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用放大镜看的国产剧翻红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Vista看天下 Author 叶橙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逐渐成为了电视圈闷声发大财的神秘存在。
把种种束缚以日常生活展示的《知否》,更多是让人反复回味时察觉深意。
或许相比于波澜壮阔的《甄嬛传》们,看似平淡的《知否》能为千万观众提供的最简单的真实,却具有最难得的价值。
在《甄嬛传》已经被翻看千百遍,郑晓龙导演或许都想反问一句“你们没有别的剧看吗”的时候。
另一部剧正在悄然攀升,取代《甄嬛传》作为重刷老剧之王的地位。
答案或许会让一些人意外——
它是2018年播出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剧开播时赵丽颖冯绍峰刚结婚,等到如今剧翻红时,婚都已经离了。
云合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老剧正片有效播放量上,《知否》以6.21亿断层第一,远超《甄嬛传》与《琅琊榜》。
在深度与评分上,《知否》肯定比不过这两部9分神剧。
但它就是悄无声息地完成“复兴“,坐上了大哥大的位置。
热搜上虽然没有它的名字,但江湖里处处有它的传说与正在重刷它的人。
不论何时,在微博上搜索“知否”或“重刷知否”,你都会看到有网友刚刚发布了自己的看剧感想。
热乎得不像一部老剧,反而像热播新剧。
事实上,在4月的全网连续剧会员内容有效播放中,《知否》也是唯一一部挤进前十的老剧。
这一数据更能说明,许多人宁愿抛开当下新剧不看,转头点开了《知否》。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它复兴的苗头早已有之。
《甄嬛传》“文艺复兴”的两大体现是,每一次网络热梗调侃大家都能联想到它,不断有人拿着放大镜看剧,扒剧中的细节。
而如今,这两大体现在《知否》身上完美复刻。
海清跪地喊神的场面传遍全网时,观众们看到明兰在剧里单手捂住胸口,脑海里瞬间如天雷般响起“你——是我的神”。
当流行起影视剧答题试卷时,《知否》十级学者分分钟出了份没重刷三遍以上绝对拿不到满分的高难度版本。
试题细致到了剧中一个小配角,或未曾出场的小妾叫啥名,难度无异于问你86版《西游记》里黄袍怪身边的最大喽啰是个什么品种的妖怪。
都说看学校食堂放什么剧,就能知道一部剧到底得不得民心。
网络数据或许不够真诚,但食堂大妈盼着你来吃饭、来花钱的心总是真诚的。
于是前有高校食堂轮播《甄嬛传》吸引观众,后就有其他食堂紧跟模仿,但把内容换成了《知否》。
用以反向调侃的“七美德”爆火时,它自然也没被落下。
知否版慈爱:指长枫进行投壶比赛时,盛紘对儿子说“不要紧张”,以及“你要是敢输了我打死你”。
知否版祝福:指顾廷烨为姨母送上“咱们也不知道姨母能活几何,总不能数着日子让她下黄泉”的亲切问候。
排比式玩梗刚火起来时,率先推出《知否》版本的博主瞬间收获了无与伦比的热情,网友们把里头大大小小的台词倒背如流。
世界上有四种理,道理、情理、事理,还有“我那外室柔弱不能自理”。
世界上有三种心,恶心、良心,还有“一时被猪油蒙了心”。
大家在评论里亲切地彼此称呼剧中人物的名字,仿佛在进行文字cosplay。
重刷的观众们还在一直发掘剧里那些当初被人放过的爆笑细节。
从前没发现,《知否》里居然藏着国产古装剧一大“标杆”。
其他剧里都是拿一根短麻绳意思意思,《知否》直接把人裹成了站立的蛐蛐。
而整部剧最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竟然是剧里的最大反派小秦娘子。
因为在大娘子忙着同时拜儒释道三家鼻祖,其他人忙着“举头三尺有神明”时,只有她,每次憋了啥坏主意还特地跑到祠堂里,对着祖先牌位讲述自己的计划。
如今,就连因调侃《甄嬛传》出名的博主@太皇太后您有喜啦,评论区都被《知否》的爱好者攻占。
热评第一底下,变成了剧中刘琳饰演的大娘子的名台词合集。
小红书上的《知否》帖子数量达到了9万之多,知乎上时不时冒出一个剧情分析提问。
从各种角度来看,《知否》都算是火了。
作为一部7.8分的剧,《知否》虽然称不上是“神剧”,但妙在演技、剧情、服装、化妆、人物性格、道具与布景上都没有什么雷点,慢节奏叙事让人随便点开一集都能顺着看。
瑕不掩瑜的《知否》就这么走入了万千观众的视野。
4年前开播时,《知否》也曾“爆”过,只不过基本都是以负面的方式。
那时人们一定没有料到,它如今会重新翻红。
刚上线,《知否》的台词因为不严谨被全网群嘲,大家都在笑自己可以去剧组当语文老师。
“招待不周”说成“款待不周”;夸赞别人家女儿应该用“千金”“令爱”,剧里却用了称呼自家女儿的谦称“小女”。
“继承家业”被男主说成了“继承大统”,这被皇上听见了可是要分分钟掉脑袋。
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下面这句——“手上的掌上明珠”。
#知否病句赏析#的热搜词条足有2.2亿热度,错漏百出的台词可谓是给刚上线的《知否》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作为宣传以“细节还原”为特色的古装剧,这些低级错误败了《知否》初期的路人缘。
导演张开宙出面回应争议,表示承认错误,将立即改正。
但没多久,《知否》又陷入了第二轮争议,那就是价值观封建老旧。
《知否》剧情的主要脉络,就是文官盛家如何把家里的3个女儿嫁出门。
封建社会里门第等级就是规矩,嫁女儿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要确定是高攀还是低嫁。
因此剧中的门第之隔、嫡庶之分、妻妾之别会被反复强调,让一批观众看着心累。
原著中的一些设定也被网友们诟病,譬如识礼知书的四姑娘作为小妾的女儿总被认为轻浮狐媚。
虽说故事设定在封建社会中,门第、嫡庶、男女之间本就存在着难以抗衡的天堑。
等级体系是封建社会得以保持稳定的根基,而坚持妻妾正统或许就是那个时代能维持家族稳定的一个通用法则。
但对一批现代观众而言,要自在地接受这些观念,然后接着把剧看下去实在太难了,不少人因此弃剧。
而那些爱上《知否》,不断地重刷它的观众,是接受了这些封建观念吗?
倒也不是。
因为剧中所表现出的森严等级、嫡庶鄙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现的正是一个压抑时代里的集体悲哀。
女子们把心思放在嫁娶上,围绕着男子转,无法拒绝为家族牺牲的宿命。
这样的剧情你会看着憋屈,但也会生出愤懑与不平,因为它其实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一些被掩盖在“家庭和满”之下的压迫与苦涩。
《知否》的口碑路径,和当初的《步步惊心》很像。
都是开播时争议众多,封建古板的价值观让观众不耐烦,但时间造就的长尾效应却让它们在多年后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
《步步惊心》里的若曦是到最后发现自己无力抗衡封建压迫的无奈;把种种束缚以日常生活展示的《知否》,更多是让人反复回味时察觉深意。
作为一部评分没过8分的宅斗剧,《知否》很难在艺术价值与立意深度上,与那些宅斗宫斗剧前辈媲美。
凄绝如《金枝欲孽》,全剧让人惊心而震撼之处不在于哪一宫的娘娘斗赢了,而在于她们终究意识到紫禁城就是个吃人的笼子。
拼尽全力,她们到最后只希望有人能逃走,逃出这吞吐血肉的宫墙。
《金枝欲孽》
热度兴盛不衰如《甄嬛传》,精妙之处同样不在于宫斗技巧,而是它借着宫斗讲尽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模板。
雍正对甄府施加的荣辱起灭是官场,前朝官员的结党与倒戈、后妃之间的抱团与敌意是职场,妃子们与雍正之间的不同状态是夫妻。
而后宫当中欺压弱小、墙头草式的附庸、毫无置疑地拥护威权这些现象,也是底层社会运转的一个侧面。
《甄嬛传》
你会在当中看到无数的权力牺牲品,看到无数让人痛心的悲剧与意难平,如眉庄之死。
相比之下,《知否》的剧情整体似乎显得平淡。
只有男女主的母亲,处于让人叹惋不公的悲剧设定中,其他角色都顺着因果循环的逻辑走。
被欺压的好人总有翻身的一天,坏人最终会自食恶果。
在《知否》话题下,最流行的一类二创是剧中角色的重生文。
让祖母重生、让大娘子重生,重生后她们大展拳脚,不再被小妾欺负,把前半生受过的罪、忍过的苦都一一偿还,核心依旧是“好人好报”。
又或是让好坏参半的四姑娘重生,让她重生后改掉前世的坏思维,和善待人、改邪归正,操持出一个宁静美满的家。
《知否》本身的慢节奏格调也好,网友们自发写的重生故事也好,普遍都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致力于渲染生死悲剧,而是充盈着最为朴素的因果善恶观念。
就像《知否》的结尾,经历风雨后,盛家所有人聚在一起准备吃饭。
女主明兰说出那句“我最爱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而男主顾廷烨回应着“那我就为你守住这个院子里的平淡”。
或许不够有戏剧张力、不够大开大合,在艺术鉴赏上有所欠缺。
但其实对很多观众来说,这种对平淡的歌颂,对善恶有报的坚持,就是普通人平生希望得到的慰藉与鼓励。
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地,向这片大地上流传千年的恒定价值观寻求安慰:
企盼稳定,企盼能与亲人相聚,企盼自己的小家能不受侵扰。
企盼善恶有报,让拥有朴素善意的普通人能获得理应的善果。
或许相比于波澜壮阔的《甄嬛传》们,这就是看似平淡的《知否》能为千万观众提供的最简单真实,却最难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