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那之后一整个晚上,孩子的状态出奇的好 | 家长读书会


家长读书会        李跃儿芭学园


今年9月下旬,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的园长成立了读书会,带领园内家长们一起读关于育儿的书。


自读书会通知发出后,家长们踊跃参加。读书会开始至今,园长收到了来自家长们的精彩感悟以及反馈,可以看到家长们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读书会上吸收到的育儿观念。


一起读书,互相分享,携手成长,这就是家长读书会的目标。





下面请看家长们的反馈:

家长读书会

学以致用


家长读书会

携手成长




下面这篇文章,是来自李跃儿芭学园王府园区家长土土爸的精彩分享。育儿路上,你我同行,共勉!



作者/土土爸


读书就是我的本行,这不是难事,难的是实践。在实践中有很多细节的问题,其实还挺麻烦的。比如说,等待孩子哭的时候,还可以干什么?怎么控制自己想去劝阻的情绪?可以等待多长时间?哭到受不了了怎么办?时间紧张怎么办?哭完了还是无法说出问题怎么办?


所以,看起来,书里面提供了特别多的好办法,但是实际做的时候发现,足够多的细节难以应付,而且根本来不及去回忆书里说的话。


俗话说的好,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呢?答案可能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在内心深处打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读书加上读书会分享之后,我最大的收获。




规则的底线是什么


其实芭学园的理念很明确这件事,只不过我没认真当回事。规则的底线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公共环境。在这三点之外,都是可以允许的行为。但是注意,这个规则仅仅适用于行为


那情绪呢?情绪是自由的。哭?请哭吧。不高兴?哦,我知道了,我能感受到你不高兴。愤怒?哎呀,真的是愤怒了,我感受到了,我明白你很愤怒。


千万不能反过来。不能在规则上模糊,而去控制情绪。


阻止孩子哭,要求孩子不要愤怒和不高兴,这是很糟糕的做法。




哭过之后怎么办


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好玩的。我个人的体会是,家长第一需要真正接纳这个理念:允许哭,哭是孩子在智慧地自己治疗自己。有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心平气和陪着哭娃的身边。


然后就更好玩了,哭了之后呢?这个时候,就是动用智商的时候了。要让我们自己像名侦探柯南那样,通过蛛丝马迹,逻辑推理,猜!猜出他背后隐藏的情绪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今天就实践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今天从外面回到家,土可以自己拖鞋、脱外套、叠好,都做的不错,但是我提出请洗手的时候,土很抗拒,找了一堆奇怪理由拒绝洗手。我先洗手,让他陪着我看着,他还是拒绝洗手。


把他拉到洗手池边上面对水龙头请他洗手,他感觉到规则很明确,于是开始大哭,哭到直咳嗽。我就想那咱们就实操一下倾听吧。我就站边上挨着他,身体贴近他,手抚摸他的后背,他没有躲我,我一看有戏,这是需要爱嘛。



等他哭了一会儿,希望他告诉我为什么不愿意洗手。他似乎嘟囔着说了一句“不会洗”。你看,问题开始暴露了。明明在班里已经一年了,可以很棒的自己洗手,竟然说不会洗,这分明是自我效能认知出了毛病。联想到之前讨论的和书的内容,我猜测是最近几天幼儿园里老师建立规则的时候,正好赶上他有情绪,所以把洗手规则和坏情绪做了链接,结果是影响了自我效能认知,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洗手的动作,用他的话说是“洗手太大麻烦了”。


于是我就说:“你是不是觉得洗手太难了,你怕洗不好。”他点头。其实怕洗不好是结果,原因肯定是班里的情绪了。


他点头之后,我就说给你讲个故事吧:“一个小蚂蚁回家了,蚂蚁爸爸说你需要洗手,洗几只呢?”他突然不哭了,说:“六只!蚂蚁六只手。”


看来故事听进去了,这个时候他自己抹了一点洗手液,缓慢的搓手,完全是班里教的动作了。我就继续和他探讨了其它动物洗手洗几只的问题,最后说“洗手真不容易,确实太麻烦了,还是人类简单啊,洗两只就好了。”


这个时候,他笑着把手自己洗完了。从那之后,一整个晚上,土的状态都出奇的好,很久没有这么好了。自己很好的吃饭,自己归位,自己洗脚,竟然自己擦了地。自己上床要求听故事睡了。


从这个实际操作中,我体会到的是,很小的情绪可能真的被放大成很大的困难,而且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情绪来源。所以最好玩的就是,像警察破案一样去猜他的问题。



小芭注:土土爸这里说的“猜”,更确切地说是去感受孩子当下的情绪状态,同时根据对孩子近期生活情况细节的了解,判断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原因。


用故事和有画面的语言去疏导孩子的情绪,是一种贴合孩子认知的有效方法。




家长有情绪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了。家长也不是超人,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了。这个时候,去倾听孩子,去摸索问题,就很费劲。想着强迫孩子一下,强化规则,下次不敢了,不就好了么。千万不要这样做。


这就让我想起了园长有句话特别精彩——我们今天怎么对待孩子,Ta将来就会怎么对待这个世界。


所以家长有情绪的时候,底线是不能伤害孩子,不能发泄情绪到孩子身上。然后呢,总得想办法发泄,这个过程其实更重要。比如在孩子面前,去撕纸、踩气球等等,让他看到你正在慢慢变好,他就会有安全感。如果自己屏蔽孩子,躲起来发泄,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但是还有一个我的体会是,当我有情绪,但是依然尝试着去实际操作倾听的技巧的时候,孩子其实是会有反应的,这个时候就会突然觉得,哎呀事情有转机,没这么严重孩子可能会获得力量。其实这个瞬间,自己的情绪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





反思


上面那个例子,从头到尾一共持续了大约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有过大约2次情绪波动,试图用别的办法糊弄过去。


第一次是想,干脆把孩子抱过去,我把他的手洗了。第二次是想,不洗算了吧,拿湿纸巾给他擦一下就这样吧。这两次现在想一想,幸亏没妥协。


这样的一闪念每天可能都有,所以需要反思。希望下一次的妥协的念头更少一点。






▷ 更多分享,点击链接阅读:

给孩子很多的爱,怎么他还没安全感?

5岁孩子不能独立睡觉,10岁孩子怎么看?

为什么没人给我拿来? | 引领孩子表达需求

孩子玩具被抢后,大人怎样反应比较好?(有音频可以直接听)

怎么没见你教我们孩子画画?



孩 子 是 脚,教 育 是 鞋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