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阿里客户管理收入的增速放缓,早有征兆。
2021年之于阿里,可谓是挑战之年。
4月10日,阿里收到电商行业里的第一张天价罚单。由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平台内的商家实施“二选一”,阿里被罚182.28亿元。同时,该集团还被要求进行全面整改,连续三年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这一重锤下来,阿里可谓元气大伤。虽然对于年收几千亿的阿里而言,182亿并非伤筋动骨的大数目。但在这张罚单背后,市场监管总局的警示之意才最让人害怕。
反垄断监管下,“出头鸟”阿里断断不敢再顶风作案。这意味着,从前受困于阿里“二选一”的品牌、商家,都可以转向多平台经营。
失去“独家”的阿里,也失去了一个独有优势。
今年8月,时任京东零售集团CEO的徐雷曾表示,在电商平台二选一问题被监管密切关注后,陆续有新品牌和过往二选一的品牌加入和回归京东,其中包括星巴克、雅诗兰黛等。
“后二选一时代”已经来临,阿里无法坐以待毙。
为了再次俘获品牌、商家的“芳心”,阿里推出了多项商家优惠政策。通过让利,阿里希望给商家减负,给自己铺路。
目前,阿里上线的措施有:简化淘宝、天猫开店入驻流程,新增天猫“试运营期”;生意参谋免费;退货运费险降费;取消聚划算“参聚险”、“保价险”;开通面向商家的“一号专线”等。
(图源:阿里研究院)
虽然这些扶持政策,都意味着更多的让利。但长期价值高于短期利润,即使短期内客户管理收入受到影响,阿里也要开辟出这条护城河。
为此,该集团放手一搏,将一年的利润都押注在商家扶持上。
据了解,阿里计划将2022财年的所有增量利润及额外资本投入用于支持平台商家,以及投资新业务和关键战略领域,这将有助于其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份额,并进入新的潜在市场。
实际上,阿里对品牌与商家的重视程度,在刚过去的双11里也能看出一二。
今年大促,阿里没有如往常一样公开实时成交额的数据,反而有意在宣传上突出“品牌”与“中小商家”。
11月1日开启第一波售卖后,@天猫发言人 公众号发布的第一条消息是《消费爆发!天猫双11开场首小时超2600个品牌成交超去年全天》。
而在11月11日,@天猫发言人 推送的第一篇文章则是《去年百万,今年千万!411个中小品牌天猫双11实现新跨越》。
直到双11结束,@天猫发言人 都没有发一条平台最终GMV的战报。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副总裁吹雪表示,在天猫未来的长期战略中,第一个是消费者体验,第二个是商家体验,这是天猫所有业务的目的。
由此可见,新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阿里身上。
京东丰收,阿里蓄力
投入到产出,都需要周期。
“后二选一时代”,赋能品牌、商家将会是阿里的重要任务。追求长期价值的阿里,将进入蓄力期。
此后,拥有更多选择以及话语权的第三方卖家,将不再是谈判中的弱势一方。
阿里蛰伏期间,其余电商平台也将迎来窗口期。比阿里新一轮爆发更早的,或许是迎来收获期的京东。
目前来看,前期投入大量资源自建物流体系,发力自营电商的京东已初见成效。商家不再受困于“二选一”后,京东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在赋能品牌商家上,京东上线了多项措施,加快布局美妆和奢品品类。
此前,京东曾为多个奢侈品牌上线京东小程序。用户在京东APP内搜索品牌名字,即可跳转至基于京东小程序的品牌在线商城。这不仅有利于品牌吸收来自京东的流量,还可保留更多自主空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入驻、回归,京东在“后二选一时代”迎来丰收期。
另一边的阿里,则很有能因为战略重心的转移而持续“疲软”。
目前来看,摆在阿里面前的棘手事仍然很多。刚过去的双11,虽然狂欢但也留下了一片狼藉。消费者、头部主播和品牌商家之间的冲突矛盾,也会让阿里落入难堪。
只不过,花堪折时直须折,窗口的开放也有期限。
蓄力之后,阿里将有可能迎来更强的爆发。而目前已蛰伏多年的京东,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