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之有理 | 稳消费才能稳经济(上)

吕巍 安泰研值 2024-01-10

根据商务部数据,2021年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其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我国2022年1月至4月GDP同比增长4.8%,不及预期,4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其中,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9.5%;商品零售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2.7%;旅游收入同比下降43.0%。而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重要一环,发挥着龙头作用,但自3月28日封控以来,其居民出行受限、企业停工停产,4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48.3%,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复苏消费需要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和扩大消费需求。当前疫情基本稳定之后,中央及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这些政策能否真正生效?还需要深入了解疫情前后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评估政府政策对提振消费的作用。针对此次上海疫情,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与库润数据KuRunData联合发布《居家人员消费心理与行为》调研,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作者介绍


吕巍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AI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


团队成员:邵爱萍(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博士后)、胡淼文(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是吕巍教授团队2020年疫情中开展的全国消费调研的后续,此次聚焦疫情封控中的上海市居民,通过对比两次调研的数据来探明疫情前后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疫情对居民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态势下的政府决策如何改善消费现状提供实证依据。本次调研问卷由消费能力、消费信心、消费观念、消费品类和人口学特征五大维度构成,共计80题。


此次调研对象为封控期间的上海市居民,样本回收时间为2022年5月12日至18日。研究团队通过库润数据KuRunData在线系统,基于性别和年龄分层抽样,有效回收2000份定量问卷数据(图1-1)。消费问卷数据的对比逻辑为:首先比较整体趋势,若在某一题项出现了明显差异后则根据性别、年龄和收入等做亚组比较,进一步了解原因。




图1-1 A 受访者的性别分布;图1-1 B 受访者的年龄分布;

图1-1 C 受访者的个人年收入分布



2

研究结果


(一)消费能力

 核心发现 

  • 77.0%的受访者在疫情期间仍有稳定收入,得益于上海的规模企业较多、基本工资仍有保障。

  • 60.3%受访者的存款还能支撑一年及以上,得益于人们过去的高储蓄率和储蓄习惯。

  • 在疫情期间缺少稳定收入的人当中,相对低收入人群(个人年收入18万以下)占93.5%;存款不足以支撑一年的人当中,相对低收入人群占82.9%。

  • 41.1%的受访者认为22年收入会下降,33.0%的受访者认为23年收入会继续下降,收入预期不乐观。

  • 消费主力(女性、中年人)的收入预期不乐观,高收入人群(年收入30万以上)的收入预期谨慎乐观。

  • 71.5%的受访者有经济压力,主要来自于物价上涨、房贷和抚养子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稳定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将直接降低消费能力。本次调查中,23.1%的受访者缺少稳定收入(图2-1),其中,年收入18万以下的受访者占93.5%。39.7%的受访者表示原有的存款无法支撑一年(图2-2),其中,年收入18万以下的受访者占82.9%。本次调研的结果反映了保就业保民生的必要和紧迫性,尤其需要关注相对低收入群体,其收入和存款情况不容乐观。


图2-1 疫情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收入



图2-2 存款情况


受访者的收入预期大幅降低。在20年和22年疫情期间,均有四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当年的收入会减少,疫情影响人们对当下的收入预期。重要的是,关键差别在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即21年时只有7.9%的受访者认为来年收入会继续减少,而对23年的收入进行预期时这一比例却上升至33.0%(图2-3)。消费者的收入预期锐减会直接导致消费减少,这反映出20年时大家虽然对当下收入预期信心不足,但仍对未来充满信心。而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变化,人们的收入预期不再乐观,尤其是女性更为担忧(图2-4)。相比男性,认为自己的收入会减少的女性受访者比例更高。


此外,不同年龄人群的收入预期也存在差异。18-59岁的受访者普遍认为22年的收入会减少,但老年人的收入预期较乐观,其原因可能是其有稳定的社保收入(图2-5)。


虽然疫情对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预期影响相对较小,相较中低收入人群,有更多的高收入受访者认为收入虽然会有增长,但也仅是谨慎乐观(图2-6)。可能原因有三点:1、高收入人群的资产性收入受到疫情影响下降明显,资产减值;2、企业经营者面临亏损压力;3、某些薪酬较高的行业面临大规模裁员或降薪风险。



图2-3 您今年、明年的收入预期会是怎样的(包含工资、奖金、分红等)?



图2-4 不同性别人群的收入净增长人数占比



图2-5 不同年龄人群的收入净增长人数占比



图2-6 不同收入人群的收入净增长人数占比


此外,有71.5%的受访者存在经济压力(图2-7),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物价上涨(49.7%)、房贷(44.2%)及抚养子女(42.8%)等原因,赡养老人和教育支出等压力也不容忽视(图2-8)。



图2-7 目前是否有经济压力



图2-8 造成经济压力的原因



(二)消费信心

 核心发现 

  • 66.0%以上的受访者对未来的生活感到焦虑不安。
  • 61.9%的受访者购买欲望降低,90%的受访者更重视储蓄了。

  • 39.0%的受访者减少了在22年时的消费支出,但仍有37.9%的受访者预期会在23年增加支出。

  • 消费主力(女性、中年人)的支出意愿下降更严重,为消费带来了很大的考验;收入越低,受访者的支出意愿越弱。


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这三年里随着疫苗的接种普及和对新冠疾病的认识加深,人们从最初对新冠疾病本身感到恐惧,正逐渐转变为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而感到焦虑不安。在此次调查中,66.0%的受访者对疫情后的生活感到焦虑(图2-9 A),68.7%的受访者对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图2-9 B)。消费者对未来感到焦虑的原因可能是对相关防控政策的不可预期性的担忧,也是对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的焦虑。为了应对未来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可能会减少消费支出,转而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图2-9 A 我对疫情后的生活感到焦虑;图2-9 B 我对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感到焦虑


疫情不仅导致人们对未来充满焦虑,同时也打击了受访者的消费信心。61.9%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导致自己的消费欲望降低(图2-10 A)。此外,90.0%的受访者认为储蓄很重要(图2-10 B),这也反映出我国高储蓄率趋势将延续,尤其是预防性储蓄会不断增多,资产流向避险资产市场。这一趋势将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图2-10 A 疫情导致我的消费欲望下降;图2-10 B 我认为储蓄很重要


本次调研还发现受访者的消费支出整体下降,具体表现为在22年疫情期间,39.0%的受访者减少了消费支出,相较于同样在疫情期间的20年,这一比例提高了7.4%;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37.9%的受访者愿意在23年增加消费支出(图2-11)。


此外,女性的支出意愿受损比男性更严重(图2-12)。受访者收入越低,支出预期越低(图2-13)。相比中高收入人群,相对低收入人群受到疫情的冲击最严重,但仍有刚性消费需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或措施时需要关注和保障其基本性消费。



图2-11 您今年、明年的支出预期会是怎样的(包含工资、奖金、分红等)?



图2-12 不同性别人群的支出净增长人数占比



图2-13 不同收入人群的支出净增长人数占比



(三)消费观念

 核心发现 

  • 品质不再是受访者购物时最看重的,消费者越来越在意价格。

  • 消费更加理性,注重精打细算、减少超前消费和减少大额支出的受访者比例增加。


疫情发生前消费者购物时最看重的依次为品质、价格和口碑,其中品质是消费者最看重的维度。而疫情导致消费者更在意口碑、价格、品牌以及需求的紧急性(图2-14)。



图2-14 疫情发生前/后,我购物时的关注点排序

注:图例中的数字为排序


疫情发生后受访者将消费观念转变为更有计划性,减少超前消费(38.8%)和冲动消费(31.9%),并且取消或推迟大额消费(30.1%),希望通过精打细算来保证日常消费(图2-15)。这一变化可能导致消费需求降级,消费者在仅有的消费支出中显然更注重日常的基础性消费。



图2-15 在疫情发生后,您的消费观念是怎样的?



(四)增强消费信心

 核心发现 

  • 39.9%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兼职/加班来增加收入。
  • 76.2%的受访者倾向减少支出以缓解当前的经济压力。

  • 71.3%和62.8%的受访者分别偏好现金补助和物资等看得见的经济援助形式,以解燃眉之急。

  • 68.0%的受访者偏好通过“降息,减轻还贷压力”来提振未来的消费信心。


76.2%的受访者倾向于通过减少支出来缓解当前的经济压力(图2-16),这一倾向直接导致受访者的消费能力下降。71.3%和62.8%的有经济压力的受访者偏好现金补助和物资等看得见的经济援助形式(图2-17)。这一偏好为政府设置经济援助手段提供了决策依据,即有针对性地提供援助从而物尽其用,同时提升居民满意度。



图2-16 请问您是否有采取以下方法缓解经济压力?



图2-17 如果获得经济援助,您希望的形式是


22年时,受访者更愿意通过兼职/加班(39.9%)的方式来增加未来收入,同时通过“降息,减轻还贷压力”(65.4%)和获得疫情补贴和消费券(59.2%)的方式来减少消费支出(图2-18)。为了增强未来的消费信心,需要消费者自主奋斗和政府的降息与疫情补贴双管齐下。


图2-18 以下哪些方法或措施可以增强您的消费信心



(五)调研小结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受访者的消费信心受到疫情打击,具体表现在:一是收入预期下降,并对未来充满焦虑;二是消费欲望降低


受访者对今年及明年的收入预期下降,体现在相对低收入群体缺少稳定收入,而高收入群体则因资产缩水、经营亏损、裁员或降薪等因素降低了投资性收入。同时,房贷、物价上涨等刚性支出无法避免,因此消费者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仅能优先保障基础性消费。目前消费形势严峻,短期来看是由疫情长期反复导致的,但长期来看是由于近几年防疫和其他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积累性效应,例如:封控和行业突变。由于消费者收入预期降低,对未来充满焦虑,因而减少消费支出转向预防性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受访者的消费欲望降低。22年时,女性和80/90后作为消费主力也开始精打细算,优先保证基础性消费,凸显出消费形势的严峻。例如:对游戏、影视/音乐/图书、职业教育培训等适合在家消费的项目,以及家具家装、家电等改善性消费大幅降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支出紧张。消费者仅能优先保障基础性消费,如粮油杂货、房租和个护美妆。但令人欣喜的是,由于人们长时间隔离在家,导致对旅游度假和演出/赛事/展览心向往之,有更多的受访者愿意为此增加支出。



3

建议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消费者之所以愿意消费,需要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消费条件,缺一不可。根据此次调查结果,为了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和扩大消费需求,本团队为政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尤其关注低收入群体。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强调“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是非常必要和急迫的,目前的就业状况既有近几年政策逐渐累积的影响,如行业突变导致的失业,也有疫情长期反复导致的影响。保市场主体应尤其关注中小企业,能够吸纳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就业,避免稳定收入中断而影响基础性消费。但是,政府出台具体措施时应立足实际,同时将措施落实到位、精确引导,真正解决企业实际运营中的困难。


2、改善消费者对未来焦虑的心理状态。消费者对未来焦虑的实质是对政策的不可预期和不连续的担忧,是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未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下,政府应增加信息透明与科学,关注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对消费恢复的支持力度,从而改善消费者的焦虑心理状态,提升消费信心。


3、开展有效措施精准引导消费。消费者更倾向于现金补助、物资、降息和消费券等方式增强消费信心,政府在实施促进消费的手段时,应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针对产品精准施策。例如:北京市将在6月至10月发放绿色节能消费券,消费者可以用于购买电视、空调等产品。但是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消费者对家电类的需求支出减少,反而对粮油杂货和个护美妆的需求有所增加。这些消费券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还有待验证。


4、出台有针对性的大额消费品消费措施。部分消费者的购房需求转变为租房需求,这一转变也符合“房住不炒”的核心定位。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别的房屋精准施策,加强空置房管理,在不增加房屋总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开对中高端房产的购买或以旧换新。政府可适当收回空置房,并将其改建为公租房或廉租房,从而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租房成本,减缓消费者的住房压力。但同时政府也应关注高收入群体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在不增加其房屋总量的前提下放宽居住性购房购买政策,提供改善其居住条件的机会,避免高收入群体因限购等政策有消费能力却无法消费。类似的,给予汽车等大类产品以一定的降税和补贴也有好的作用。


5、全国精准防疫,政策统一。受疫情影响,旅游业和文娱演出等消费降到冰点,也影响到航空业和餐饮等行业。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对旅游度假和演出/赛事/展览有较高的消费意愿,未来的消费趋势是向好的。但此类消费具有人员流动性大、聚集程度高的特点,需要将消费与防疫相结合,全国政策统一并精准防控,避免一地一策。此外,政府出台的具体措施需要同时考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条件,避免政策不落地。例如:有些地方对并非来自于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仍然规定首先进行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这一防疫要求直接降低了消费者来当地旅游的意愿。再如5月29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发放文旅消费券,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演出场所、电影院、实体书店、健身场馆等扶持。该方案仅提及为消费者发放消费券进行消费,或为演出场所等提供经济扶持,却没有提及消费者如何能够进入这些场所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如何做好精准防控,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


疫情终将过去,未来国内经济力求平稳发展,稳住消费才是重中之重。如何让消费者有能力消费、有信心消费和有条件消费,是当下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核心要素。


(▲致谢:感谢库润数据KuRunData提供的数据支持及图表协作,感谢上海交通大学AI营销中心实习生张嘉源的协助)



下期预告


在明天即将推出的《研之有理 | 稳消费才能稳经济(下)》文中,我们将继续对具体消费品类支出上的变化展开分析,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研之有理 | 疫情缓解,上海十万团长是转型还是退役?

② 研之有理 | 疫情防控常态下如何解决广告行业的系统性难题?

③ 研之有理 | 疫情封控与复工复产:科学把握和应对供应链企业外迁的挑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