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怎么办?怎么看?
郁言债市数据平台
https://www.yuyanzhaishi.com
区域、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GDP增长6%以上的三重理解:6%反映目标连续性,以上则反映低基数等因素。赤字率隐含的名义GDP同比:介于8.5-11.6%。仍需要经济增长目标,因M2和社融同比需要“锚定”名义GDP同比,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财政政策与2020比较?还是与2019比较?答案是2019。拿2021年财政政策,与2020年财政政策比较时,注意到2020年财政政策面临的是疫情下的特殊情形,并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在经济基本恢复常态化之后,2021年的财政政策力度与2019年及之前的年份比较,可能相对更为恰当。
政府债供给压力仍不低。2021年赤字和地方债专项债对应需要发行约7.22万亿元政府债券,相对2020年的8.51万亿元有所下降。不过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国债实行余额管理,与赤字并非完全对应关系;二是2020年地方债新增限额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剩余1494亿元会在2021年发行,使得2021年地方债新增限额达到3.8万亿元,而2020年调整之后是约3.6万亿元。
关注地方债发行年内首个“峰值”。地方债限额确定之后,新增限额可能提前下达。3月中下旬或者4月可能迎来地方债发行年内首个“峰值”。如4月地方债供给压力较大,叠加季初缴税大月,利率可能面临阶段上行压力。
货币政策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央行仍将适度投放流动性,以服务实体经济。预计流动性可参考的阶段是2019年、2020年7-11月。“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要么降低贷款利率、要么降低手续费,或者同时降。在这种背景下,MLF利率上调的概率较小。
对利率而言,2021年的货币政策环境既“稳健”又“灵活精准”。即使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为短端利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面临阶段性的地方债供给压力、外部输入通胀等因素,长端利率可能也会出现一些波动。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利差大小,例如DR007与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存单利率与1年期MLF利率,是我们观察利率走势的重要参考坐标。
核心假设风险。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文主要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债市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
1
GDP增长:6%以上的三重理解
GDP增长目标6%以上(不变价同比),6%反映目标连续性,以上则反映低基数等因素。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6%”的数字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潜在增速的反映,相对2019年的6.0-6.5%略有下调,“以上”则是兼顾了去年疫情带来的低基数原因。因而6%以上是两个因素叠加之后的结果。
赤字率隐含的名义GDP同比:介于8.5-11.6%。按照赤字3.57万亿元除以预算赤字率3.2%,得到2021年名义GDP约111.6万亿元,从而计算出隐含的名义GDP同比约9.8%。赤字率3.2%考虑四舍五入,3.15%、3.24%分别对应名义GDP同比11.6%、8.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GDP目标6%以上(不变价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如工业品价格涨幅也在3%左右,名义GDP同比也会达到9%以上。
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需要控制M2和社融同比(两者接近杠杆率分子端),与分母端为名义GDP同比的差距控制在较小范围之内。这可能也是仍需要经济增长目标的一个原因,M2和社融同比需要“锚定”名义GDP同比。如果不公布GDP同比增速目标,货币同比增速也相应缺乏明确的目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开始提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详见《重提“闸门”,如何影响利率》);2020年为应对疫情,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为“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回到“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提法可能是中期内会持续坚持的目标。
对利率而言,如果中期稳定宏观杠杆率,叠加经济增长目标平稳,意味着GDP同比、M2和社融同比均较为稳定。相应地,经济的实际增速、价格指数同比、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同比较为平稳,可能使得长端利率的波动范围小于2017年之前的经济周期。但2021年3-6月期间,处于GDP同比反弹、工业品价格上行周期,长端利率仍面临一定程度的上行压力。
2
财政政策:力度较2020略降,但明显高出2019
财政政策与2020比较?还是与2019比较?答案可能是2019。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财政部刘昆部长提到“今年的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2019年相比,赤字总额3.57万亿元,增加了0.8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新增3.65万亿元,增加了1.5万亿元”。在以往政策力度比较时,我们倾向于关注当年与前一年的差别。但拿2021年财政政策,与2020年财政政策比较时,注意到2020年财政政策面临的是疫情下的特殊情形,并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在经济基本恢复常态化之后,2021年的财政政策力度与2019年及之前的年份比较,可能相对更为恰当。
赤字率3.2%和专项债3.65万亿元,明显高出2019年的2.8%和2.15万亿元。2010-2019年间,赤字率最高为3.0%,3.2%的赤字率低于2020年的3.6%以上,仍处在超过常规年份的水平。专项债方面,2021年新增专项债限额为3.65万亿元,较2019年的2.15万亿元多出1.5万亿元,平摊到两年,则对应每年增加7500亿元,而2019年地方债新增限额较2018年增加8000亿元,2018年新增限额较2017年增加5500亿元,可见按照常规情况每年增加的幅度也较为接近。
政府债供给压力仍不低。按照2021年赤字3.57万亿元和地方债专项债3.65万亿元计算,对应需要发行约7.22万亿元政府债券,相对2020年的赤字3.76万亿元、专项债3.75万亿元、特别国债1万亿元,合计8.51万亿元有所下降。
不过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国债实行余额管理,与赤字并非完全对应关系(详见《2021国债发行,为何可能还有7万亿》),国债实际发行额可以超过中央赤字、或低于中央赤字;二是2020年地方债新增限额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2000亿元仅发行506亿元,剩余1494亿元可能在2021年发行(详见《地方债:回眸2020,展望2021》)。相当于2020年3.75万亿元中的1494亿元,移到2021年,使得2021年地方债新增限额达到3.8万亿元,而2020年调整之后是约3.6万亿元。根据已发布的发行计划,四川将在3月9日发行114亿元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后续其他省份可能也会陆续发行。
关注地方债发行年内首个“峰值”。地方债限额确定之后,新增限额可能提前下达。3月中下旬或者4月可能迎来地方债发行年内首个“峰值”。如4月地方债供给压力较大,叠加季初缴税大月,利率可能面临阶段上行压力。
3
货币政策: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短端利率中枢的上行空间,可能受到流动性约束。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央行仍将适度投放流动性,以服务实体经济。预计流动性可参考的阶段是2019年、2020年7-11月。如工业品价格持续升温,流动性也可能灵活调整,但预计不会紧张到类似2017年的程度。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为短端利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意味着MLF利率上调的概率较小。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提到“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要么降低贷款利率、要么降低手续费,或者同时降。在这种背景下,考虑到LPR利率参考MLF利率,进一步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也意味着MLF利率上调的概率较小。
对利率而言,2021年的货币政策环境既“稳健”,又“灵活精准”。即使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为短端利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面临阶段性的地方债供给压力、外部输入通胀等因素,长端利率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波动。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利差大小,例如DR007与7天逆回购利率的偏离程度,1年期存单利率与1年期MLF利率的偏离程度,是我们观察利率走势的重要参考“坐标”。
风险提示:
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已外发报告标题:《政府工作报告债市解读——2021怎么办?怎么看?》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