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外培训机构仓促转型,师资何以保证?

张妍琳 光明社教育家 2022-12-10


教育家 · 快评


近日,“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提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教育部也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范围。政策变革下,原先以学科类培训为主营业务的校外培训机构火速调整业务方向。涌向非学科类培训(素质教育培训)探索发展“新蓝海”,成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首选。已有机构在招聘栏上线了诸如美术教学研发、美术主管及教师、有书法相关经验的主管等职位。

 

不同的校外培训机构的积累、资源、特长不同,急速转型发展原先的非主营业务,师资力量如何保证需要引起重视。实际上,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师资的质疑声音一直存在。以北京为例,今年3月校外培训机构复课后,在一家美术培训机构里,家长发现公示栏中仅公布了教师的授课专业及座右铭,没有相关教育背景和教育经历的信息。工作人员声称:“所有教师都是名校毕业,并且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另一家书法学校面对家长对师资的质疑时表示:“创办人是知名书法家,上岗教师都会经过校长的培训。”而家长对这些解释却不尽相信,“没有权威机构的认证总担心教师有些不正规”。

 

教师资格证是否是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必需品”?从2018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及“双减”意见来看,两者仅对从事学科类培训的教师提出了必须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的硬性要求,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教师“持证上岗”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教师法》及《教师资格条例》作为我国加强教师队伍规范化管理的主要依据,它们在适用范围上做了如下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并未将“校外培训机构”明确列入“其他教育机构”的范畴内。从地方来看,以近几年上海和广东为例,两地都陆续出台了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同样并未强制要求从事语言、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培训的教师持证上岗。可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宣称的“所有教师都有教师资格证”的说法值得推敲。

 

转型发展的新课题,考验着校外培训机构的决心和智慧。“双减”的真正意义,在于让教育回归教育,校外培训机构看清这一点,才能让转型不偏航。面对鱼龙混杂的素质教育服务,家长最终会选择用脚投票。如果病急乱投医,迫于快速调转方向而放低教师准入门槛,无疑不利于机构的长远发展。

 

教育是特殊的行业,需要心理健康、专业技能精湛的教师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方方面面纳入政府管理和监管,未必是最理想的解决策略。对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加强行业自律,不忘教育初心,合规地朝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才是生存之道。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张妍琳






更大程度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才是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

网络游戏=精神鸦片?未成年人防沉迷,“打补丁”之前别忘了“找原因”!

学士多如毛,硕士满地走……我们为何会被学历“捆绑”?

大众理解教师,为什么这么难?

开展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应保障教师的休息权!

“复读限令”为何浇不灭“再战”热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