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郭亚东: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话语研究——从认知障碍到人际语用

摘 要: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话语研究是人类认识自身语言发展、大脑认知变化的重要方面。在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相关研究从认知障碍分析延伸到语用领域,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和重要的社会效益。文章首先从神经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四个维度,对国外AD患者话语研究进行梳理;然后从引介综述和本土化研究两个层面,对国内AD患者话语研究进行概述;最后根据文献综述,聚焦研究议题、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词:AD患者话语研究;认知障碍;人际语用;研究综述

 

一、引言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在不同病理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蚀失(Cummings 2009; Davis & Maclagan 2018a)。AD患者的语言使用问题是神经语言学、临床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关研究从认知障碍分析延伸到语用领域,呈现出理论视角多元、考察路径多样、跨学科性显著等特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着眼AD患者话语研究,从神经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四个维度,对国外AD患者话语研究进行梳理;随后从引介综述和本土化研究两个层面,对国内AD患者话语研究进行概述;最后聚焦研究议题、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以期为国内老年语言学研究尤其是AD患者言语交际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二、国外研究动态概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AD患者的语言障碍作为一类失语现象进入研究视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研究者仅关注AD患者的临床病理、认知障碍和医疗对策,其作为语用失调的交际者的话语特征并未受到重视。进入20世纪末,随着社会语言学和临床语言学的发展,将AD患者作为特殊言语行为主体,在人际互动中考察其语用特征和身份意识的研究开始逐渐兴起。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对国外AD患者话语研究加以简要概述:
其一,神经语言学维度。以Caplan(1994)和Ober & Shenaut(1999)为代表的神经语言学家在研究失语症神经机制时发现,AD患者的话语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表层句法等方面存在退化或蚀失问题。近年来,部分学者(如Almoret al. 2009; Duncan et al. 2018; Gosztolya et al. 2019)开始注重针对语言神经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他们借助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性核磁共振、脑磁图等技术,融合形式语言学对词汇、语义和句法结构的描述,考察了AD患者在词形转换、句式转换、抽象命名使用时的语言障碍及对应的神经反射区。此类研究融合脑神经学与形式语言学理念,着眼于语言与脑神经之间的关联,旨在进行病理溯源。
其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维度。Mortensen(1992)、Armstrong(2005)以及Fergunson和Thomson(2008)等研究者试图从语言的符号意义出发,为AD患者的话语特征寻找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理据。他们的研究表明:1)AD患者的词汇语法资源保存较好,但难以对信息进行扩展、详述或例证,而且其话语存在重复、缺少人称代词等问题;2)AD患者话语主题的连贯性差,主位推进和话语衔接出现障碍。总体而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大多关注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对人际功能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三,社会语言学维度。与神经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对AD患者话语特征的探索不同,社会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用学视角下的研究,将此类特殊群体置于社交情境。1994年,AD患者话语研究知名学者Hamilton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Conversations with an Alzheimer's Patient: An InteractionalSociolinguistic Study。Hamilton(1994)采用个案跟踪法考察了AD患者交际行为的历时变化,她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病情的恶化,AD患者的情景意识、对象意识和个人身份意识(如职业、年龄和性别等)逐渐退化,交际参与由主动渐变为被动。Ramanathan(1995,1997)聚焦AD患者面对不同情景和对象时的叙事能力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碎片化的、混乱不连贯的语言恰恰是AD患者描述世界、表达意愿的方式。Leibing & Cohen(2006)和Hyden(2014)等研究者倡导“人格运动”(Personhood Movement),提出AD患者尽管交际能力退化、社会属性蚀失,但是仍保有独立人格,因而与AD患者交际需要了解他们的交际模式,如此方能走进其独特世界。
其四,语用学维度。近年来,在Davis(2005)、Shenk(2005)、Cummings(2009)和Hamilton(2019)等领军学者的引领下,尤其是在“临床语用学”(Cummings 2009)这一学科术语提出之后,学界开始将面子、礼貌、言语行为、预设、指示和会话含义等语用学概念融入到AD患者话语研究,从不同的语用学切入点来探究其语言使用特征。其中,Shenk (2005)不仅从语用学维度探讨了AD患者的语用能力问题,而且从身份话语建构维度研究了其记忆障碍与个人身份意识蚀失之间的关系。Shenk(2005)通过分析AD患者所讲述故事的片段发现,AD患者的“身份库”依然存在,但调用身份或建构身份的意识和能力出现障碍,其身份意识具有很强的交际依赖性。值得一提的是,Hamilton基于AD患者与医生、看护、家人以及研究者之间言语交际的案例,历时30年对该群体的认知能力、语言表征和交际特点进行了深入观察与思考。2019年,Hamilton出版了力作Language, Dementia and MeaningMaking,详述了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她认为针对AD病患个体开展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内的认知障碍临床研究,需要加强人际互动维度的考量,观察病患个体作为交际主体在生活情境中“以言行事”的特征,整合医学研究范式(medical paradigm)与话语研究范式(discursive paradigm),以便在临床诊断之前察觉和重视病症,并为治疗阶段的医患互动和语言看护提供语言及语用理据。该著作在第三章,基于半开放访谈的结果,集中考察了AD患者在言语互动中的个人身份记忆、自我领地意识,以及在无法顺畅、准确地提供个人身份信息时的话语策略(自我阐释和自我评价),分析了个人身份意识蚀失的认知理据及其对话语实践的影响。

 

三、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语言学界对AD患者话语的关注始见于20世纪90年代,但在较长时期内以引介和综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为主。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触动,国内AD患者话语研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专门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如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障碍与言语治疗研究中心),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如“特殊人群话语研究求索论坛”“全国老年语言学讲习班”),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引介综述和本土化研究两个层面
其一,引介和综述。沈家煊(1992a, 1992b)、王德春(1995)和杨亦鸣、沈兴安(2002)、等学者紧跟国际前沿,将神经语言学与失语症相关研究引介到国内,倡导关注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特殊人群的语言使用问题。部分学者(如崔刚 1998; 罗倩、彭聃龄 2001; 刘红艳 2005)在评述国外研究的同时,尝试论证语言学理论与各类失语症研究的互补关系,展望从语音、语义和语用等层面开展本土化研究的前景。赵俊海、马博森等学者综述了国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障碍研究,他们提出应“以语境为统摄,以意义为中心”(赵俊海等2012:100),将研究的重心“由传统的语音、词汇、语法层面转移至语用-语篇层面”(马博森等 2018:72)。刘红艳(2020:72)从两个方面梳理了有关AD患者语言障碍的实验研究:一是对患者“音位、找词困难、句法、话语层面”语言障碍的实验研究;二是借助“眼动、脑电及脑成像等技术”对患者语言障碍认知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她认为目前实验研究对患者“语言使用的复杂性”以及“交际和认知关系的内在神经机制”关注不够,未来研究应从交际语用角度对患者的自然话语进行系统探究,以为患者语言障碍康复治疗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其二,本土化研究。国内AD患者话语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在个别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一定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运用自然话语,关注互动话语的语篇和语用特征,拓展了全面认知AD患者话语特征的视野;2)强调跨学科融合,尝试多模态话语研究,拓宽了探究AD患者意义表达的路径。比如,刘红艳(2005)以采集于北京养老院及家庭的自然语料为研究对象,对正常老年人和AD患者话语的现场即席特征进行描述,同时还对二者在社交语用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进行对比分析,从侧面解释了AD患者产生话语障碍的部分原因。她的研究突破了以往将AD患者话语归结为“病理”或“有缺陷”话语的范式,兼顾患者话语中的正常和非正常,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患者话语使用的全貌。周炯(2012)将神经语言学与功能核磁影像学结合,透过语言蚀失探究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认知能力的衰退。研究发现,书写能力受损与认知功能的减退的关系密切,构字障碍是说汉语的AD患者最常见的书写障碍,出现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而说英语患者的书写障碍早期表现为不规则词的拼写错误。赵俊海(2012)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主位结构、人际意义、及物性、衔接与连贯四个维度对Talkbank病理语料库中的AD 患者语料展开多维度分析,尝试为此类病患的早期评估和诊断提供语言学证据。刘建鹏(2019)以DementiaBank 病理语料库中的AD患者语料为目标组,以同龄健康人语料为参照组,对患者话语的非名词性资源蚀失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AD患者的“非名词性资源蚀失在功能词和实体词都存在典型特征”(刘建鹏 2019:602)。值得关注的是,以顾曰国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关注AD患者作为“鲜活整人”的交际主体身份,采用跨学科研究路线,建构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框架(如Gu & Xu 2013a, 2013b;吴国良等 2014;黄立鹤 2015;顾曰国 2018;黄立鹤、朱琦 2019)。这一主张为新时期AD患者话语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四、未来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国内AD患者话语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思路和范式开始触及到国际前沿,甚至国际领先。研究视域从关注语言神经病理发展至兼顾认知障碍和言语互动特征,考察外延不断扩展;研究内容由语言形式、语言能力逐渐拓展至人际意义、语用能力、社交影响因素等。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病患回归至特殊群体的鲜活交际主体,这不仅是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转变的体现,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伦理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映照。
(一)研究议题
AD患者语言障碍的发展、语言能力的蚀失是渐进式的。因此,分析其话语特征不仅需要对照健康群体,还要关注病理发展,做历时的切分与对比。从人际语用的维度看,患者作为特殊交际主体,在不同病理阶段和不同语境中如何遵循或违反“人际互动”规则,如何表达、呈现、建构“个人”和“他人”身份,是AD话语研究中极具社会、机构和家庭现实意义的议题。
交际主体身份问题是人际语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从身份话语建构维度看,AD患者话语研究涉及四个方面:身份话语实践特征;话语互动中的身份认知机制;身份记忆退化和身份意识蚀失对交际的影响;基于AD患者群体话语特征凝练与其互动的话语策略。其中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是基于话语与认知的关系梳理AD患者话语身份研究的底层逻辑,并将研究最终落脚至应用层面,即家庭或医疗康复机构语境中AD患者的语言看护。为此需要秉承认知全息理念,即生命个体的记忆是影响其言语行为的动态的、综合的有机整体,神经疾病或功能退化影响该系统正常运作,并在语言和语用维度体现出来(Schrauf 2013);同时,需要融入传统语用研究视角考察AD患者的语用心理需求,因为看护AD患者或者与其言语互动时,“会话”本身的意义超过信息交换,适切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对舒缓患者负面情绪和缓解其认知障碍恶化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常常被忽视的非常态语用研究领域(Hamilton 2019),值得学界关注。

 

(二)研究路径与方法
Schrauf(2013)提出两条研究AD患者话语的基本路径,即从认知到话语和从话语到认知,前者基于认知病理解释语言障碍,后者透过话语表征推测、判断和描写神经功能病变,并强调个体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存在变异问题。AD患者语言障碍根源于生理性神经退行,不论是从认知障碍,还是从言语交际入手探究这一问题,都离不开神经科学临床病理诊断。因此,开展AD患者身份研究,首先需要借助科学方法检查患者脑部病变状况,以医疗诊断为事实依据确定病患类型、病变程度,从而在实证研究中确定控制变量和观察变量。这是研究对象识别和分类的技术基础,但现有基于眼动、脑电及脑成像等技术对AD 患者进行的研究多以医学诊断及防治为目的,对患者语言认知神经机制的实验研究相对匮乏(刘红艳,2020),将认知实验与语言和语用融合是语言学跨学科研究需要探索的核心路径。
其次,研究AD患者话语需要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深入“田野”,在医院门诊、康复护理机构或病患家庭,实地观察患者的语言生活状况,多情境、多维度地了解其言语交际特征,尤其注意AD患者在面对不同社会关系的言语交际对象时的话语选择;同时,交际对象的话语如何作用于AD患者,换言之病患如何反馈、接受外部言语信息,也是考察其语言障碍,身份话语特征的重要维度。
再次,“回忆”或“记忆”是研究AD患者语用心理、“自我”呈现的重要突破口。以患者长时记忆或瞬时记忆为观测点,考察其在讲述个人经历时选择的事件主题、涉及的相关人物或情境,以及使用的情感词汇等,皆可探究患者利用“残存在记忆中的身份资源”(Hamiliton2019:125)在人际互动中建构个人身份的话语策略和语言使用的认知心理。不论患者的叙事是否属实,其话语都建构起一个故事世界,服务于当下的即时语境或想象的交际情景。
此外,全面了解AD患者的身份话语特征,需要融合神经认知实验技术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辅以声音和影像分析,兼顾患者的语言和副语言特征。同时,将人际互动中的心理和情感因素纳入考量,在多模态语用学的框架内,全息探察AD患者的语言使用,从而为病患的临床治疗和机构或家庭看护提供语言学、语用学理据。

 

四、结语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开展AD患者话语研究关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特色老龄事业的推进,因此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D患者话语研究发展至今,跨学科融合特征日益显著,相关研究从关注语言神经病理拓展至兼顾认知障碍和言语互动特征,研究内容由语言形式、语言能力逐渐延伸至人际意义、语用能力、社交影响因素等,研究对象从病患回归至鲜活交际主体。这不仅体现了AD话语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的革新,也反映了科学伦理和人文关怀的进步。未来研究应积极拓展研究议题、丰富研究方法,进一步加深对AD患者语言障碍本质、脑神经机制和人际互动表征的认识,以期为疾病诊断和治疗,以及养老、医疗保障政策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简介:郭亚东,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语用学理论与应用。

文章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10月第5期

相关阅读

  1. 专栏丨《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老龄化与老年人语用交际研究

  2. 观点丨周德宇等:老年语言学研究的时间维度:毕生发展与生命历程

  3. 观点丨蔡晨:老年人在家庭代际冲突中的交际策略研究:基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4. 老龄社会与老年语言学:《语言战略研究》专题研究栏目

  5. 老年语言学 | 老年语言学研究的语用维度:视角、方法与议题

  6. 老年语言学 |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话语的非名词性资源蚀失

  7. 老年语言学 | 日本老年护理沟通研究之文献综述

  8. 老年语言学 | 什么是Elderspeak?

  9. 老龄化社会呼唤老年语言学的出场

  10. 《语言战略研究》| 侯柏村,罗昊,王刚石: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现状与思考

  11. 《语言战略研究》| 顾曰国:老年语言学发端

  12. 《语言战略研究》| 黄立鹤  王晶  李云霞:阿尔茨海默病言语障碍表现及相关神经心理学量表编制问题

  13. 分享 |《东亚语用学》:痴呆症老年人话语语用研究

  14. 观点 | 老年人口语 “呃”类填塞语研究

  15. 观点 | 老年人认知退化或与听力损伤有关

  16. 观点 | 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现象学研究

  17. 观点 | 信息化时代的“老年孤独”

  18. 观点 | 赫琳等:我国老年人语言能力问题及语言服务路径研究

  19. 观点丨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亟待解决

  20. 观点丨何谓老年:从“居室适老化改造”谈起

  21. 观点丨迟暮之年的人脑及语言(王士元著 王筱瑒 冯韵译)

  22. 观点丨人口老龄、老年学与老年语言学

  23. 观点丨基于叙事医学理论的老病死叙事话语探析

  24. 观点丨蒋燕、顾曰国:老人上当受骗案:调查、语用和决策推理分析

  25. 观点丨言语幽默的认知老化及其神经基础

  26. 观点 | 马东什么?什么冬梅?瞬时性遗忘究竟咋回事?

  27. 构建中国特色适老语言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

  28. 视点 |《忘不了餐厅(第二季)》:同济老龄中心约您见证宝藏老人温暖回归

  29. 重磅!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30. 消息 | 上海已在这些街道启动“适老化改造”

  31. 专访 | 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报道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

  32. 征稿丨《老年语言学研究新进展》(2021)

  33. 招募丨“语言认知改善计划”长者参与招募公告

  34. 正式出版!顾曰国 黄立鹤:《老年语言学与多模态研究》

  35. 合作丨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参与上海四平路街道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36. 一图读懂《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37. 我们需要你!同济拾忆团队开展老年人语言认知健康社会实践并招募志愿者

  38. “拾忆”公益服务团队会员大会暨老年语言学培训会举行

  39. 同济大学与四平路街道共建的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启动

  40. 上海市语言文字会议召开:加强针对视听障碍、老年人口等人群的语言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