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不得不跟一些不喜欢的人来往,怎么办?
李跃儿芭学园的幼儿园创建于2004年,小学创建于2013年。今年是芭小建校十周年。4月9日,芭小毕业生和家长重返校园。
疫情三年,终于能够回到芭小,孩子们聊聊过往,分享现在的学习与生活,格外开心。家长们围坐一起,和大李老师(李跃儿)一起聊聊孩子近况,说说眼下的困惑。
在这里连载分享当天家长们和大李老师的问答。本文为连载最后一篇。
连载第一篇,点蓝色字可看:一个人太孤独,痛苦和焦虑会使孩子想尽办法去突破它
连载第二篇:孩子一定会把控不好的,我一个老奶奶我都把控不好
连载第三篇: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勤奋工作、考高分
把有智慧的方向和立场给到孩子
家长提问:孩子上的寄宿学校,最近总跟我说,班里有个“有点社会”的同学,会控制其他同学,当跟别人闹别扭时就会来缠着她,她有点害怕,又不想躲开。我不知道该怎么帮她。
大李老师答:孩子住校,有一个不利是孩子随时遇到的问题、随时的心理状态,需要家长跟他在一起挺过去的时候,家长不在身边,这个事就会滑过去。这件事情消失了,但是事情给孩子的印象会留下来。
所以要让孩子在高中之前尽量跟家长在一起,他在学校发生的点点滴滴,回家来表情不对劲,家长都能看到,能及时干预。
人的心理是这样的,你遇到了任何高兴不高兴的事情,都可以及时跟你信任的人分享,都能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这很重要。
如果你已经给孩子选择了寄宿学校,那么最好能够每天有一个时间跟孩子通话。
孩子在学校里,如果遇上了“有点社会”的孩子,真的可能有危险。我们都听说过一些发生在学校宿舍里的案件。进入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身体的力量已经长起来了,而他心理的底线、把握分寸的能力、对自己行为的把控却还没有发展成熟。感受力,同理心,如果没有这两样,也没有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力,人啥都可能干得出来。我们不确定孩子在学校里的同学,他们是怎么长大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当然,孩子将来肯定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进入社会,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跟一些不喜欢的人来往,人家又特别喜欢我们,怎么办呢?人家约我们的时候就跟人家在一起,同时又保持一点心理距离,是吧。孩子现在面对的情况,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练习去做判断、做选择的机会。
这种有点“社会”的同学,如果逃离他,对他来说,这就是“想要你做朋友你不做”。这样你的孩子更危险,因为对方可能会走极端,可能给你的孩子设置不知道什么样的障碍。所以不能横挑强邻。
这时可以给对方一点规则,建立边界,什么时候我可以跟你一起,什么时候我需要做自己的事情。
在学校里,孩子可以「虽然物质身体跟那个同学在一起,但在内在的精神上保持警觉」。跟孩子说,如果同学要去做不好的事情,你坚决要告诉爸爸妈妈。孩子跟家长的关系,只要孩子有什么事都能找家长,就是安全的。如果你经常否定孩子,他可能就会有事藏着不跟你说了。
(4月9日回到芭小的家长们和李跃儿老师聊天)
另外,身边有一个自己恐惧的人,对孩子是不利的。帮助孩子把她的恐惧拿掉,否则她上学期间都被这个恐惧所困扰。可以让孩子作为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去帮助同学,如果那个同学需要赞扬,那就经常赞扬他一下。
所以,像这样的情况,孩子需要的是高级的帮助,家长要把有智慧的方向和立场给到孩子。
让孩子有什么都愿意告诉你,这是基础。当他告诉你之后,你还要能去跟孩子讨论。比方说,孩子说“我不愿意帮助他,我又不是圣母。”那,什么样的人是圣母?圣母的功能是什么?这都是接下来可以继续跟孩子探讨的。
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种角度——圣母就是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去工作,是不是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的人,我们才有工作?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有人的生存都是「能够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才有生存机会」。这样说来,某种意义上,每个人其实都是其他人的圣母,是不是这样?
如果把这样的观点给到孩子,这就是一个比他现在的认知更高一点(更智慧一点)的认知。孩子虽然不一定采纳,但是这会影响他的。尤其是,遇到可怜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帮助他不可怜一点,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将来他在社会上能被接纳、被群体所需要的一个特质。
这可能是学校教不了他、需要由家长带给孩子的。这就是由家长来持续地帮助孩子,把已经建构的人格基础给坚固起来,让它更加丰满。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