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资料可以发现,美团的这种模式曾差点成功。
早在2018年,某骑手曾在送外卖的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但相关的外卖配送公司却表示,该骑手已领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名称为昆山市某工作室,故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
不过,在所谓的《项目转包协议》上,并没有骑手的签字,或者昆山市某工作室的盖章,该公司也没有证据证明协议已实际履行。
再加之骑手提供了公司对其进行考勤、派单等管理的证据,个体工商局成立时间也在骑手发生交通事故后,故法院最终判决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该公司需对骑手的工伤负责。
虽然结果是好的,但过程却是艰难的。
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饿了么的骑手身上。
“致诚劳动者”的一篇文章揭露了外卖平台与配送公司的冷漠。
在一个饿了么骑手身上,同时存在“A公司给他派单、B公司给他投保、C公司给他发工资、DEFG公司给他交个税”的情况。
而在骑手送餐发生车祸,构成九级残疾后,没有一家公司需要为其负责。
因为无论是饿了么,还是站点所属的迪亚斯公司,都并不足以成为骑手的用人单位。
在整个配送链条中,美团、饿了么将用人成本转嫁给专门的配送公司,配送公司进一步促成骑手注册个体工商户,自己为自己担责。
一环又一环,外卖平台享受着骑手带来的盛名、平台的壮大,配送公司压榨着骑手赚取金钱,但在骑手出事后,所有人都噤声了。
仿佛骑手送的不是平台的外卖,服务的不是配送公司的站点。
古人说的过河拆桥,不过如此。
最可怕的是,这种畸形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外卖骑手正在成为个体工商户。
在天眼查搜索,关键词为“外卖递送”,企业类型为个体工商户的结果共有100000+条。
不能钻灵活就业的空子
为了保障外卖骑手这类群体的权益,官方近年来一直在出台相关政策。
就在本月10日,人社部等4部门对美团、饿了么、滴滴、达达、闪送、货拉拉、到家集团、阿里巴巴、腾讯等10家头部企业开展联合行政指导。
但专送骑手却完全不同。
这类骑手的工作模式等同于普通上班族,每天7点30分就上班参加晨会,晚上8点下班。既有固定的考勤,也有不能拒绝的平台派单。
而平台的惩罚机制,更是让不少骑手抱怨罚款项太多,打工不易。
从多个角度看,专送骑手目前与平台之间的关系,都不仅仅是合作关系。反而,更像是一种雇佣关系。
但如果平台打着“灵活就业”的名号,去要求这些骑手注册个体工商户,他们要面临的就是双重困境。
一方面,专送骑手不仅要继续被平台算法压榨,承受“生死时刻”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平台的“避责”负责,自行吞下配送工作引发的苦果。
而让专送骑手灵活就业的外卖平台,不仅甩掉了缴纳社保的责任,还甩掉了一堆员工工伤责任,可谓是占尽了好处。
美团饿了么,正在倒逼骑手成为自己的老板。
这些让它们壮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它们眼中的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