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前吃的最后一顿饭,只要1块钱。”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狭窄小巷,有上万癌症患者在那里吃过饭。
有的人是因为吃不起食堂,有的人是因为只想吃家人做的饭,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万佐成和熊庚香都为他们提供炉灶。
风雨无阻,17年不停歇,许多病人都记住了这对夫妇。
这个小厨房里升腾起的烟火,也许对偌大的城市来说,并无特别之处。
但恰恰就是这街头巷陌里的人间烟火和善意才最令人欣慰。
请好好爱自己,也请好好爱别人。
文 | 松奈子
很多年前,万佐成是卖早点的,离江西省肿瘤医院只有一墙之隔。做包子、炸油条,只需要忙活一上午,就能赚个几百块,不算太累。
17年前,他从未想过,自己往后大半生会转而替一群癌症家属看护炉火。
2003年有天夜晚,万佐成快要收摊,刚收起架子,看到迎面走来了三个特殊的客人。
40多岁的夫妻推着个轮椅,十几岁的儿子坐在上面,截肢了。
女人靠近他说,“老板你们这里有这么多炉子,剩下的火能不能让我炒菜”。
万佐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女人又说,“我可以给你钱,我儿子在这里治病,他想吃妈妈亲手做的菜”。
他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这是一个正在和病魔斗争的家庭。
他摆手说:“不要钱,我的火有多余的,你天天来炒都可以。”
后来,他告诉记者说:“小孩是骨癌,已经截肢了,就想吃妈妈做的菜,听了好心酸。”
没过多久,这团多余的“火”就在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传开了。
许多人为家人治病花费了大量金钱,食堂一日三餐的开销,让很多家属感到吃力;还有的病人想吃家人做的饭,却因为条件限制,家属无法满足他们。
万佐成早点摊的炉火,就像是燃起的希望。
让很多家属开始在沉重的压力之下,找寻家的味道。大家来这里借炉子炒菜,开始把这里称作“抗癌厨房”。
每到饭点,路过小巷的人,都能闻到浓郁的饭菜香。那是人间最温暖的烟火气。
刚开始只有十几人来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人,万佐成夫妇仍然分文不取,炊具、调料,都是免费的。
“来省级医院的,大多是外地的人,不容易,饮食也特殊,很多都想自己炒菜给家人吃。”
后来炉子不够用了,一堆人要排队用炉子,有的人一排,就是到晚上九点。
万佐成站在旁边有些着急,他喊来自己多年的帮手,和他说,“明天跟我去再买10套炉灶吧”。
炉子的问题解决了,多的时候,巷子里有五六十人同时做饭,格局狭窄、空间逼仄,但30多个煤炉排在两边,20多口洗干净的炒菜锅码在一边,油盐酱醋万佐成也都给他们配置齐全。
每年大约有1万人到这里做饭,夫妇俩每天都要用掉100多个蜂窝煤,20多元水费。
有家属和万佐成说,老这么免费炒菜也不好意思,不考虑收费吗。
万佐成和妻子讨论了下,那就每个炉子象征性地收五毛钱吧。
后来物价上涨,万佐成赔了不少钱,为了维持水电煤气开支,夫妻俩也仅仅是将费用涨到一到三元之间。
炒菜一块钱、炖汤两块五、米饭一盒一块钱。这些钱也仅仅刚够让夫妻二人收支平衡。
万佐成说:“一个人不要剩下很多钱,不要赚好多钱,没有用。我们能帮助人家,人家很感谢我们,我们就感觉好快乐。”
央视的记者前往巷间采访时,万佐成一边回答问题还一边照看着一旁炒菜的中年女子。
丈夫生病前,她没怎么炒过菜,来到这里才开始学,水没干就倒了油,溅得呲呲响,万佐成怕她溅伤,立马让她把锅里的水倒了。
有个80多岁的老人来这里,没做过饭,想让万佐成帮他做。
万佐成说:“我不帮,但我可以我教你。以后的日子,要你自己做,你做的,她才能欣慰。这才是家的味道,这才是夫妻感情的味道,这才是儿子女儿的味道,这才是父亲母亲的味道。”
别人都说他这里是“抗癌厨房”,万佐成自己更觉得像是一个短期的家。
“有饭吃才是家,没有饭就不是家,要让病人吃到自己亲人做的饭。”
做善事不难,但365天,万佐成和熊庚香都守在这坚持做善事,一守,就是17年。
“这些火在哪里全在我脑袋里,一天都不能关。三十儿晚上我女儿用车把我接过去吃饭,一个小时我就回来。跟钟一样的在这个圈子里面转,24小时转。”
两人都不觉得累,总是对癌症家属们说,能帮到你们一点,是一点。
锅盆瓢碗声、炒菜声,陌生的城市,素不相识的人们在这里互相慰藉,找寻到了属于家的烟火气。
生死虽然是大事,但吃饭也是。
“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吃饱饭!”
生命无比脆弱,病魔令无数家庭日夜崩溃,但人心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即使身处困境,人们也愿意互相发出慰藉的光,对抗着前方的黑暗。
17年来,在这个狭小的巷子里,万佐成夫妇见证了无数人情冷暖和生离死别。
一间厨房,炒出了人间百味。
有一对医护夫妻,救治了上万个病人,丈夫却查出了胃癌,疫情期间还在值班,从医院下了班,就来抗癌厨房炒菜。
年轻的姑娘在这里给爸爸炒菜,她后悔自己从前不懂事,没有多帮父亲分担,面对镜头哽咽地说,只能努力赚钱,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治。
一位妈妈在这里给患淋巴癌儿子做平时爱吃的饭菜,她说儿子想吃什么就给他做什么。
儿子本来今年正月结婚的,后来生病了,没有结成。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只要能医好他的病,我就是卖房子我也不会放弃的。”
说完,转身抹了把眼泪。
一位中年男子的妻子患有宫颈癌,妻子胃口不好,他说鱼要煎一下再给她吃,还要再做一点炒苦瓜,“凉性的,她不能吃刺激的”。
眼神里是温柔和些许无奈。
还有个爷爷从来没做过饭,因为妻子生病才不得不学做饭,刚开始来的时候不会做,很多好心人就教他怎么做。
还一位得了肺癌的老大爷,家里人都很忙,没时间照顾他,他就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买菜,孤独地穿梭在人群中,每天给自己做顿热饭。
面对镜头,他笑了笑:“老天爷给了我们这个任务,我也推脱不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对不对?”
有些人在这里待了几天就走了,有些人待了很多个月,万佐成知道,那是因为有的人康复了,而有的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元抗癌厨房”就像是他们人生路途上的一个小站,尽其所能地给予片刻温暖,稀释无奈。
万佐成夫妇明白除了提供厨房,还会帮忙做心理辅导。
他们劝那些想要放弃的病人家属:“乐观一点,放平心态,说不定可以变好,也有一些活了十来年的。”
他告诉厨房里那些条件好的人要互相帮忙,有人给他塞红包谢谢他,他就直接说,“你别给我,他穷,你给他,别经过我”。
人来人往,炉火不熄,生死面前,很多曾经不成熟的人开始成长,曾经依赖的开始独立,曾经被照顾的开始照顾他人。
面对生死的态度,对家人的浓厚情感,都凝聚在了一碗碗饭里。
人生百态,五味杂陈。
早上4点到晚上10点,万佐成全年无休。每天下午3点半左右,他安置完所有家属和厨具,才顾得上和妻子一起吃个午饭。
而他们的午饭也很简单——辣椒炒蛋。
“好多人都说我原本可以出去玩。但我这比旅游还幸福,这么多人围着我。”熊庚香的头发已经灰白了,面对镜头,笑得灿烂。
也有儿女劝万佐成,说他做个早点轻轻松松,每天赚个几百块不好吗,为什么和癌症病人混在一起?
万佐成就反驳道:“人家挺可怜,在危难时刻救一下,是做好事。”
熊庚香也说:“我现在老了,也不需要钱了。”
风雨无阻,17年不停歇,许多病人都记住了这对夫妇。
万佐成家里有一面被油烟熏得发黄的一面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
很多病人家属离开时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到他们家做客。
还有一些放弃治疗的病人临回家前,也会来这里和他告别。
有位50来岁的肝癌患者,面黄肌瘦,因治疗无效出院,准备回家交代后事,泪着眼跟万佐成说:“老板老板娘我就见你们最后一面,我要走了。”
后来他的家属告诉万佐成夫妇,当天下午四点,他就离开人世了。
无数人在这里来来往往,人们不知道,哪个人的哪一天,就可能是在世上最后的时光,炉火的光映衬了太多人生的无常。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善举也被越来越多人知晓,2018年2月,他们荣登“中国好人榜”。
当地政府也已经拨款装修了厨房并补贴房租,偶尔还会有志愿者过来帮忙。
去年,万佐成夫妇关了自己的早点摊,但是抗癌厨房还在继续开放。
记者问他还能坚持多久时,万佐成说:“活得了十年,就坚持十年,坚持到倒下去为止,无能为力了为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帮他们。”
他仍会每天坚持凌晨4点起床,给来做早餐的家属点上煤灶。
世间的人情味,离不开烟火气,亲人患病带来的重压在这里获得喘息和安慰,万佐成夫妇看护炉火也看护着人情。
小巷里的五味人生也一直在继续,来这里的不过都是最普通的人,他们在这里笑,在这里哭,在这里倾诉,也在这里无奈地低吼……
这里升腾起的烟火,也许对偌大的城市来说,并无特别之处。
但恰恰就是这街头巷陌里的人间烟火和善意,是这些普通人最细碎的日常点滴,才最令人欣慰。
《人民日报》该报道下的网友评论
每个人都会得病,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也都可以尽到绵薄的善意。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说: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我们这一生,如果能逃过天灾,躲过战乱,不遇坏人,不生大病,就已经非常非常幸运了。
如果还能家庭和睦,收入稳定,爱人相守,友谊长存,那就真要感谢老天爷。
人生漫长也转瞬即逝,所以,如果得了病别怕,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其他的就顺其自然。
请好好爱自己,也请好好爱别人。珍惜眼前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希望你不管经历了什么,依然愿意爱着这个世界的,并把自己的爱给家人、朋友以及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点个在看,愿这个世界纵使有再多的黑暗,人间善意的火光,也一直温暖地照亮着每一个人。
世间美好一定会与每个人环环相扣。
作者:松奈子,读者人物独家撰稿人。视野所及皆是句读,在世界中行走,以编辑这个世界。
梵高 | 张雨绮 | 周迅 | 孟晚舟何炅 | 杨澜 | 耿爽 | 陈数李宇春 | 宁静 | 董卿 | 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