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全“恐跨言论”回应指南!
大家好,这里是镇镇~
This is Rainbow Anti-GBV Center
在与多元性别相关的内容下,我们总能够发现一些不友善的声音。这些声音很多时候不仅仅传递事实错误的讯息,还会给本就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遭受限制的多元性别群体带来伤害。因此,镇镇开启了「酷儿怼黑学」系列栏目,希望能科普多元性别知识,为大家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黑”提供启发。
上一期我们分析了一则污名同性恋、双性恋和性教育的评论,今天我们将带来反制恐跨恐酷言论的特辑。还记得我们的反性/别暴力主题曲《#15岁》MV吗?镇镇也将它发到了视频网站上,截至目前已有9.2万播放量,但在友好的支持评论之外,我们也收到了一些或表示疑惑或表达反对的“恐跨恐酷”评论。
本期推送由「镇镇X飞天猫兄弟盟」特别合作,让我们一起来用知识和逻辑拆解这些恐惧和偏见的思维条框!
✦
✦
图源丨网络
⚠️Trigger warning:以下言论含恐同恐双恐跨的内容,希望大家阅读的时候量力而行。网络冲浪时,针对不友善的、充满攻击性的评论,在有心力的时候,可以将之视作交流、沟通、祛除误解的窗口和机会;在感到无助和受伤的时候,也请伙伴们以自身的身心健康为优先级最高的考虑事项。
1
什么是“跨性别”?
What is transgender?
这是涉及顺性别主义的典型恐跨言论。说话者明知存在“生理性别”之外的界定方式,在此前提下,将“生理性别”奉为圭臬,并要求跨性别者自证动机,是对性别问题选择性失明的表现。
此处需要注明,说话人理解的生理性别,往往只限定于“以外生/殖/器为主要且仅有的性别判定标准”,而「生理性别」被建议用「指派性别」替代,因为“生理”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生理”指的是染色体、性征还是激素水平?以这三者作为判断依据则很有可能三者并不指向同一性别。而“指派性别”则更能够突出性别的社会建构性,也是更包容、更友好的说法。
首先科普关键概念:指派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认同。
关键概念
Essential concepts
【指派性别(gender assigned at birth)】:出生时根据生理构造而被宣布所属的社会性别类型,通常只有男孩—男人(boy-man)、女孩—女人(girl-woman)两种选择。在人类和其它动物中,间性(intersex)的性别特征指的是染色体、性腺、性激素或生/殖/器的配置“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概念”。这可能会使婴儿出生时的性别指定复杂化,以及除XY男性和XX女性以外的染色体基因型和性表型特征的组合。【1】
【社会性别(gender)】:各个社会对生理性别进行的文化建构。社会性别是社会设定的一系列性别规范、个人在性别规范框架下确立的性别认同,以及个人基于这种性别认同而呈现出的性别表达这三者的互动过程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个人基于性别规范而内在认同的某种社会性别。一个人自己认同的性别有可能和别人指派给ta的性别不一致。例如,一个出生时被宣布是女孩的人认为自己应该做个男人。
其次,顺性别与跨性别是对性别认同与指派性别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当性别认同与指派性别一致、且性别表达与性别规范相符时,该个体为顺性别;当性别认同与指派性别不同、或性别表达与性别规范相悖时,该个体为跨性别。
图源丨网络
最后,回到说话者的发言。
第一,“只关注生理性别”代表了一种本质主义的倾向。在说话人的心中,不同的性别界定方式之间存在着价值序列。说话人通常认为只有所谓的“生理性别”是真实的,其它界定与认同无法作为判断依据。
第二,该发言虽只提及了“生理性别”,实际上指涉的是一种顺性别期待,期待性别认同和指派性别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基于这种对应关系采取行动。
在这些不公正的价值序列与强人所难的不合理期待之上,要求ta人就自身的性别认同进行动机证明,是恐跨和歧视的表现。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sex
【2】更多有关跨性别科普的内容详见:《国际跨性别现身日 | 骄傲第十年,我们学会勇敢》
“性别认同障碍”(或称:易性症、性身份障碍、性别识别障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2013年出版)中被重新分类为“性别不安”,以消除与术语“障碍”相关的污名。在《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一版)》(ICD-11,2022年生效)中,被重新命名为“性别不一致”。
因此,“性别认同障碍”目前在国际上通行的表述为“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指个人性别认同与指定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且持续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给当事人带来了困扰。
不同的表述关系着不同的去病化进程。“性别认同障碍”这一表述目前在国内虽然存在,但正在经历与国际接轨的修正过程。在中国大陆,2022年4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国家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将“易性病”表述调整为不含疾病表述的“易性症”;同时增加了对“性别焦虑/性别不一致”诊断同等效力的认可,进一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一版)》(ICD-11)等国际规范的相关要求。
该发言提及的“治疗”可能包括心理咨询、支持患者的性别表达、激素治疗或手术。这涉及到医疗干预导致的身体过渡。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患者跨性别状态引起的问题,例如:为患者提供咨询,以减少与变装相关的内疚感。治疗指南通常遵循“减少伤害”模式。换言之,涉及到是否治疗与治疗方式等相关问题,应遵循医学伦理和当事人意愿。
图源丨网络
2
对厕所类问题的穷追猛打
Transgender people’s access to bathroom
首先,“跨性别妇女会对妇女的隔离空间,如更衣室、洗手间、庇护所和拘留设施构成危险”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任何数据分析或其它证据的支持,多数是建立在对跨性别和多元性别群体深度歧视性的刻板印象之上的。
“跨性别者”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是对性别认同和/或性别表达与出生时被指派的性别不同的人群的总称,与会对其ta人实施侵害性行为的人品无关、与故意装扮成女性只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顺性别男性群体更是没有逻辑与实际层面的重合。
根据北同文化发布的《2021全国跨性别健康调研报告》,在公共卫生间方面,由于此类设施常以二元性别为基础而建造,跨性别男性和跨性别女性大多仍选择使用自己不认同的、与指派性别相符合的卫生间。超过五分之三的跨性别者因为害怕而避免使用公共卫生间。
当预设ta人会对自己造成侵害的心态外化为言行时,可能会挤压社会中其ta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公共资源的不足带来了某一群体的麻烦和安全隐患。问题的焦点也应该集中在建立性别中立卫生间之上,而非群体间的互相攻击和仇视之上。
这并不是否认女性群体受到风险的严重性,但这一类型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避免此类风险的责任不应该由个人来承担,而是有义务去保障人民权益的公共机构来承担。完善女性性骚扰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性别中立厕所、夯实检举制度都可以降低违法犯罪分子在厕所袭击女性的可能。
图源丨网络
3
跨儿的性别可以“随意流动”吗?
Gender fluid under the “trans” umbrella
首先我们还是来对一些基础概念做基本的澄清:
关键概念
Essential concepts
“性别酷儿”(genderqueer)一词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欧美的地下酷儿杂志,是“非二元性别”一词的前身,指的是性别认同不在非男即女的二元结构之内的人。
而认为自己没有固定认同的性别类属的人,则可能会自称为“性别流动”(genderfluid),ta们常常表示希望能够对其性别认同保持灵活,而非固定认同于单一的定义。
而绝大部分上述群体的性别认同都可以归于作为伞状术语的“跨性别”概念之内,因为绝大多数性别酷儿及性别流动者的性别认同都与其指派性别不同。
在了解基本概念之后,回到上述两个针对跨性别人群的疑惑,我们能够从中提取出其立论的两个核心问题——
01
性别认同是绝对主观的,通过“宣称”便可以完成,且能够像在超市买菜、商场购物一样选择任意的“性别配饰”穿戴上,并能够获得亲友、社会(含社区、校园、职场等公共空间)、法律制度的支持与肯认。
02
自我性别认同为“性别酷儿”或者“性别流动”的人有极高的可能性是为了同时吃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红利才投机性地选择了自己的性别身份。
关于第一个核心问题,性别认同的确是主观的没有错,它基于当事人对于自身性别经验和性别身份的直接体验和相关思考,而个人的性别认同如今能否得到社会制度的全面承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以我国法律为例,仍然将性别肯定手术作为改变身份证性别的前提,而2022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录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2年版的通知)》,公布了最新修订的《G05性别重置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其中规定:
“手术对象的年龄门槛定为18岁,需要提交三级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医师开具的性别不安、性别不一致诊断证明,且需要对性别重置的要求持续5年以上,对手术风险知情同意。”
在严格的手续和要求下,性别肯定手术并不像网友所臆想的一般简单易行,这只是在男-女的二元结构里进行性别身份的过渡,而所谓“在对男人有利的事情出时现当男人,在有利于女人的事情出现时当女人”这种性别轮跳则纯属出于对陌生和未知的恐惧而生发的夸张化臆想。
第一个核心问题和第二个核心问题同时预设了一个前提,即“人们的性别认同完成过程是非常轻巧的”,甚至认为“选择男-女二元结构之外的性别认同是在追赶时尚、是投机主义”。这毋庸置疑是事实层面错误的,同时也是极具误导性的,因为对于很多跨儿而言,按照指派性别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在二元规范里会感到极其不适,而脱离一个强制性的性-性别系统去生存,在主流的性别框架之外去思考、探索自我,首先就需要当事人面临被贬低、排斥的经验与心理风险,更不必说决定施行性别肯定手术之后,面对医疗系统与复杂行政安排里的歧视与打击。
有研究表明,成年后接受性别肯定手术的跨性别者,最早在7岁就开始经历性别不安【3】,而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可能会加剧ta们的焦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抑郁等心理状况的产生。性别肯定手术不是当事人觉得好玩所以去做,而是当事人“需要”去做,对于许多处于性别焦虑的当事人而言,这是ta完成性别认同的必由之路。
在以上论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质疑第二个核心问题:不仅对跨儿更改性别认同的动机进行脱离实际的“诛心”猜测,这个立论还基于一个错误事实,即在实然层面,性别酷儿和性别流动者在现实生活中相对顺性别男性和顺性别女性而言是性别特权群体,即能够享受到男性和女性都无法享受到的权益和优待。这当然能够被全网铺天盖地的反跨恐酷言论狠狠打脸。
为何非二元性别者、性别酷儿、性别流动者会招致那么多非理性的恐惧?这是因为,“对那些被规范承认的人来说,规范带来的限制(比如男-女二元结构)是可以被感觉为一种自由的。任何尝试挑战规范和惯例以使其更加包容的人,都会知道自己会很快被判断为在对ta人的自由施加限制。”【4】这种对陌生、未知ta者的恐惧会让人去美化一个不存在的过去,即“男孩是男孩,女孩是女孩,且能够被轻易分辨出来”,这是一个安全且美好的安排。可是这真的是一种“美好”么?还是说因为它压制了非常规性别者的声音才显得“美好”,而这些声音如今更能够被听见了?这种美好,既是一种乡愿,也是一种空想。用一种陈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安排去限制人类的经验,而不是反过来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意识,难道不是一种削足适履?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8933994
4
性别议题仅仅是一种政治正确?
An accusation of "transgenderism" as PC
这条评论的言外之意是多元性别议题仅仅是一种政治正确。政治正确“在当代美国话语体系中,多指在言辞、行为、政策层面保护或避免冒犯少数群体”【5】。但该名称的使用逐渐贬义和单一化,多在社交媒体上被用于批评对于非主流文化的提及和展现仅仅只是为了迎合“包容性的政策”,避免发言者自身遭到关于歧视少数群体的指控。结合此种负面含义,这位网友认为L/G/B/T/Q+只是一种迎合政策的产物、一种话术和标签的存在。
将性别议题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政治正确,并用这种“看好戏”的语气表达出来,实际上是不承认或不愿承认非二元性别的真实存在,同时也在娱乐化多元性别群体遭受的苦难。这句话隐含的是不相信多元化的自我认同和性倾向的歧视性观点,并且认为L/G/B/T/Q+仅仅是多元性别群体用来娱乐的谈资和标签。而在现实生活中,多元性别群体曾经和正在面临的不理解、歧视和暴力被消解在了这种娱乐化的表达里。
不过这位网友有一点说得不错,就是“落后”。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多元性别群体的可见度和保障都是有待完善的。而除了结构性问题之外,这种消解性别议题的严肃性、娱乐化苦难和忽视多元性别群体遭受到的压迫的言论,也是造成多元性别群体生存境况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al_correctness
图源丨网络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飞天猫兄弟盟的Will,为大家带来应对不友善言论的实地演练。
Will
作为一个跨性别兄弟、遇到“恐跨言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的野生科普者,我的很多性别理论知识纯靠自学。在与发表了不友善言论的人和机构交流时,我使用过很多策略,比如:讲道理,质问,使对方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批判对方的道德观,等等。有时候,对方“依从”了我的意思,改了用词。还有的时候,当事人没回应,旁观者却对我谩骂侮辱,于是科普失败了,心情也大受影响。
这样的情形我也在其ta科普者身上看到过,甚至后果比我的更糟。一直不知道怎么去破局。
有的人说不要和恐跨者浪费时间,跟ta们说什么都没用。但我是不太同意这点的,因为如果停止交流,科普只能局限在小圈子里传不出去。
最近入职了新的工作。预计到被陌生人包围,一定会有很多无法预料的情况,为了减少社交困扰,我入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阅读才到1/3,就惊喜地发现,我开始在和“恐跨者”交流时使用书里的技巧了。
而且我更加不愿意称呼ta们为“恐跨者”了。
因为非暴力沟通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分开观察和评价。
图源丨网络
Level ONE
语境:某女性主义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赞颂“全员都是女性的综艺”,我在留言区用略锋利的方式指出需要对现在“纯女空间”、“女性和非二元only空间”保持质疑,因为它在打了性别友善、女权招牌的同时忽视了跨性别兄弟/男性的需求,并且,没有同等数量的友善“纯男”和“男性+非二元空间”开放。
那时我还没有读《非暴力沟通》,我的质问方法是这样的:
「跨性别男性还要被忽视到什么时候呢??⋯⋯」
这是我遇到的其ta评论者的回复:
A:“你说话有逻辑没有?这也是女性空间的错?为什么不去埋怨顺性别男性没创造更多友善空间给跨男呢?”
我想说:
事实上我也经常指出男权社会的荒谬之处。我认为比起顺性别男性,顺性别女性、跨性别女性和非二元者更加愿意理解跨男群体的困境,更加容易成为盟友。
所以当我看到跨男被这些空间告知不能参加活动,我感到惊讶和难过。这意味着少了一个让我们的诉求破圈的机会,只能停留在跨性别兄弟群体和一些小众的彩虹社群里,不能被更多人听见。
我希望的变化是,这些空间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容许更多交叉体验的人进行讨论和互相支持。比如,有一些跨男经历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从小被长辈轻视,有的被当作女性催婚催育、被面试官追问恋爱婚育意向,还有的遭遇基于女性身份的性侵和性骚扰,这些都是值得女权空间关注的话题。
B:“我理解跨性别群体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困难和阻碍。不过,我也很理解国内还没有人注意到这点,是因为女性生存还是个问题,天天还要担心被强奸被家暴,家暴还离不了婚,这种情况下,难以指望大家想办法解决跨性别人士上厕所的问题。”
我想说:
跨性别人士的诉求其实不止于厕所,还在求职、求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认为女权主义和跨性别权益捆绑在了一起,不能抛下彼此各自前进。女权不只代表“顺性别女性的权益”,而是性别平等。如果顺性别男性/顺性别女性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而跨性别男性/跨性别女性/非二元者被社会不容,这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就像消除月经羞耻运动一样,只要跨男/非二元者仍然因为月经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不敢就医,不敢购买卫生用品,害怕被人发现来月经而失去尊重,那么我们尚未成功。
图源丨网络
Level TWO
语境:我转发了一篇兄弟盟的文章到一个人文社科读书群里,正好,文章是和厕所、性别表达相关的,又涉及到了非二元性别和各种手术激素情况。有群友回复:
A:“……划分什么十三种性别,纯纯是尊重人性角度下的一门生意。……归根结底,心理问题,自我认知问题。有人长了牛子心里认为自己是女孩,不通过手术让改变生理性别,取得进女厕的权利,进了男厕就不适,他敢进女厕试试?有些跨二元的男女,认同只上男女厕,说明这些人脑子比较清楚。”
我忍住了没有暴跳如雷。
我问:
“你认为跨性别是不合理的,对吗?你的需求是什么,希望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A只是回答:“存在即合理。”
我又问了其ta群友:是否对跨性别的诉求感觉不开心和烦躁?
B:“我没有感觉,我不关心。生存已经很艰难了,还有那么多事情,跨性别关心的那些都是小事。”
我问:
你认为跨性别应该关心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生存问题,对吗?其实跨性别有很多也是底层,我见过不少,一样面临着贫困、找不到工作,有的还经历校园霸凌。如果诉求能被听见,ta们的生活将会快乐很多。
B:“跨性别的需求是超前于这个社会的,但社会并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为什么要顾及这些会占用医疗资源的需求呢?”
我说:
其实国内的跨性别医疗全部都是自费的,不能报销。跨性别医疗团队是医生自发组织的,比如北医三院的潘柏林团队和上海411的赵博团队。有需求,医生就会有收入,不妨是一种双赢。
C:“说实话,你转发文章之前,关于跨性别我想都没有想。平常心就好了,过度只会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微小力量去博弈,赢不过食利者。”
我没有回复ta,只是感谢了ta的真诚。
我想说:
看不见存在,就等于没有权益。就像前几年经常看到问,为什么街上那么少看见残障人士,本是个庞大的群体吧?因为社会假设残障群体大部分没有需求频繁出门,所以也没有想过把公共设施修得方便这些人出行。不方便出行,干脆不出门了……
现在友善医生们,很多都是跨性别前辈们一个个去科普过,聊下来的。也就是说“来访者”反而对医生传授知识,因为医生有时候对群体的实际需求不太了解。现在这份医生名单惠及到了全国的伙伴们,就是前人栽树的成果。
*原对话内容有略作酌情删改。
图源:真实故事计划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啦。
恐惧和偏见往往来自于无知,希望本文的科普内容能够帮助大家应对日常生活中、网络上遭遇到的恐跨言论!
欢迎留言你最常遇到、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恐跨言论,也欢迎伙伴们建议更精准的科普(回怼)策略~
如果你是多元性别伙伴,正在遭受基于性倾向、性别身份和性别表达的歧视和暴力,请按照下图指示联系彩虹暴力终结所,我们会提供专业的社工与法律反暴力服务。
文案|Will、浣熊、Meng、小杨
编辑|枞影
排版|Meng
相关阅读
“我说性教育,对方斥这是对欲望的纵容
和人性的堕落”|酷儿怼黑学
1
怼黑——多元性别社群的冲浪必备技能。
从事跨性别公益的拉拉自述:
“我相信存在彼此共情的通道。”
2
并不认同为跨性别兄弟的她,为何要参与兄弟的社群工作呢?
“变性手术后后悔”上热搜:
恐跨迷思之外,看到跨性别青少年现实境遇
3
后悔、困惑、彷徨都是跨性别青少年探索性别认同的宝贵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