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雪歌者──李霖灿与东巴文化(引言、目录、图、曲)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目 录

 

 1999年6月30日,研究纳西学和中国美术史的著名学者、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去世,光阴似箭,一晃眼,十九个年头过去了!霖灿先生当年万里迢迢寄白发给当时在德国的我,托我埋发于玉龙雪山。谨以拙著《绿雪歌者》的前言,纪念先生逝世19周年。

  

霖灿先生81岁时题赠杨福泉的照片,背面有题为“题秋深哲思图”一诗:“秋色深如许,老态正可掬。玉龙雪山白,金沙江水绿。”

  《绿雪歌者——李霖灿与东巴文化》(中外文化名人与云南系列之一),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目   录

    引言:怀念“绿雪歌者”

 一、雪山瘗发始末

  1. 白发寄到德国

            2. 瘗发“地神下降之草甸”

 二、从太行山下到西子湖畔

1. 少年苦旅

2. 西湖学艺

 三、大师将他引进纳西古国

       1. 沈从文引来“绿雪之缘”

   2. 董作宾启迪治学之门

 四、东巴文化迷宫探奇

五、李霖灿与纳西人

        1. “麽些先生”与东巴们

  2. “白雪故人多”

 六、寻访纳西人的迁徙之路

 七、皈依玉龙大雪山

 1. 初登圣山

  2. 转山得真趣

  3. 凭吊殉情者

 八、李霖灿与吴冠中的雪山缘

  1. 吴冠中的玉龙雪山情结

      2. “玉龙雪峰”前的最后相聚

 

附录:

(李霖灿论著选载)

1、与骆(洛)克博士论麽些族形字音字之先后

2、麽些经典艺术论

3、麽些族的故事

4、丽江壁画

5、爱屋及鸟,玉龙入画

6、文约雪山行

7、新雪山盟

8、瘗发记

9、老有所归

 

附:1、李霖灿简历

2、李霖灿著作一览表

3、本书主要参考论著目录

4、本书图版目录

 

后记

 

引言:怀念“绿雪歌者”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不平常的一段岁月,在这块寂静而高远的土地上,风云际会,上演出了一幕幕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乐章,产生了一些以探研边地文明为己任的精神界奇人。这些人和事虽已消逝于风尘之路,但他们那不朽的业绩和精神却仍如星光闪耀在茫茫长天,照耀着后来者的心灵和道路。

 

     19世纪末,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传教士、探险家和学者,悄然进入这块雪山大江环抱的秘境,蓦然发现这个深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万重山峦中的纳西古国,竟是一个拥有成千上万卷古老宗教典籍(即东巴经)的“象形文古国”,消息不径而走,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于是,来自英、美、德、法等国的冒险家和学者们纷至杳来,探谜于这神秘的人类文明奇观中,纳西象形文古籍不断地被他们携出云岭,进入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手中。1922年,英国曼彻斯特约翰·赖莱( JohnRylands)图书馆从英国爱丁堡植物学家福雷斯特(G.Forrest)那里买到135 本东巴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收藏东巴经最多的图书馆。1929年,英国政府外交部、印度事务部急忙委托英国驻中国腾越(今云南腾冲县)理事购买和翻译东巴经,将其珍藏于大英博物馆中。国外著名学者如法国的巴克( J. Bacot )、  沙畹( E.Chanvannes)等人纷纷著书立说,探究纳西古国和象形文东巴经之谜。

  

   1921年,一个叫约瑟夫·洛克(J.F.Rock)的美籍奥地利人受美国农业部派遣,走进了纳西古王国,此人精通汉语和多种东西方语言,性格率直而古怪,但思维敏捷,意志如铁。这个自小走过坎坷人生路的植物学家却一到丽江就很快迷上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把得自美国政府、美国地理学会和哈佛大学等的资助费节约下来,大量收购东巴经典,并不断地推出一篇篇研究东巴教仪式和古籍的论文、译文和在中国西南部探险的文章,在西方世界很快声名鹊起。纳西族东巴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它在喜马拉雅周边文化带的重要意义,它与藏学等的密切关系等,不断地为国际上第一流的东方学家所瞩目。一时,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成为西方汉学家、藏学家和其它东方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对中国西南的这一文化奇观的探研,眼看着却要被西方学者们占尽风光,这一学科的学术权威桂冠,看去要全部落在西方人的头上,沉寂的雪山,汹涌的大江,似乎都在呼唤中国的学子们来关注这一片辉煌的中华故土文明。

 

  是一个出生在河南太行山下的汉族青年学子打破了这一西方学者特别是洛克博士在东巴文化研究上一枝独秀的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风烟四起、战火弥漫的30年代末,他随同南迁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走进了云南,最终在沈从文、董作宾、李济之等大学者的鼓励和支持下,与画友李晨岚走进丽江。仿佛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这个中原学子布衣芒鞋,怀一颗年轻人的纯诚之心和心比天高的少年壮志,传奇般地开始了他探索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生涯。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做李霖灿。

 

  远在他之前,纳西族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亦已对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开始编撰《纳西象形文字谱》一书;纳西族学者杨仲鸿在1933年编撰了《麽些东巴字及哥巴字汉译字典》,但他们大都把重点放在东巴教的文字上;如说对东巴文化的文字、语言、经典和纳西族的社会、宗教、民俗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写出一系列的专题论著,翻译出重要的东巴经典的,李霖灿先生应该说是中国学者中的第一人。至今,西方学者仍然把他视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中从事东巴文化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后来曾远游欧美诸国讲学访问,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东巴经编目。他的多种论著,至今仍然广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引用。

 

  年轻的李霖灿打出了中国学者解读东巴文化之谜的旗帜,在玉龙大雪山下苦心钻研,在雪域山水和象形文秘籍中作精神的漫游,寒暑4年,发表了一系列脚踏实地、严谨慎密的学术论文、著作,在国内外闻名遐迩的专着如《麽些象形文字、标音文字字典》、《麽些经典译注九种》、《麽些研究论文集》等。并写下了不少情辞并茂,处处见真性情的散文,汇集成书的有《玉龙大雪山》、《阳春白雪集》、《西湖雪山故人情》等。他还与洛克博士在象形字与标音(音节)文字之先后等学术问题上展开争鸣。以洛克博士为代表的西方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学者们,有了一个年轻但强劲的中国学术伙伴和竞技对手,而象洛克和李霖灿这样的东西方学者在艰难岁月中的共同努力切磋,为后来东巴文化学形成闻名于世的国际性显学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我作为一个多年从事纳西学研究的后来者,非常钦佩上述中外前辈的治学精神和取得的煌煌成就,同时,也深深地为他们各具特色的个性色彩所吸引。据我自己多年的心领神会,觉得李霖灿和洛克都是“性情中人”,有着鲜明的个性魅力。而我读李霖灿,不仅读到的是一个学者的睿智和博学,而且读到一种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大自然之子的诚挚情怀,感受到他灵魂深处一种澄明的“高山之志”、“林泉之风”。

 

  我与李霖灿先生自1987年我在德国游学时相识,多年鸿雁往还,书信不断,并于1991年4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之际,完成先生之嘱托,将我从德国带回的他的一缕白发,埋于玉龙雪山云杉坪(即先生常常提到的锦绣谷)。先生40年代在丽江时就曾申请作一个丽江籍的公民。我于1994年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和故乡父老乡亲之托,将“丽江县荣誉公民证书”和一把象征可打开丽江之门的丽江铜锁寄给先生。我们虽一直没有机缘见面,但神交数年,情趣上颇觉投缘,先生题签赠送我他的诸多论着,曾在《阳春白雪集》中撰文将我列为“几个爱玉龙大雪山的人”之一。我们亦曾多次相约,要重登玉龙大雪山,寻觅东巴古风,重品绿雪清韵。隔海相望多年,翘首盼先生归程之期,不料先生夫人先他而去,暮年之躯,又于5年前得脑血栓,半身瘫痪,我殷切盼望先生康复有期,但最终未得佳音,却传噩耗,李霖灿先生于1999年6月30日9时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儿子家中溘然去世。我与先生一起回丽江探视玉龙圣山和纳西父老乡亲的意愿,已成一个永远难圆的梦幻,一种寒月清风中绵绵无尽的人生憾事。

 

  红尘中远逝了的是师友的身影和旧梦,永久留在心头的是那一片多年结下的情谊和伤逝的悲哀怅惘,还有先生那寄托于莹莹绿雪的一片空灵之心。先生一生痴爱玉龙山神奇的“绿雪奇峰”,他说这绿雪宛如“三代鼎彝上莹莹绿锈”,“这种艳绿的堆积,真的是莹莹照人,照彻凡俗灵魂”,霖灿先生因此把他任职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时在台北士林外双溪的居所和在加拿大多伦多新庄镇时的居所都命名为“绿雪斋”。他当日慨叹玉龙山绝世风姿可以以一种宗教情感亲近,而难以用他之才力来描绘其美,因此洒泪埋画箱于白雪深处,“而且想入非非的说到它日殡天之时,还要把一撮骨灰或一丝肤发之类归葬玉龙山绿雪奇峰下。那意思就是说:人间何处是故乡?故乡又无此好湖山,太古绿雪就是千秋之佳城也!”霖灿先生此语写于1987年12月,与万里之外寄白发给身在德国的我的时间几乎同步,可知他归宿于绿雪峰下的心愿,早已深藏心底。

 

  如今先生远行,我相信他的灵魂必将皈依于玉龙太古雪域,与这万年古雪长相守,与纳西父老乡亲长相守。我以这本书,记下先生浪迹纳西古国苦心探研东巴文化的一些鸿泥雪爪和心路历程,记下这位中原名士与边地文化的奇缘,与玉龙大雪山的奇缘,也记下我对先生治学生涯和个性才情的一点解读心得。

 

  此书开始写作不久,先生就已随鹤远行,我在此以一副挽联作一炷心香,怀念如今与我已生死两茫茫的先生:

 

  绿雪歌者 万年诗魂留清韵

  纳西知音 一片冰心存玉山

 

  

   霖灿先生81岁时题赠杨福泉的照片,背面有题为“题秋深哲思图”一诗:“秋色深如许,老态正可掬。玉龙雪山白,金沙江水绿。”

  


李霖灿1993年在收到丽江县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公民证书”后,手持证书留影纪念。

  

 

霖灿先生夫妇与他们的儿子:

李霖灿先生1988年遥寄给当时在德国的杨福泉的祝福画笺:

李霖灿先生自制的有东巴象形文、汉文和英文贺词的圣诞和新年贺卡(东巴象形文贺词的意思是:祝愿长寿、足食,潭中流水长满,人生充满快乐。”


 李霖灿的第一步,玉龙大雪山中迈向丽江(摄自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04年“李霖灿教授学术纪念展”)

  

 

石鼓附近看玉龙与哈巴雪山(李霖灿绘)

 

从雪嵩村(今玉湖村)看玉龙大雪山

 

   李霖灿于1939年首次去昆明郊外的龙头村拜访当时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的董作宾先生时所作的该村速写画: 


 

   李霖灿为丽江县塔城东巴东根所作的速写像。下面的象形文字写着:天与地会动荡的年代,阳神“董”与阴神“色”会唱歌的年代。 

 

 本书作者杨福泉等人于1991年4月16日玉龙雪山云杉坪(地神下降之草甸)瘗霖灿先生之发。左起;张信、杨世光、杨福泉、李静生


 


 吴冠中(左2)与李霖灿(图中坐者)这两位大学同窗久违半个世纪后,最后重逢在加拿大,相聚在魂牵意系他们一生的“玉龙雪峰”前(此画为吴冠中赠霖灿先生之作),这次重逢,是他们的永诀。(图中另外的站立者是霖灿先生大儿子李在奇及其家属)(此图为李在奇先生提供)  


 2004年在台湾举办“李霖灿教授学术回顾展”期间,我、东巴和秀东和李霖灿先生的二公子李在中(右1)、台湾著名画家李奇茂(左1)等合影


 李霖灿给本书作者的信件手迹: 


方国瑜教授在1982年赠杨福泉的李霖灿最重要的纳西学著作《麽些象形文字字典》(民国年间石印版)

李霖灿埋发玉龙雪山(文、图)

回忆台湾一次文化盛会——台湾学界隆重纪念“麽些先生”李霖灿(文、图)

洛克:乡关万里归无计(《象形文里写春秋》选载)

顾彼得 :找到了我的“香格里拉”(《象形文里写春秋》选载)

吴冠中月夜画玉龙(文、图)

怀念梁从诫先生 ——回忆梅里雪山下的一段往事

回忆方国瑜教授(文、图)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