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活88% 但小程序只是辅助,这家对微信生态的思考你借鉴下?

常丹 见实 2019-06-24

现在园钉有80万用户,5.8%是老师,在4.6万老师用户里一周中至少4天以上使用天数,大概占比28%。预计到本月底(10月),用户数将会突破100万。

   

在微信生态内,K12教育也是一个受益颇大的市场,如刚提及的园钉。不过今天要聊的不是他们如何运用好小程序,相反,这个团队扎根在服务号中,如若用小程序只是其裂变和获客策略之一而已。


例如在其产品序列中有一个小程序:拍成绩,提供给老师拍成绩单用的(纸质成绩单一键拍摄便可成为数据端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图表),帮助老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数据搜集,二是数据加工变成可视化,最终希望实现数据的智能分发。不过,这个小程序只是应用场景之一,主业务流程仍然是在公号中完成。和其它小程序一样,小程序只是扮演公号的延伸和场景固化。


这是因为在园钉的理解中,K12教育在校的老师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微信群使用习惯,绝大部分需求和通知都可是通过微信群来进行,在这个背景下,一个产品如何设计,既能实现群的功能,又能成为高频使用场景?园钉选择了服务号(园钉足迹),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去串联起微信生态中各方工具。


在聊完了各种兴奋的案例之后,让我们换个角度去听听另一种深入且不一样的思考和逻辑吧,看看会不会有更大的启发。走,和见实一起与园钉创始人王旭深聊去。

如下,Enjoy:

园钉创始人 王旭


前段时间和几个VC聊,“我们不做贴风口的事情,不为了做小程序而做小程序。”因为在我看来,小程序还是脱离不了“群”的场景,必须需要群的伴随,通过用户之间的交互,才能实现功能闭环以及后续的裂变。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场景的产品,因为都是需要先分享到群。


据调查,目前仍有90%以上的老师还是以微信群的方式连接家长。园钉想要以一个最短的路径把这些教师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并保持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


基于此考虑,在2016年园钉决定把产品放在微信服务号上。没有做APP,也没有做PC端,只做了一个微信服务号,这种决策在当时极为少见。


我们不做APP原因有三点:


第一,老师在一个班级内推广APP门槛太高。


第二,APP要注册,一旦用到手机号学校都会比较紧张,毕竟是第三方公司,万一老师和家长们注册完以后,第二天他们收到「各种广告类」电话。回过头来会投诉说:“你的APP涉及信息泄露的问题。”还会存在一个用户入口门槛的问题。


那为什么用服务号?因为我们并不想做成平台,不想让家长们判定成我们是一家卖手机号的公司。园钉用户的使用逻辑也正是如此:不需要手机号,我们选择用微信公众号,既然不需要手机号,为什么要开发APP呢?”


第三,由于90%的老师都用微信群,产品逻辑上一定是选择一个相同产品生态的产品。目前,园钉获客策略其一:“让微信群的用户,怎么样最快的方式迁移到产品中来。”必然,腾讯的生态产品一定是作为首选。服务号和订阅号的区别也很简单,开发层面要提供功能交互,并不是一个发布文章的公众号。


为什么不重用小程序?举个例子,假如用小程序驱动老师给家长发通知,老师首先打开小程序,写完、发布、生效,最后将小程序卡片丢到家长微信群。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我们判断:用户的需求场景并不适合在小程序上满足。


园钉的产品线规划是一个主体公众号实现主业务流程功能,外围围绕几个小程序实现功能边际延伸和场景固化。


先从K12教育实际的场景说起:


老师们批改卷子的现状,譬如:老师给学生做一次很小的测评考试,分数都是手写的,互联网科技时代,看上去大家信息化程度很高,其实在K12教育阶段的单元课堂、周练习、月考,老师们都是靠“手写”来作业。当然,校园内的两次大考,老师们也会用集中式系统的答题卡,只是平时的小测验很少用。


“园钉”所给到老师的应用逻辑——他们一旦使用“拍照功能”将成绩单拍上来,就可以变成可视化的效果数据图,老师可以看到,家长也可以看到。这里我插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前段时间河南几个新闻事件,老师辞职或老师被打,这些事件背后都是因为“考试以后,老师把成绩单丢到家长微信群,由于老师是1对50+的学生,甚至会更多。老师若将其成绩单一一发给每一位家长是一个超级麻烦的事情。于是,就会分享到班级的家长群,最后导致一个现象: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单都是互相看的,会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家长,就会站出来找老师麻烦。


其实,园钉解决的不只是一个拍照功能下成绩单的数据问题。


第一个是数据搜集的问题,第二个是数据加工变成可视化,最终延伸到数据的智能分发现在园钉拍照功能识别手写成绩单的准确度,可以做到90%多一点。


为此,做了“拍成绩”小程序的应用场景,并按照数据化呈现的思路去做,这个小程序只是提供给老师拍成绩单;第二个应用场景是商城属性;第三个应用场景是“钉粉”(我们自己叫园钉)。这三个大的场景之下所支撑的是一个完整会员体系的玩法,也是CRM管理系统。


但“钉粉”的场景,目前还不对外。“拍成绩”小程序是一个独立场景的逻辑,已经上线了。为什么独立上线呢?因为这是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功能,单独切了出来,作为一个小的裂变场景,同时再将服务端的入口全部打通。因为,微信公众号底层的数据逻辑,是排在一起的,老师有拍照的动作,自动进班,老师只需要把成绩拍出来,成绩生成自动可视化数据。另外,强调的是——识别技术是有门槛的,也是我们核心之一。


再来说钉粉现在主要的核心是服务好5.7%老师用户,先将老师用户导流在钉粉,实现完整的用户闭环流程。

(园钉产品数据,截止于10月8日上午)


“钉粉”主要做两件事情:


一,提供一些特权功能,如积分奖励,提现功能,生成二维码,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老师朋友的老师进来。按照技术体系来说,是一个标准横向裂变的计算方法,包括横向会员体系的构建,都等同于是可传播的主体;


二,提供更多的场景功能,如积分还可以提现的功能,和朋友圈的开放等等。同时,针对会员体系,开通系列线下的活动,和系列校园交流的活动,都优先在会员体系的场景下面去做。后续运营跑起来后,不仅仅是线上,线下也会继续为老师服务,做更深度运营的事情。


我们用服务号的逻辑是什么?


帮着K12教育在校的老师们,改变他们用微信群的习惯,让他们不再通过微信群,来下发任何通知。一旦老师还需要微信群的存在,那么一个产品怎么样能成为高频的使用场景呢?


现在所有的逻辑是——老师关注服务号后就可以建班级,生成一个班级二维码,老师直接把二维码丢到微信群,家长们识别以后,可以直接进入到班级,每个班都是一个独立的入口。


截止到现在,市面上也没有看到一款产品,是让老师想用即刻用的产品。园钉要做一个开放式平台,老师想用即刻可以用(替代的是微信群的班级群体)。


同时,也并不需要让老师提供任何初始化数据。其他平台的产品都要走到学校,先录入信息到系统中,如班级信息、学号信息、学生名单,甚至学生对应家长的名字,家长的手机号,学习卡信息,都要录入到第三方平台端。和大家常用的OA系统一样,需要提供大量的初始化数据。那么带来的一定是:信息的安全性问题,这样做事情的话,一定是绕不开学校去做的。


然而,“群”的场景是不需要老师提供初始化数据的,我们通过自身业务流程的修改,就能够建立班级机制,这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老师使用园钉的产品,和创建一个微信群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老师自己就可以操作起来使用。其实,园钉产品端和服务号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用了服务号的用户通知入口而已。


如今,市场上的产品95%以上都是APP,场景非常多元,有教师版APP,家长版APP,甚至还搞出来学生版APP;最糟糕的是:这些版本之间并不是互通的。试想,一个有孩子的老师怎么去使用这些产品?


园钉——并不是做一款和家长互动社交场景的产品,和其它产品最大区别在于,没有社交。可以说,做学校产品没有社交功能的产品,现在市面上可以说只有我们一家。很简单,老师不喜欢社交。园钉的产品逻辑也很简单,让所有家长之间没有link,互不可见,园钉是一个树状群组。


那么,其它产品为什么做社交?社交可以变现。那么,K12的校园圈需要社交变现吗?这是一个根本没有想清楚的逻辑,特别是K12阶段是商业变现不需要社交来变现的。做幼儿园产品可以做社交,做大学产品也可以做社交,市场中很多商业变现的逻辑都要有社交。


其实,说一句话特别不中听的:“反感别人跟我们说,你们是一款家校互动的产品”,我认为,这样理解的人根本没看懂「园钉」的产品是什么。团队原来是做银行系统出身的,很清晰一定要做最擅长的——只做K12阶段的学习数据。


我认为园钉是一个IT数据公司,或者说是教育行业的IT公司,不是一个教育公司,我们只对数据感兴趣,不做教学内容。所谓,K12阶段的数据一定是「教学数据」,教学数据分为三个部分来构建。


第一部分「作业数据」。我们会看见一堆的产品围绕着作业展开,当然目前我们也有,但不是最主要做的,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我认为作业数据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看上去高频,实则没有那么高频,作业数据很多通过学生这个C端用户上传,其实有很多的微数据。


另外,值得拎出来提一下的是——其实,电子化提交作业,我们认为是有悖于现在所谓的教学过程的。园钉所谓的教学是:“第一,知识的传递和掌握;第二,整个考试知识点的掌握,要有运用技巧的。就像我们打字“你看我现在用手机,用电脑,经常有时候提笔忘字”。


第二部分「常态化测评数据」。通过小型的测评,包括单元测验,课堂测验,这些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很高频次的场景,每周都会发生。我们按照实际跑出来的数据是这样:“一个学期大中小型考试,一个学生名下,可能会有二十几次考试,这些才是数据积累。


第三部分「大考数据」。通过网阅系统解决大考问题是现在通用的解决方案。但是大考的频次太低,一学期下来没有几次,另外,网阅系统的无痕阅卷对于考后的试卷讲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们依据的标准也很简单:“是否高频,是否真实性,是否是有价值的延伸。”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因为学生的数据一定是「千人千面」


比如:你开淘宝和我开淘宝,肯定展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最终会落到“教法”这个点上,只有这样才接地气,才有数据支撑可讲。我们做产品比较的是“今日头条”,和网易、新浪最大的区别在于头条是一个IT公司;我们也是要做这个事情。


第一个核心:也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阶段——做教育版块的头条,做IT公司;


第二个核心:IT公司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需要保证用户持续稳定的高频使用。如果没有高频、没有持续性都是“扯淡”,必须要有大量的有效数据的持续增长,没有也是“扯淡”;


第三个核心:持续数据的增长,才能建立用户肖像体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头条也是这个逻辑。园钉的产品也要知道——每个孩子学习的薄弱点在什么地方;


第四个核心内容分发的算法。头条能够把它的头条号UGC内容,分发给用户;我们也要把这些学生所需改进的教学内容,也要分发给他们。分发上的数据,也由园钉来做。 


所以,只有满足以上四个核心的事情,消费交易链上的结点才会出来。


当然,园钉覆盖的是所有家长对于孩子,在教育行业的所有消费业态。如:第一「传统的卖书逻辑」;第二「电子类型的体系化内容」;第三「微课视频直播」;第四「现在最火的一对一答疑在线」;第五「满足自主招生测评的需求」;第六「和有需求的线下机构打通」。


也就是说:“所有主流的消费业态,在园钉上都可以满足。


目前,电子机构的内容端已经定完,今年电子题库、书籍、微客、一对一,9月份开学后已全部展开。现在园钉的用户量是80万,10月底会突破100万,下图是用户分布:家长占比87%、老师5.70%、学生6.42%。

(数据截止于10月初)


刚才提到今日头条,我想多分享一些园钉的思路:


由于我们不做教育内容,所以分发的东西都不是自己做。你看,头条的分发号也都不是头条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说园钉是教育版块的头条,这是第一个商业逻辑。


第一个逻辑「资源拉拢」。第一要找合作伙伴利益化;第二我们也不想干成跟谁学一样的属性。什么意思?并不是说,你有东西我就跟你合作,一个业态下我们只选择两到三家合作,或只选择一家。所以,第一质量把控我们全力以赴,第二让合作的商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三构建一个属于园钉自己的内容平台。这样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消费业态的产品。”


第二个逻辑「从数据驱动变成一个“服务撮合”」。这件事情只有老师擅长,要有足够多的量级老师,同时专业能力够强,这个事情才能实现。因为这是一个碎片化「答疑」的场景。


第三个逻辑「老师IP的孵化」,因为有大量的老师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自己的个人IP,从而实现IP商业化。


现在来看,目前园钉的定位非常清晰“四个不逻辑”


第一,不带「学科属性」,不做英语学科、数学学科等等,都不做。因为我们只对教学数据感兴趣,不管老师是教语文课、数学课,还是英语课,哪怕是体育课,只对数据感兴趣;


第二,不带「年级属性」,整个K12小学、初中、高中,很多产品它只能打一个阶段年级的,比如说小学数学口算,小学英语,或高三、初三年级,都有它所特定的人群。但是,园钉不存在,我不按年级属性;


第三,不带「地域属性」,园钉服务的场景是2C,用户是散的,是满天星,覆盖面积很广,是别的产品所不具备的。下图是园钉用户全球分布图:

第四,不配合任何「硬件」使用,有微信,就可以使用。不需要配合硬件采购才能运行。


我们产品的逻辑没有社交,让信息更高效化,让所有的信息都有信用背书。每当家长一收到消息,就知道老师要说事了,家长打开一看,是老师发给的成绩单,老师发的作业,老师发的通知,等等消息。所以,锁定的定位还是一个教育产品,是一个IT公司,这是我们开发教育产品的一个理念。


其实,前面讲到的三个数据的构建,四个核心,四个不逻辑,整体已经很重了。但是,这个过程,我们还是不打算做APP,即便是做,现在也不会做,还是想做一些比较新的东西。因为,目前来看,园钉的消费业态都是具体到几个细分的场景,有非常明确的需求,而且都比较高频。


最后再分享一个我们的小目标。


这个学期,我们计划10月份底做到100万用户,等到明年2月份用户要做到300万,活跃度会维系在35%以上的DAU,月活过80%。


如下2张图,这是园钉国庆7日数据:约4万6千一线老师,国庆七天有三分之二的老师都还在忙工作,其中6%的老师等同于工作日状态。

(见实小编注:园钉创始人 王旭透露,接下来园钉不仅会引入激励和补贴机制放大产品的自身裂变能力,还将通过配合精准扶贫项目做市场下沉。同时,他还认为:“互联网发展到现阶段,应该比拼的是下沉能力。”伴随园钉的不断发展,这个阶段他们也在积极寻求业务的合作伙伴,渠道合作以及产业上下游合作。)


推荐人 | 「金沙江创投团队」



↘和垂直人群相关的深度分享

8成客户都愿意给钱!同样是企业服务,为啥你数据这么好?!

6成用户从群聊进来,厉害了爸妈是怎么用答题切中老年人群的?

今年要赚1个亿,小程序+微信生态怎么帮军武完成这个目标?

投资人主动加价的事碰到没?居然在这个小程序身上发生了


↘看这些团队在微信生态内的思考

二手市场会是一个万亿市场?想不到吧,居然取决于垃圾回收员们

笔记侠出第3个小程序了,这次他们想法有点狂野,对吧?

这会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小木屋说二手租赁类小程序在飞速崛起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我们做了800个小程序,无一引爆


见识他人经验,提高自己实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