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白沙完小乡土知识教育的实践(文、图、曲)

杨福泉 杨福泉 2020-02-23

     将2004年开始做起的这个纳西乡土知识教育项目的成果封面、目录、项目组成员、分工等细节在这个帖里公布一下,非常欣慰白沙完小的和春雷校长和老师们能十多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一直坚守着乡土文化教育传承和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之路,向白沙完小的师生们致敬!


导  论


此书2006年5月在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一

 中国56个民族有非常丰富的传统乡土知识,它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各民族传统乡土知识里所蕴含的智慧和知识,是支撑着各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繁衍生息、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调适中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常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个性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如果没有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乡土知识,就没有中华文明色彩斑斓的壮丽画卷,就没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性和文化个性。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以及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乡土知识面临着不断衰落和难以传承的命运;由于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忽略各民族优秀的乡土知识教育的弊病,中华文明中那传承千百年的优秀传统乡土知识在不断消失和失传。


一方面,当今各个少数民族中涌现出了越来越多跻身于主流文化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等知识精英,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母亲文化、故土文化的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过去人们常说的“数典忘祖”现象,正在我们各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中日益突出地呈现。一方面,不少民族的社区传统知识、文化艺术等正成为旅游市场和商贸市场上热卖的商品,但另一方面,由于商品市场上日益炽烈的对传统文化知识功利性的实用主义风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蕴和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

对优秀的传统乡土知识的遗忘,就意味着对自己祖先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知识的漠视,意味着那使世界变得枯燥乏味、缺乏个性魅力的“文化一体化”时代将会早日降临到我们的土地上;意味着中华民族以多元一体著称于世的深厚博大的文明有可能逐渐走向单一化而不再有七彩纷呈的魅力。

乡土知识教育项目组在开会研讨


    国内外的很多经验证明,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是有延续性的,现代知识的传承不可能斩断历史来进行。很多民族经过久远的历史考验的传统知识体系,可以弥补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很多缺陷,特别是可以弥补全球一体化潮流中文化霸权和唯主流文化至上倾向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这毋庸置疑,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则相当薄弱,因此,逐渐造成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宗教信仰、地理生态、植物动物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所知道的越来越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在逐渐忘记。这就导致了很多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色的不断丧失。长此以往,这对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丰富多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假如中华文明中逐渐没有了55个少数民族灿烂文化,仅仅剩下一个汉文化,那可想而知,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创造力、互补性都将丧失,那将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个大悲剧!

           

    众所周知,在近年来中国西部发展的实践中,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一种促进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的资源。如在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贫困状态的云南省西北部(滇西北),发展可持续旅游是弥补国家自实施“长江上游禁伐森林”、“退耕还林”等政策所带来的暂时性当地财政收入下降,民众经济收入低等问题的重要发展途径。目前,各个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丰富的资源中获益非浅,民族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但危险的一面是,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市场上普遍被表层化、浅层次地被利用着。在很多利益相关者的手中,民族传统文化仅仅成了摇钱树和无数的点缀品,而传统文化精粹的保护和传承则面临着很多危机。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体系传承的忽视,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本土知识传承的衰落。就像丽江这样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社区,事实上也面临着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国际性文化和旅游热点进行试点调研,有比较突出的典型意义,其影响力会比较大,而且可以争取起到一种示范点的作用。

                         

                         二

    在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资助下,我们于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实施了“纳西族的文化传人培养”的项目计划书,项目按计划书取得了预期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项目在推动丽江乡村社区民众学习东巴文化和“白沙细乐”的热情,促进社区的传统文化保护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在东巴文化传人的培养方面,该项目使世得非常及时,且已经显现出这一项目的重要作用。其原因是由于丽江唯一剩下的两个知识渊博的东巴老人年迈体衰(他们两个在2002年上半年和9月份先后去世),这两个东巴大师在项目实施的两年内抓紧对这些年轻的东巴文化传人的教育,传授了相当多的东巴文化知识给他们。这些学有所成的年轻的东巴文化传人在社区和社会公众很多重要的东巴教活动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正在成长为纳西族社区民众信任并寄于厚望的一代新的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真正传人。在2003年和2004年,项目所培养的青年东巴和秀东还应邀到美国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和匹慈尔学院(Pitzer College)、华盛顿州立大学以及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等开展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交流工作,为传播纳西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该项目所培养的青年东巴杨玉华也和其他10个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人一起应邀赴美国参加了盛大的“中国文化艺术节”。


    在此项目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如何把当地民族的传统知识体系传承下来,仅仅靠培养几个传人是不行的,要将教育和传承工作与社区的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要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乡土知识传承下去。因此,这本书中所包容的项目,就是我们在前一个项目所取得的基础上,结合丽江社区的学校教育,进一步把传统文化教育推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尝试。



    这个项目,是在上一期“纳西族文化传人培养”项目奠定的基础之上,以具有创新精神的新项目,推动社区传统知识的教育与传承,并将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改革相结合。该项目的宗旨是通过示范性的点,促进本土传统知识在社区民众和社区小学层面上的传播,使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在对传承来说最关键的小学生中继承下去。

    本项目力图从两个途径促进纳西族传统知识在社区的传承和教育。

    目前,国家教育部制订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计划,调整和改革其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本项目力图通过所选择的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白沙完小这个点作实验和师范点,促进本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保护本地文化资源,保持本土教育特色,并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促进丽江乡村和城镇小学开展本土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

                

      

本项目通过2年的努力,达到了项目最初设计时欲达到的几个目的。略述如下:

1.  建立了多方合作的项目运作机制

在设计项目之初,我们的构想是:这一社区教育项目一开始,就由多方机构和人员参加。主要包括:研究者(包括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昆明和丽江的研究机构、社区(村民、教师、学生、乡土专家、教育部门,由几方共同组建项目团队,并争取把该项目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乡土传统文化教育试点计划相联系和结合,将项目点纳入当地政府教育改革的示范点名单。将与教育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合作的程度,作为该项目评估标准之一。最初,我们在项目申请书上原定选择两个点,后来经过认真的调研和与玉龙县教委的同志认真讨论,最终选择了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完小为项目点。白沙完小在丽江市在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基础设施方面属中上等水平,我们在选择这个点时,也考虑到我们总项目的另外两个点(香格里拉县的汤堆、西双版纳的孟宋)均为贫困山区的学校。如果在丽江选择一个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一点探索,可以使项目点多样化,也可以为如白沙完小的这一类学校探索一些经验。


白沙完小学生的业余足球运动


这样作的结果,使这个项目的内容与玉龙县教委已经在该校开始的课外“兴趣班”相结合,同时在师生和社区民众的参与性方面,在传授乡土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使玉龙县教委的这个试点的传统文化教育更为完善。

 

2.师生、社区民众和学者共同参与调研和编写教材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抓扎扎实实的参与式培训。2004年7月下旬,白沙完小第一次乡土知识培训班正式开始,和学智、杨学桐、龚润菊等6位老师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了培训,有30名该校三、四年级中选出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培训,还特聘了3名丽江的民间艺人及兰州大学的4名大学生参与了全部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传统知识的概念、白沙的传统知识类别、白沙的传统知识有哪些?谁拥有这些知识?到何处寻找这些知识?用这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做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和提问的方法等内容。传授了询问、记录、绘制简易图谱、用纳西语拼音文字记录等调查方法,因此,专门对培训人员进行了纳西拼音文字记录的培训。

分小组在培训班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然后,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村中进行实地调查。项目人员陪同前往,发现问题,在培训班中再集体讨论,提出解决办法。


2005年3月,项目进入校本教材的编写阶段,对项目参与师生第二次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重点针对教材的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分摄影组、美术组、东巴文字组,由这3个组的师生共同为校本教材定稿、绘制插图和拍摄图片。

第一次培训结束后,就是学校暑期,暑假中,学生们按自然村共分为5个调查小组,各组都有辅导教师参加。调查小组采取集体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谁问、谁记录、谁绘画都有明确的分工,他们调查了民间医生、退休干部、铜匠、皮匠、豆腐作坊工作人员、榨油坊工人、护林员、乡村歌手舞者等许多乡土知识的拥有者。有时,学生们又三三两两地进行协作式的调研,向祖父祖母和父母亲友进行访谈。

学生们把调查笔记整理成小故事,交辅导教师,从调查、记录、整理、写成小故事整个过程,学生们融入到乡土知识的大海洋中,锻炼极大,他们经历了寻找、发现、获得知识这样一些过程。在整个暑期及随后的调查中,每个同学交了5篇以上的调查小故事,老师们除辅导学生外,还完成了每人3篇的考查报告。

项目组成员对各调查组都进行了至少一次的随组观察,在过程中进行指导。阅读了师生们的调查故事,提出完善意见,不定期地组织了多次讨论会。

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了过去集中几个专家和老师来编写教材的传统方式,自始至终采取了“参与式”的方式。项目一开始,就由学校的师生深入社区民间进行调研,走访当地的著名铜匠、草医、文化名人、民间艺人、还有很多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多的老人。同时还采取把社区各个方面的代表请进课堂进行讨论的方式,由大家充分讨论我们到底要把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写进教材中。在此基础上,进行参与式培训,参加项目的师生深入到村子里进行调研、采访,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在这种与社区民众互动的调研中,大家更加明确了首先应该把哪些传统文化内容写进课本中。深入民众进行调研也是一个学习乡土知识的过程,由于采取了可视性、参与性强的活泼生动的调研和编写方式,整个教材素材收集和编写的过程都情趣怡然,学生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不断激发出浓厚的兴趣。

 

4、学生插图之一:

    我们家乡的森林资源。(学生:杨祖明)


3.将教材的内容集中在学校所在的社区

过去,乡土教材的编写也有笼统之弊,比如写一个民族,就不顾一个民族内部和各个地区有很大差别的事实,笼统地编写用于整个民族的教材,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忽略了在一个民族内部的传统文化差异性,二是忽略了让社区学校的师生充分了解他们生活的社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知识的可能性。比如假设所有的纳西族都使用一种乡土教材,那么,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生活在古城的纳西族学生和生活在丽江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以及生活在白沙乡的纳西族学生,学的还是一种不是可以感同身受、可以自己去体验、了解的传统知识,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材素材收集调查的过程中,无法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自己身边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我们按提纲选定了内容。摄影组按提纲共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将合适的照片用到课文中;插图组师生承担了课文的插图,他们共绘制了60多张图画;东巴文字组的同学亲自书写东巴文用到课本中。

白沙完小项目点的乡土知识教材,从调查开始到文章的完成,从插图到摄影图片,90%都来自师生们的劳动。学校还自筹经费,请专业人员制作了一张与自编教材相配套的VCD光盘,设置了一个常年的乡土知识展览室。

 

5、学生插图之二:

农业灌溉,人畜用水,养殖用水。(学生:杨佩毅)


4.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由于我们这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密切与玉龙县教委、玉龙县民委、玉龙县白沙乡党委、政府以及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等当地单位密切合作,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广泛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新华社记者李承祖和曹滢采访了白沙完小项目点,发表了《云南:乡土教育悄悄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报道,被其它多种媒体和网络广泛转载;《南风窗》的记者也到项目点去采访;《云南日报》也作了专题报告。丽江市、玉龙县的电视台也作了相关的报道。这对引起社会对乡土知识教育的重视和共识。提高政府部门和公众对进行乡土知识教育的认识无疑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6、学生插图之三:

我的爸爸是护林员。(学生:和松泉)


5.项目鼓舞了白沙完小师生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和深入的了解。

从本书中所收的师生们的体会文章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白沙完小的老师和学生过去很少这么系统地对本地社区的传统文化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通过参与项目的实践,激发起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热情,产生出强烈的作为纳西人的自豪感和作为纳西人应该学习和传承母亲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学校从校长到老师,都认为这个项目对师生和社区民众进一步认识乡土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热爱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学校正在打算借助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多方努力,将乡土知识教育更加深入地做下去,他们相信,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和积累的实践经验,他们也可以为在更多的纳西族地区开展乡土知识教育提供一个范例。


 

7、学生插图之四:

雪山冰川是我们的固体水库。(学生:和秋兰) 


6.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参与项目的学者和师生们在实施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小学学习、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困难和各种挑战,特别是目前在席卷全球的“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通过电视、报之、学校教育、各种出版物等各种各样的途径深入渗透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们今后面临着的在社会中的生存竞争等,都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学习带来了种种挑战。如果不是身体力行地参与这样的项目,就不会对这些问题有深切的感受。项目组成员和白沙完小的师生们在收在项目总结报告的文章中,深入地谈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看法、经验和建议。这都相当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7.由这个项目引发的一点思考

从白沙完小项目点的实践中,也向我们提出了这样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丽江这样主要靠自己的本土传统文化特色促进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区域,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当然地认为人们保护已经作为自己重要的“饮食父母”的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已经是蔚然成风,事实不然,一方面,是旅游市场上一派传统文化热卖的繁荣景象,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族歌舞、摩梭风情等等,都已经不断转化为非常抢手的各种文化商品,可以说是财源滚滚;而另一方面的情况是,真正掌握纳西族东巴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东巴精英越来越少;民间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越来越少;小学、中学里对纳西族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掌握较多知识的老师和学生也很少,在城区的不少学校里,甚至很多的纳西族学生已经不会流畅地讲自己的母语,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汉文化、学好英语,以便以后能考上大学、谋得一个好工作。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懂一点好,不懂也无所谓。这是丽江民众非常普遍的心理。尽管丽江人靠自己卓有个性的文化赢得了今日的辉煌,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校里还是非常落寞和艰难的。


学生们把掌握纳西族传统文化的老人请到课堂来给他们传授乡土知识。 


不知道人们有没有想过,今后乡村的孩子们读完小学、中学后,考上大学的毕竟只会是少数,即使很多孩子们最终考上了大学,留在城市里的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人将立足于自己的故土,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那么,知道和了解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知道自己的根,了解自己的祖先千百年创造、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知识,对于在这块土地上的长久生存,意味着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一个民族的认同和凝聚力而言,文化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学生们在业余时间学习演奏纳西古乐


我们尝试了,我们做了一点努力,但愿这种努力,能留给生活在丽江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更多的思考,留给有志于本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的人们能在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能探索出更为有效的经验,走出更为成功的道路。

我们知道,我们这个项目仅仅才做了力所能及的一点点努力,但我们相信,只要更多的人们能起来为学习和传承自己的母亲文化而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曾经照亮了一代代纳西人的心灵和生活之路的纳西文化之火,将永远不会熄灭。

我们相信:只有坚守住自己的母亲文化之根,只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你的灵魂才不会漂泊无依,你的家园也才会因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而长久美丽。


学生在采访和观摩白沙乡著名铜匠和积宽老人及其徒弟制作传统铜器。 


 

延伸阅读

《纳西乡土知识读本》前言与目录(文、图、曲)

咏丽江白沙完小(文、图、曲)

《听“云之南”的故事—云南民间故事中小学读本》序言、后记(文、图、曲)

关于纳西、摩梭与纳族群  ——《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中译本后记

《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后记、封面、目录

传奇“藏客”李达三(《西行茶马古道》选载)

《新定位 大团结——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纪实》(后记、目录、封面)

《当代云南纳西族简史》简介(文图、后记、目录、曲)

丽江市和迪庆州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封面、后记、目录)

作者心语:我心依旧(《象形文里写春秋》选载

《玉龙山志》序言(目录、封面、图、曲)

《策划丽江——旅游与文化篇》(前言、目录)

《纳西民族志田野调查实录》前 言(封面、照片)

手工,是一针一线一刀一凿的古老诗意——看纪录片《云南手工》的感想

加强对放生动物行为的管理,消除云南生态环境的隐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