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写作与发表|谢海定: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法理杂志 2024-01-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科期刊网 Author 小七







《法学研究》对投稿作者有什么要求吗?

《法学研究》对作者的学历、单位、职称,其实都没有任何硬性的要求。《法学研究》每年都有几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我们全年大概发稿量也就在70篇左右,甚至不到70篇,有几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在近五年我们发过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再往前本科生的论文我们也是发过的,像原来这个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的院长陈林林教授,他在《法学研究》发第一篇论文的时候,他其实就是一个本科生。

当然我们《法学研究》对学生,比如说在校研究生,我们没有特别开栏目,也没有说为了要发研究生的论文就特别有一个什么政策,我们对所有作者只看稿件质量。当然你要说对作者我们有没有什么比如说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态度,可能只区分有些作者认真细致、有些作者比较马虎,有些作者把学术作为信仰、而有的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这个在我们编辑的心目当中,这些作者在态度方面其实我们还是有区别的。
 
关于论文的写作方法,您可否指点一二?

其实经常有学校老师请我去搞讲座,主要就讲怎么写论文,我基本上都一口回绝。论文写作有没有方法,多少也可以谈一点,但是,通常我们一般化意义上谈论文该怎么写、怎么搜集文献、怎么论证,这个对作者其实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是要结合具体论文,抛开这个具体论文来谈写作方法,我觉得是比较扯的。以后会不会有这方面的培训,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打算。

对于写论文,我这儿可以给大家提两方面的建议。

一个是语言表达。所有的这种思想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到编辑那儿也让编辑头疼,直观地反映到作者那儿就是他的稿件可能很难发,即便这次发了以后也很难发。所以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是学术论文的基本功,只有语言表达能力好了,才谈得上用它来承载思想。怎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有一个很简略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写500-1000字,可以限制内容,也可以不限制内容。但是这500-1000字怎么写,是要求写完了过后自己检查,自己反复改,看看有没有可以删可以改的地方。最好是能够达到一个字都删不掉、一个标点都删不掉的程度,这个只要能坚持一年半载,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大幅提升的。我对我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真正做到。

第二个建议就是改。文章写出来之后,不要怕改,要反复改,甚至重写。我自己写文章也通常是这样,写完之后先放那儿,然后找一些朋友同事帮着看,他们提的意见我会斟酌、吸收,然后有可能会仅仅是在原稿基础上改,很可能是重写。所有的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如果你的稿子写出来之后,能够反复改,甚至反复重写,我觉得虽然时间上多花一点,但是离好文章肯定距离会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您心目中理想的文章或者作者是什么样的?

理想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个很难用一句话去说。不同的论文应该说有不同的写法,而且不同的论文在不同的作者那儿会写出不同的样子,一般化地去说一个理想的论文,其实是很难概括的。当然对作者我们还是有一些期待的,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作者是真正地把学术当信仰的,而不是仅仅是把学术当饭碗的。其实不同的学术态度会很明显地体现、反映在他的稿件当中,真正是把学术当信仰的这样的作者,我们也碰到过。其实,我原先加工稿件的时候,有作者就把所有我改的地方,包括标点,他全部对照他的原文给标出来,然后他数了有几千个。这样的作者,这种认真态度,每发表一篇、每撰写一篇论文,他其实自己也在进步当中。这个根源,其实还是他对学术的态度非常好。我们也有一些相反的作者,只要你给我发,只要不把我的作者名字给改掉,你想怎么改怎么改,你要让我作者自己改,我还不太愿意,你让我作者自己去查文献,也不太愿意,这样的作者也是有的。所以,与其说理想的论文,我觉得可能我们更看重的是理想的作者。

在这个问题上我稍微多说两句。有些作者说,我在你们那儿发过一篇,后来怎么发不出来了。说实在话,这个跟我们对作者的印象也有关系,包括作者自己对他文章的态度,作者自己的表达能力,加工他文章的难度,都会给编辑留下一些影响。

论文篇幅是这样,我们对论文篇幅有大致的要求,通常是2万-2.5万字,我们觉得比较合适。(字数)太少了,有的时候问题说不清楚;(篇幅)太长了通常水分大。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就说你写个3万-4万字甚至4万-5万字,但是每个地方都删不掉,都是干货,这种情况我们也是允许的。如果说篇幅稍微少一些,但是该说的都说了,该论证的也挺详尽的,这个我们也可以考虑。并不是说绝对地限制在2万-2.5万字,2万-2.5万字是我们的理想篇幅,大概情况是这样。
 
您对哪些文章印象比较深刻?

关于编辑对哪些文章,有没有深刻的印象,其实《法学研究》属于深加工的特点,所有文章,编辑是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往下走的,每一句话刊发之前其实都经过编辑的过滤。所以,凡是自己编辑过的稿子,应该都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你要说具体哪一篇印象特别深刻,可能不一定,而且印象深刻的也未必是自己觉得特别理想的,有可能是折磨自己特别多的,印象也会深刻,要说让我们头疼的稿子,其实还是蛮多的,当然这样说也可能会得罪作者,但确实也是事实。让我们头疼的通常会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表达方面。很多作者可能长期做翻译,翻译腔特别严重;有些作者口语化,讲课讲多了,写文章也跟讲课一样,口语化特别重;还有就是唠唠叨叨的那种。举个例子,有些作者写文章不着急,说张三的事情,他从张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慢慢给你道来。其实对于刊物来说,刊物的篇幅是有限的,这样每一件事都要从头说起的话,很多时候其实是有水分的。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特别急,三句话合成一句话说,一句话里边三个主语、三个谓语,纠缠交叠在一起让人不明其然,不知道他什么意思。这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文献的问题。我们每个编辑都会对文章的文献进行核查,但是核查需要花费大量的工夫。现在的论文写作,不单纯是汉语的文献,包括英语、德语、日语,甚至有些还涉及拉丁语之类的。其实我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对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文献都进行核查,有时候我们就希望作者在这方面能够认真一些。但是说实在话,大多数作者,包括那些名作者、名家们,甚至一些学术大咖,对文献的态度或者说细致程度远远不够,往往我们是一查就有问题、一查就有问题。甚至作者自己引(用)自己曾经发表过的文献都会引错,要不是期号错了,要不是名称错了,多一个字少一个字的,所以这个挺让我们头疼的,而且都是属于那种并不是多高深的错误,往往其实就是看用不用心。

第三个实际上是属于论证逻辑,准确地说应该是表达逻辑上的漏洞。我们审稿的时候,跟编校稿的时候,它属于不同的环节。审稿主要是看大方面,比如说选题、整体的结构安排、整体的论述思路,这些方面我们觉得还可以,可能大家审稿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文章还可以用。但真到编校环节,实际上我们是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往下走的,经常我们会发现,作者大的方面还行,但是你要说到具体表达的时候,上句跟下句之间经常有逻辑断裂,一个段落里边,可能第一句话跟上面还是能接上的,第一句话之后的其他话根本都接不上,这个对于我们这种逐字逐句深加工的编辑来说,是非常非常头痛的事情。其实我们之前也有过这种情况,稿件通过一审、二审,也在发稿会上讨论决定采用,但到编辑加工的时候觉得实在是没法加工下去,我们给作者改个一两页甚至改个一半,让作者自己接着往下改,要把这个表达逻辑给顺起来,但大家发现最后作者自己根本改不下去,这样的文章最后也没能发出来,这种情况还是常有的。
 
您对“社科期刊网”有什么建议吗?

(“社科期刊网”)这个公众号我很早就关注了,而且基本上,每期你们推出来我都会看,特别是我关心的像法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甚至经济学,这些我通常比较关注一些,关注的多一些。咱们这个公众号我觉得办的挺好的,它涉及面广,涉及的期刊、推出来的期刊文章的领域范围都很广,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人应该说都会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当然我们《法学研究》也有公众号,我们《法学研究》的公众号过去曾经很长时间是由我个人在负责的。从自己做公众号的经历来看,其实我觉得,当然这个不一定对,我们现在的公众号,通常互动性其实还是比较低的,我们更多地还是像传统刊物、传统媒体一样,向作者、读者推荐我们认为好的东西、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东西,但其实作者和读者的反馈、互动不是很便利。当然这个可能跟各方面的因素有关,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可能是我们今后可以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地实现了这种互动的便利性,其实才能够真正算是互联网的模式。目前我们的公众号,包括我们《法学研究》的公众号也在内,大多数还是这种单向的输出,其实还是有些局限的。


-推荐阅读-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杂志最新稿约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1-4月·综合类C扩

论文写作与发表|如何正确回应审稿意见?

思享|周赟:审判规范的本质

思享|丁建峰:风险社会的立法法理学

域外 | 《法与哲学》第41卷第1期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赐稿邮箱

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长按识别二维码

挑选精品好书

文字编辑 | 周珍珍 赵熙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