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大兴:我所认识的王小波,内心骄傲却不张扬,追求智慧反对偏执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1-06-15


王小波  图源网络
我所认识的王小波
文:李大兴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三日晚九时许,居洛杉矶的一位作家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小波因心脏病突然过世。这位朋友平素写京味小说与杂文,偶尔来电话,总是一侃起来就滔滔不绝妙语连珠,那晚却是很忧伤黯然的声音。我们的通话很短,然后各自去体会同代人死亡消息带来的冲击。

图源作者

那天夜里,我枯坐了半小时,连吸了四支烟。我感到难过的是,小波和他父亲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一个英年早逝、一个岁月蹉跎。小波之死和乃父何其相似!他们都是在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在场的情况下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死得很孤独,让人感到一种宿命的悲哀。我想写几句话,但终竟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过了些时日,小波的追悼仪式在八宝山举行,悼念文字越来越多。我想,比我更熟悉他的人大有人在。而且我从来抵触八宝山,也没有想发表文字,就把纸笔放在了一边。后来关于小波的各式各样的文章就更多,我也就更不想凑热闹了。


我的朋友和我,与小波相识都是由于上一代的交情。家父和小波的令尊王方名先生自一九三四年在川东师范同学,到一九八五年王先生过世,有长达半世纪的友谊。“文革”期间,家父曾赠诗云:


风雨巴山四十秋,长江不改向东流。

凶终隙末寻常事,惟我与君到白头。


王方名先生过世六年后,平时不写悼念文字尤其不为名人写的家父写了一篇很长的回忆文章,记录了终生默默无闻的王方名先生在小波出生那年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并开除共产党党籍,二十八年后始获平反的坎坷,晚年的几近疯颠以至郁郁而逝。今天是小波的九周年忌日,近来终于拾起纸笔的我,忽然想写这篇短文回忆身后忽然名满天下的王小波,也是因为对于世事的变幻,别有一种感慨。


我是家中幼子,在父母的同辈朋友的子女中也是最小的一个,父母和朋友过从时,我便常在各家哥哥姐姐身上爬来爬去,直到七八岁还闹着要骑马。小波比我大八岁多,就连他的小弟晨光也长我近六岁,所以我至今还清楚记得在他们背上的情景。在整个“文革”时期,我从儿童成长到少年,除了小学一年级上了几个月以外,一直在家无所事事,大木仓胡同教育部大院第二重门进去后向右转的那三间平房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


其中单独坐落在拐角的一间,就是小波曾经生活过多年的地方。那间只有一扇朝西窗户的小屋,又暗又乱,总是飘着北京卷烟厂的劣质烟草味道。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波的床,被子大约从来不叠,和床单一起总是近乎灰色。一九七六年或更晚一点,我就斜靠在这张床上读了《绿毛水怪》,写在一个很普通的薄薄的作业本上。我也读过其它的几个短篇,但印象都不深。后来果然只有《绿毛水怪》留下来了。

王小波与我家另一好友胡贝合影



我记忆里的小波,是二十岁上下,高高瘦瘦,不修边幅,穿很旧的蓝制服领子常有点歪,走路踢踢踏踏,时而咧嘴一笑,露出白色牙齿,与偏深的脸色和发光的额头相映成趣。他说话在北京人里算不怎么快的,有时带些嘲讽,更多时透着些疲懶的神色。小波的相貌更多象父亲,只是脸更长个子也高许多。他父亲那硕大歇顶的脑袋如同他那神色飞扬狂奔不已的谈吐一样留给我很深印象。


王方名先生一生都是一个充满狂想的人,性格狷傲,言词极端。他很年青就革命去也,直到中年仕途顿挫,被发配到工农速成中学当教员尔后调入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研究室,因命运而进入没有人说得清是什么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逻辑学。尽管他才气纵横也很勤奋,总考虑一些很大的问题有许多宏伟的计划,却没有基本的学术训练,加上政治运动不断,终未写出任何传世之作。


与王方名先生相比,小波的性格在我印象里要沉潜的多,在小时候属于看上去“憨厚”的那种,在五兄弟姐妹中是最蔫的一个,但时而话语有异常人。比如他十五岁时来我家见到家母的问候不是说“阿姨,您最近身体好吗?”而是诚恳地问“阿姨,您没病吧?”这种装傻和成年后修练出来的反讽,在小波的文字中颇为多见。少时家境,虽然谈不上遭过大难但总不免有走背字的感觉,似乎对小波有巨大影响。


王方名先生在反抗尚有自由的年代,为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而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深禀川人爱摆龙门阵的习性,从不含蓄,虽未由于多言贾祸,一张利索的嘴就得罪了不少人大约在所难免。小波一方面和他父亲一样,胸怀大志,内心骄傲;另一方面,由于性格,经历,更由于所处时代的禁忌,在早年就不是一个张扬的人,内心躲在好像满不在乎而疲懶的外表背后。


由于年龄最小,我都是坐在一边,听大人或兄长们神聊。那些闲暇似无穷尽的日子,当时常感无聊,如今好不怀念。到“文革”结束不久后,小波这拨人都开始准备考大学,我也回到学校开始读教科书,和同龄人接轨,初恋与高考等等。生活突然变得人人皆忙碌起来,圈子发生巨大的改变。很少再见到小波,只偶尔听到他的消息。我上大学不久后即留学,而小波也在八四年赴美。待我到美国时他已回国,而当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时他已归道山了。


小波故后,我曾多次到匹兹堡。那是一个依山带水的城市,夜景尤其美丽。每次去匹城,我都会驱车到山顶,隔江眺望北岸市区的灯光。有一次我想到小波大约也来过这里很多次,而时间河水流过,斯人已远。


文字还是很反映一个人性格的。我觉得小波后来的文字也有意无意之间没有走上激烈的路子。读其杂文,感觉是他的思想其实谈不上激进,也回避强力批判型的文字。我倒不以为,那仅仅是为了文章能够发表而做的妥协。我更倾向于他向往的是做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那也是我们这一代文人的情结之一。


小波的思想与背景使他的选择不是去做一个敢言者或斗士而是比较中性的评论家,在现实层面上,唯其如此文章才能出版,写作才能不被外部环境干扰。他的主张如反对偏执,追求智慧,要讲得有趣种种,和他的小说一样,在八十年代毫无声息而从九十年后半起大为流行,实在与时势变迁有莫大的关系。


令我啼笑皆非的是,近来有些文章在拿鲁迅和小波比较。不知道是否由于去年在鲁迅纪念馆办了一次王小波生平展览的关系。这很有拿鲁迅说事来借此提高王小波的文学地位的嫌疑,因为鲁迅先生仍是中国大众最公认的大作家。然而鲁迅先生追求的是做一勇者,终其一生激烈批评现实文化政治,其“勇气”自不待言,其偏执亦不必为尊者讳。小波追求的是做一智者,是一个不同的方向。


智者和勇者从来是人类的短缺产品。在今天,被认为是勇者的人一般容易引起争议还很可能犯忌讳,而被认为是智者的人不大招惹谁还保不准商机无限。如果说鲁迅先生和王小波有可比性的话,或许首先该比较二人身后的盛名。鲁迅先生被祭奠了几十年还将大把的文人倒进了鲁迅研究的池塘里,与红学并驾齐驱,蔚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大奇观。与鲁迅先生相比,所谓“王小波热”还只算小巫见大巫。如果不再赚钱,“王学”兴起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虽然我完全理解“王小波迷”们多是心地善良,渴望智慧的文学青年,“王小波热”的推手们也多是为了他的文字而尽心尽力,我仍然不以为无节制的溢美是对逝者的尊重。尤其对于小波这样一个十分在意语言的准确并说过“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我的师承〉)这个道理的人,把他捧上天去恰恰会把他塗写成一个错误的前提,“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人性的逆转〉)。


小波的作品还是留待后人评说。以后的事情怎么样,谁都不知道。当代人看到的是,王小波已经是二十世纪末在中国一个很有影响的作家,成为文学史的一道风景。

~the end~
“二湘空间”视频号开播了

作者简介:

李大兴,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翌年留学日本,后赴美定居。作品见于《读书》《财新周刊》《经济观察报》等,著有《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等。微信公号,诗意与记忆。

本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虫虫:流年暗中偷换,青春都一晌

陪伴英国女王73年的菲利普亲王去世,而英国王室的传奇和八卦从未停止

从戴安娜到凯特,英国女性在动荡社会变革中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

李大兴:永远的日瓦戈医生
王小波: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
大家: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  杨振宁  樊锦诗  艾芬  林青霞  巴金 王小波  齐邦媛  王安忆  白先勇  钱锺书  史铁生  余华赠书活动:闫红 刀尔登  诺澄  毛姆  石黑一雄  南渡北归  白鲸  狂流  陈行甲
专辑:方方记录  方方读者日记  武汉故事 时评 人间事  菊子  侠非侠  小草  愚石  陈行甲  硅谷医生  二湘专辑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关注二湘空间,公号加星标

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信息


留待后人评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