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买差旅的浮光掠影
读完了关于印度文字的硬核科普,让我们再来看点轻松的内容。3type 的一位小伙伴带来了一份新鲜出炉的印度孟买游记,下面请大家欣赏——
来时墨色渐隐,醒时霾深雾浓
生日的第二天被安排孟买出差,兴奋之余还有点小忐忑,好像是接受一份冒险的生日礼物。
同行 8 人,到达孟买机场已经深夜,北京时间的凌晨。印度同事在机场接机迅速帮我们打 UBER 回酒店,一路飞奔,在车上毫无睡意,因为司机开车过于生猛,感觉如果没有车窗,拐弯时候就能被甩下车去了。同事在一旁感慨中印基建的差距,但是不得不承认印度公路质量很高,路面宽阔平坦,路标清晰醒目,即使在热带高温下,路面沥青也不熔化。孟买从一个小渔村,殖民后被开拓成印度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夜里的霓虹,宛若珍宝项链一般闪烁。望向车窗外面的夜色,阵阵热浪夹杂着难以名状的气味扑鼻而来,穿着制服的警察缓慢地在执勤,路边停靠着黑黄相间的 Taxi,总觉得出租车是区分地域的显著标注之一。
不到一小时到达 Trident,安检已经严格到检查后备箱,中年门童有礼貌地微笑迎接,大家带着各自的疲惫纷纷回到自己的房间。拉开窗帘,一片漆黑。趁没天明,赶紧补觉。
或许是兴奋,或许是时差,没几个钟头我便醒来,再次拉开窗帘,眼前一片海,阿拉伯海。雾霾笼罩的阿拉伯海呈现出来的灰一点都不高级,项链形状的海湾一直延伸到不远方,湮没在重霾中,若干中年人沿海岸晨跑,鸽子乌鸦在半空滑来滑去。白日里对印度的第一印象居然不是浓墨重彩。
拉开窗帘意外一片海
白天的 Trident
阿拉伯霾深雾重的海岸
Trident 有两处餐厅,环境甚好,一层的餐厅还有中国书法装点墙面,如图过于写意,后面连续看了几天也没看懂。二楼餐厅外有露天泳池,露台是观海的好方位。两处餐厅均提供西式(含印度料理)以及少许中式料理,比如炒米粉和大米粥,大米粥的口感就好像生米煮到了夹生再捣碎煮成了粥,第一顿饭略带嫌弃地半饱便出发上班了,但此后的几天,我基本都靠酒店的早饭摄入一天的能量。
01 餐厅
只有到了周末,才有闲情雅致观天明观日落。从海景房可以一览印度洋阿拉伯湾景,尤其是夕阳时刻,对于沿着海滨散步是很好的选择。周边有一些好商店,沿着酒店后面走可以到达商业区。然而它更多的是一个商务人士首选的酒店,并不接近所谓的「真正的」景点。酒店的服务非常好,入住第一晚发现我的房间内链条锁坏掉,第二天出门前告诉了前台,等晚上回酒店后,门锁修好,还给我一张致歉卡片和一束鲜花。
手写体最显诚意啦
斑驳的斑斓 流落的流光
沿着阿拉伯海行驶,街道狭窄鄙陋,虽说也有几幢精致的住宅,不过也是潜迹于巷弄深处。上班必经之路上总会关注到一幢废弃的大楼,斑驳残破,但也可以脑补出当时一定是雄伟和美丽的。同事戏谑说这幢楼好适合密室逃脱或者做成鬼屋。我很难想象现代摩天大楼和满目疮痍的贫民矮楼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视角,先进和落后共存,文明和失落相安无事。
在孟买的路上看着穿梭的车流,车牌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印度出租车车顶都是黄色的,但不一定都写上出租字样,大多数的出租车车牌都是自己挑选的字体,衬线的非衬线的,还有手写体。好点的车还是会用非衬线字体,干净简洁。越是装点花哨,越爱使用手写体。说到装点车身,不得不提大卡车,同事说孟买的卡车如果装饰得不好看,是没人会找他们拉货的。堵车时候身边经过一辆大卡车,仔细打量,驾驶室是由木头拼装而成,但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木质驾驶室内部有各种精美的木雕,并且供奉了各种佛祖的图片和雕像,俨然一座移动的小寺庙。
印度的公交车也是很有特色,没有车门,车窗也没有玻璃窗,感觉随时都有人可以翻进翻出公交车。车身破旧,要么是广告,要么是卡通形象,依稀记得一辆有唐老鸭卡通画装饰的公交车,甚是可爱。
有人说要贴近印度的庶民生活,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去搭三等列车,因为那就是印度街市的缩影。我虽然好奇,但目前不会去尝试搭他们的 subway。因为上班第一天,打车路上遥远地看到有人 hang 在 subway 车门上,看得我瞠目结舌,都来不及拍照记录。印度同事告知每天都有人因为 hang 在车门上掉下来摔死,没错,他们用的 hang 这个词,听上去又滑稽又凄凉。
许知远说偏见深具粘性,人们走到哪里都带着它。虽然不是什么好道理,但是刻板印象深植我不得否认。看一个日本作家写到一个印度青年时,似乎就是在写我那刻板印象中的印度全民:印度人可能是败给了太阳,败给了大地,败给了恶臭,败给了神,败给了热,败给了花以及时间。
每天上班的车行大概一节课的时间,每天我都留意窗外呼啸而过的人群和景色,堵车时经过的一条窄路,路边是一排理发店,非常破旧不堪,生意也不兴隆,不过理发店的门脸和里边的器材老式得也算别具一格,时常给人一种穿越进纪录片里的感觉。
或许真的是气候炎热,让人极其容易倦怠。印度人的工作将近中午才开始,我们每天差不多十点多才打车去公司。印度的同事们特别喜爱聊天,差不多到了下午三四点感觉工作状态才渐入佳境,然后一直到晚上八九点。同事们的肤色各异,有很白皙的雅利安人;大多是来自南部褐色肤色的达罗毗荼人,他们应该才是最早的土著居民,也是他们创造的哈拉帕文明;也有少许棕黑,像巧克力一样,以至于给他们拍照调光有些困难。
午饭都是秘书给我们订的外卖,非常正宗的印度食物,真的色香味俱全,巨浓重,所有的菜都是烧得烂乎乎的,每道菜都有咖喱,姜黄色四溢,大米糙到不行,以至于每粒米之间都有非常克制的 kerning,毫无黏性,有种大米还是长了芽儿的,我实在无法尝试。饭后总有甜点,卖相极好看,彩虹蛋糕,甜甜圈,奶酩球,布丁等等,甜到哀伤,一口下去感觉会得糖尿病,原谅我这么无知的夸张。
去的那周五恰逢十胜节(Dussehra)是印度的重大节日,一般是在公历 9、10 月间(印历七月节日)前后持续 10 天,是印度四大宗教节日之一。
十胜节源于《罗摩衍那》的故事,罗摩是十车王的长子,一位骁勇善战的大英雄。罗摩为救被十首恶魔罗波那劫走的妻子悉多,在猴神哈奴曼的帮助下,十天率众人造桥跨海血战罗波那,成功救妻,十胜节由此而来。前 9 天到处都在举办歌颂罗摩事迹的盛会,步行的演艺队伍,盛装的牛车象车,边行进边演戏,一直演到最后一天战胜「十首魔王」罗波那为止。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巨大的纸做的凶神,纸人里装满鞭炮,身上还扎满了竹竿,日落西山时纸人被点燃,象征恶魔被消灭。今年的十胜节是 10 月 18 日,本想去凑凑热闹,但是还是有点害怕在印度人多热闹的地方出没,所以就听听同事跟我们介绍当地如何过节。
周三晚上吃的墨西哥菜,餐厅风格识别度高,一眼就能联想到电影《COCO》,几何纹样的穿插,花哨的头骨,以及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在夜晚的暖黄灯光下赏心悦目。印度同事表示很喜欢吃墨西哥食物,热诚地给我们安利,我最喜欢的是 lime 饮料,酸甜清香,不同于黄柠檬,青柠的酸味更清凉,夏天喝一定很爽,印度人也喜欢喝这个。我倒也是满心期待地尝了尝卷饼:圆形内凹的脆饼托底,内盛各种时蔬丁伴有牛油果泥,有荤有素。由于还是吃不太习惯洋葱和一些不熟悉的香料的混合气味,从口腔充斥到鼻腔,表情过于耿直,让印度同事很是费解,频频问我不好吃么?每每回想那一幕,我就能联想到随后的一个月印度同事来京,我中方在四季民福烤鸭宴请他们时,他们的手足无措,饮食差异真的是世纪难以撮合之难题。
回酒店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小摊贩早已亮起了街灯,隔着车窗玻璃都能嗅到那种浓烈的香料味。黝黑的青年瞪大的眼睛格外醒目,穿着沙丽的大婶大多体态较肥胖,但丝毫不影响她们对沙丽的热爱,几次三番打量她们穿沙丽的方式,没有脑补出结果,感觉一块布料,被印度女子扎、围、裹、批,半遮掩半暴露地展露着她们的风姿绰约,顾盼生辉。《摩诃婆罗多》记载妇女们穿着沙丽,可见五千多年前沙丽就存在了。沙丽是印度的国服,之于日本的和服,中国的旗袍,但是沙丽的主流地位不减,且在街头出现毫无违和感,不像在中国,大街上穿件汉服都以为在 cosplay。夜晚街头的人比白天还要密集,大概是白日的热浪散去,夜晚的人们慵懒也少了一分,华丽丽的印度子民开始躁动了,居然还目睹了一个女子爬到树上砍树枝,简直匪夷所思。
出门在外,我的作息反而更规律,精神头也更旺盛了,仿佛在陌生地域开启计时模式,每分每秒都想感受一下别样,敏锐而好奇。
街头拍字
印度文字和英文的混排
很遗憾差旅时间没有出去游荡,没能感受宝莱坞的歌舞升平和贫民窟的肮脏破败,更没能深入了解这个国家宗教的神秘,虽是邻国,却很陌生。期待下次再踏入这片炽热的土地,我能毫无偏见依然好奇地体验异质文化,保持记忆鲜活,及时记录。
最后给我们同行的8位同事画了头像以做纪念,顺便猜猜哪个是我,嘻嘻~
—过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