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022019、71874177)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汪寿阳研究员(通讯作者)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段宏波副教授(第一作者)的团队与多个国际团队合作评估了《巴黎协定》下1.5°C温控目标对中国的影响。他们通过建立多模型综合比较框架,优化出了长期的碳和非碳排放路径,描绘了2050年近零排放战略下的能源技术演替场景,并从多个维度估算了可能的经济影响。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2/6540/378该研究工作以“评估1.5°C温控目标下中国的挑战(Assessing China’s efforts to pursue the 1.5°C warming limit)”为题,于2021年4月22日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2016年《巴黎协定》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将本世纪的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低2°C,甚至更好的1.5°C以下。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采取大量干预措施,特别是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该研究通过多模型综合比较研究发现,与“无政策”情景相比,1.5°C温控目标将要求中国分别将其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减少90%和39%以上。负排放技术在实现接近零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50年,捕获的碳平均占减排总量的20%左右。多模型比较显示,各个部门的必要减排量存在很大差异,但电力部门必须在2050年之前实现完全脱碳(图1)。跨模型平均结果表明,考虑到1.5°C的升温约束,到2050年,中国的累计政策成本可能达到其累计国内生产总值的2.8%至5.7%(以5%的贴现率计)。以下为能源环境经济与治理研究对该篇论文的解读,转发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段宏波(第一作者)和汪寿阳等合作的研究论文“Assessing China’s efforts to pursue the 1.5°C warming limit”被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以长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接受发表。论文的作者还包括清华大学周胜(通讯作者)、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PIK)的Christoph Betram和Elmar Kriegler、荷兰环境评估署(PBL)的Mathijs Harmsen和Detlef P. van Vuuren、日本京都大学的Shinichiro Fujimori、意大利米兰大学的Massimo Tavoni、国科大研究生明希、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的Kimon Keramidas、马里兰大学和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Golul Iyer和James Edmonds。Science为国际顶级期刊,影响因子超过41,其经济学版只刊发极少的研究长文。CWEA
综合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环境经济与治理研究、《科学》杂志
图说|一图读懂大唐集团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
陈新华:碳中和的融资需求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商业模式的构建
CWEA
投稿与联合研究欢迎风能行业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产业分析师向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赐稿,或进行联合风能产业研究。CWEA投稿邮箱:
cwea40@cwea.org.cn,或请公众号后台留言产业研究服务:
gaoyuan@cwea.org.cn,高女士,
电话:010-59796665-3612
更多能源和风电行业专业报告,请关注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文章列表页右上角搜索“报告”,即可获取最新最全的报告。也欢迎您将CWEA公众号转发给朋友参考。如果觉得好,不妨动动手指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