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沙园市场,顺便逛逛豪宅
3个
菜市场的故事
这是第31篇~
这是关于沙园市场的第七篇分享!
广州市区内的传统菜市场,正逐渐在消失……
昨天下午,我背着大相机去沙园市场拍点素材。
路过37号大院时,铁门打开了……
这是红墙绿瓦的三层小楼,院子里还种着大树。我曾无数次在门缝边偷偷打探。这是第一次,遇到大门敞开。
于是,我小心翼翼走进去。
门房前的遮阳板和遮阳伞下,五个中年人围在小方台四周,抽着烟,喝着茶,聊着天。他们的打边炉聚餐,看起来准备结束了。
“放心进来,不用收门票,这是大地主的大房子。”
一个大叔吆喝着,他红着脸,平头,戴着黑色的耳钉,严肃又友好招呼我。
我笑着说:“房子好漂亮,想看看。”
大叔指着围墙外新建的高楼,说:“那些才是漂亮,这里是老房子,谈不上漂亮。这是文物,国家保护着,不能拆!李朗鸡,你知道吗?番禺大地主,大土匪,他小老婆曾在这里住过。那边有楼梯,你随便看,随便拍。”
就这样,我走进大屋,像游客一样四处游荡。
首层的层高,超过4米。
建筑上的装饰,多是几何图案,简洁明朗。
大门的水磨石、门框上的花纹、三色花砖、木楼梯和木扶手、高挑的水泥窗、简练几何图案做防盗网,凸显出建筑当年的气派和豪华。
房子虽大,也是破旧。
所有房间都关上门,屋内没有声音,大概是没人在家。当我走到三楼,推开阳台的铁门,竟是另一番生活气息。
谁人在屋顶撸铁呢?
谁家养的公鸡呢?
谁在种花?谁在种菜?
又是谁,在三楼的小房间养着一只大黄猫呢?
不管是谁,他们都为生活在努力,对未来充满着美好期许。
向远处望去,还看到两栋小洋房。
原来,一墙之隔是海珠区菩提路小学,孩子们正在操场活动。那栋绿色的八角亭的洋房,正是学校的办公室所在。
那一刻,什么建筑什么历史,显得并不重要。
我一个人,在阳台四处看看,逗了猫,逗了鸡。
消磨着,午后的时光。
里里外外走一圈,挺累的。离开时,认真看了墙上通知函,还有院子里新建的公厕,真是百感交杂。
历史建筑的年久失修,破损不堪,最后成为公租房……像我一样游客而言,是惬意的。但是,绝非入住居民的心声。
硬拆硬隔的板间房,环境并不舒服。内墙剥落,室内没有厕所,隔音差,老鼠蟑螂横行……几十个家庭,分而合之的日常生活,实在是不得已啊。
离开时,大叔和朋友们邀我聊天,他们七嘴八舌分享老广州的童年记忆。一个胖大叔尤其热情,对我职业和工作很好奇,还请我教他自拍,说要向年轻人多学习。
他们独有的优越,夹杂着地道的广州话粗口,一边骂一边说。半小时的交流,我显得很吃力,便匆匆和他们道别了。
回到沙园大街上,一阵喧闹和吵杂,人头攒动。
十米之远的巷子和大棚下,所有店铺摆出清货大减价的姿态。我问了两个老板,老板都说:“真的,要清了,还有十几天就全部撤场……”
我一边走一边想:沙园市场,要微改造还是全面清拆呢?生活啊,谁都不易!
关于建筑的后记:
查阅资料后得知:我所逛的建筑叫“红楼”,和屋顶所见的“八角亭”是姐妹建筑,合称“永泰别墅”。
根据《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记载:永泰别墅于20世纪40年代为香港永泰正十字油公司所建,归广州大军阀李福林所有,据说其中“八角楼”更是李福林为其母修建的斋堂。解放后,这两栋别墅被收为公有,一度被用作“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附中”(华师附中的前身)的宿舍。截至上世纪60年代,“红楼”被改造成广重集团职工宿舍,而“八角楼”则成为广重子弟学校(菩提路小学沙园校区的前身)的教室,两栋老宅的产权均为广重集团所有。并非看门大叔所说“李朗鸡”小老婆所居。
但是,李福林和李朗鸡之间确有关联:李朗鸡16岁时,他伯公引荐他认识当时土匪头目李福林,解放前两人有结盟抵抗的尝试。因此,也存在曾借李朗鸡小老婆居住的可能。对于资料记载和社区居民所述的差异,需要再核查。
另外:红楼曾是华侨大学的图书馆。
广州私立华侨大学1948年夏才在广州成立,著名学者钱穆曾到此任教。当时,广州有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两所名牌大学,此外,广东国民大学、广州大学也有较长历史,钱穆不向这些有基础的大学求职,偏要跑到新成立的华侨大学?
根据罗慷烈《缅怀钱穆先生》一文记录:当年公立大专教授拿的薪金,实际不够温饱,而侨大以港币发薪,水涨船高,十分可爱。校址在广州市的河南,有宿舍,环境幽静,但远离市区,交通也不方便,因此钱先生和我都很少留宿。(摘自2014年4月30日《深圳商报》)
而1948年国民党政权发行金圆券,随后即急速贬值。华侨大学刚成立、规模不大、没有名气、设施不全,却有一个谁也比不上的优势:用港币发薪。正是罗忼烈所说的“水涨船高,十分可爱”。罗忼烈任教的培正中学,为教会创办的名校,同样是用港币发薪,用这种办法吸引高水平教师。培正中学在东山,相对沙园之位置,沙园显然是不方便。
相关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