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最高温”下的气候大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玉渊谭天 Author 谭主
2019年,1850年以来地球气温最高的年度之一。
“危机”之中,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一波三折,是本次大会的关键词之一,主办地几经变化,预告了全球各国在气候问题上取得突破的艰难。
这次大会主要讨论《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成效如何,明年才能见分晓。2020年,将是各国依照《巴黎协定》框架加强国家自主减排承诺的最后期限。
在取得新共识之前,有的国家存心搅局,有的国家默默行动。
谁在搅局?
“我的国家基里巴斯,即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
12月10日,基里巴斯代表Tabita K A Awerika 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失声痛哭。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基里巴斯将成为第一个无法居住的国家。11万人口或举国搬迁。
在气候问题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2015年,全球195个国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里程碑式文件——《巴黎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各方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控制在低于2度的水平,并向1.5摄氏度温控目标努力。
遗憾的是,协定生效后,地球暖化仍在加速,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70亿吨,较2017年增长2%。
这意味着取得新共识更加紧迫,阻力也会更多。今年气候大会主办地的多次调整便可见一斑。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每年在全球不同地区轮换举行,按照原计划,今年大会在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举行。
最初的唯一申办国巴西,由于财政预算和政府换届等问题,去年末宣布撤回申请,随后由智利接替。今年10月,智利被暴力示威袭扰,不得不宣布放弃。最后,西班牙“接手”。
要知道,这场会议需要接待全球195个国家的25000多名代表,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西班牙生态转型部长特蕾莎∙里贝拉说,“支持和促进全球气候行动将是一种荣幸。渐进和建设性的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最佳答案。”
可能唯一一个想搞单边主义的是美国。
本次气候大会之前,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退出后,美国将成为唯一不支持巴黎协定的国家。一同退出的,还有美国曾经的承诺:
2025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缩减至2005年的28%;向联合国提供30亿美元的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对抗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一项核心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排放更多,应承担的责任更大,同时也要在资金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各中道理不难理解,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了工业化,连续多年稳居人均碳排放量第一,至今仍是世界碳排放第二大国。
不过,美国还是决定自己优先,自绝于人类生存的未来,美国总统的理由是“《巴黎协定》将破坏美国经济、扼杀美国工人、削弱美国主权”。
对气候治理有深入研究的于宏源告诉谭主,如果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将无法达到控制温度升高的目标,无法实现气候资金目标,各国减排意愿可能下降。
实际上,现任美国政府的一意孤行在国内也不得民心。宣布参加2020美国总统大选的前纽约市长麦克·布隆伯格也出席了本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他还资助了一个由美国各州、城市及公司组成的代表团与会,并提交了“美国承诺”倡议最新报告。
报告作者哈里森·福特直陈美国政府“缺乏勇气“。他说:“我们知道做什么,我们了解事实,现在我们应该有行动的勇气。”
刚刚出炉的美国时代周刊2019年的年度人物也颁发给了16岁的瑞典气候活动家格雷塔·通贝里。
谁在行动?
格雷塔没有错过本次大会。12月6号,她在乘船航行三周并转乘火车后,终于到达马德里,虽然迟到了四天,还是引起了轰动。
本次气候大会最热闹的可能就是西班牙的环保抗议。
自6日晚上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人士在马德里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要求与会人员就气候保护取得具体的结果。
一位90后的中国四川农村小伙王相军也在西班牙向全球呼吁环境保护。不同的是,小伙受到了大会邀请,并且一直在关注全球变暖上身体力行。
过去7年,他徒步走过70多座冰山,并用手机记录了许多冰川的融化,吸引了136万粉丝。“冰川就在我们眼前迅速消失”。深知留住冰川的迫切,他呼吁世界共同关注。
不打空头支票,中国也同样在行动。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中国就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
这意味着中国将承担世界所需减排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国实现这一减排承诺并不容易。时任中国气候谈判代表邹骥当时就说,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后10年每年需要为此新增投资300亿美元。“中国人是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完成这个目标的。”
言必信,行必果。2017年年底,我国提前三年完成了2020年碳排放下降的目标。2018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
在本次大会前的11月27日,中国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开门见山,直陈中国为环境保护做出了一系列成果。
一向苛刻的诸多外媒,都不再好意思抹黑中国。根据海国图智研究院的监测,从11月27号到12月1日,国外媒体围绕中国气候行动的报道就有100多条。比照的对象正是美国的“不作为”和“负作为”。
根据此前与美国达成的碳排放协议,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中国还承诺,2030 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美国已经“毁约”,但中国一定会说到做到。
谁在引领?
在本届气候大会上,上个月刚刚卸任联合国气候行动特使一职的布隆伯格,向美国政府发出了提醒:“不与中国合作,就不会有解决方案。”未来必须重建与华关系,来激活国际努力,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自身的低碳发展就是对全球最大的贡献。
中国从不回避责任,既与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协调,也与美国、欧盟沟通,引导关键缔约方寻找共识。
中国没有像美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看作是“骗局”,相反看作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
中国也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2019年,中方牵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领域工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贡献超过30%的力量,该方案既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和提高适应能力,还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遗憾的是,总有人坚持短视的实用主义。今年9月,当全球各国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逐一在气候行动大会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案时,美国总统却和国务卿蓬佩奥、副总统彭斯等幕僚一起,在另一间会议室里讨论自由问题。
确实,在气候治理上,197个缔约国都有不同的需求,要达成一致,两周的会议远远不够,还需要长期的协商和努力。但如果谈及人类未来命运的时候,只会顾左右而言它,那不叫自由,叫自杀。
完
本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