是一个已灭绝的智人,最初是从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的丹尼索瓦人洞穴中发现的,并通过基因组序列确定。随后对基因组的分析表明,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在约40万年前(ka)不同,并且至少有两个不同的丹尼索瓦人与当今亚洲人的祖先混合。因此,假定它们已广泛散布在整个亚洲。但是,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的遗体只限于碎片指骨,三颗牙齿和颅骨碎片,所有这些都在丹尼索瓦洞穴中发现。

最近,中国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岩溶洞穴(BKC)的下颌骨中至少在160 万年前被确定为丹尼索瓦人起源。但是,对夏河县的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的识别是基于单个氨基酸位置的,因此是微不足道的。

在这里,该研究报告了正在进行的考古和年代学调查的结果以及来自BKC的沉积DNA分析。该研究发现了丹尼索瓦人在BKC中长期存在的证据,并为其在洞穴中的占领提供了地层学和年代学背景。

该研究从大约10万年前和6万年前(ka),甚至可能是4.5万年前左右的沉积物中回收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丹尼索瓦人对BKC的长期占领表明,他们可能已经适应了高海拔的生活,并且可能对青藏高原的现代人类做出了这种适应。

这些夏河人研究,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等高原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找到了可能的本地来源,并首次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此前只发现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广泛分布的推测。此前,全世界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只有1件手指骨碎片、2颗孤立牙齿和1件牙齿断块,及1件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第一代混血儿骨骼碎片,且全部出土于丹尼索瓦洞,除了高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数据外,只有极其有限的人类体质形态信息。

这些系列研究为丹尼索瓦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体质形态学信息,使重建丹尼索瓦人体质形象及与东亚丰富的但缺乏古DNA信息的中晚更新世人类化石进行体质形态对比成为了可能。总之,夏河人的发现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扩展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认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国际研究热点丹尼索瓦人的理解。


参考消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6/584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3),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影响因子|朱健康 | 汤富酬 | 张康李红良曹雪涛| 施一公

施扬|张锋|David Liu|胰腺癌 肺癌

免疫治疗|疼痛|CRISPR|m6A|lincRNA|GPCR

西南医科 | 上海交通 |万里学院|山大|安农

大学排名|科研基金|作者专访|导师选择|植物排行

风云榜 |中国最高引 突破10文章|有用邮件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8217322697 或邮箱:921253546@qq.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