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5000元月薪求职被拒,别再拿科幻当科学

如是大牛哥 头牛大观 2023-01-04

时代,是一杆秤,称量着每个人的良心。时代,又是一张筛,筛分出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最近,一段视频又在朋友圈爆火。视频里的物理学博士刘本良在“非你莫属”求职节目中开出每月只要5000元薪资的卖身价,却被一帮老板调侃,并且在第一轮就熄灯赶下了台。


我看到很多自媒体人都在关注此事。而有一些视频号又开始不失时机的贩卖启蒙,赚取流量了。说实话,我最腻歪有些视频号作者。点一盏半明半暗的灯,板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每一段视频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还从来不用说明出处。难不成是上辈子干过裁缝?而且还是专门缝百衲衣那种。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的视频都自相矛盾。不过想想也情有可原。既然流量来得那么轻松,何必辛辛苦苦的自己做内容。反正这年头抄袭又不犯法。可是我们应该明白,启蒙民智固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贩卖启蒙的危害实际上并不比贩卖民粹小。真正的启蒙,是引导人主动思考、分辨出谁在胡说八道,而不是一味地给别人灌输观点。


我敢打赌,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完整的看过刘本良在“非你莫属”上的这期节目。可能更多看到的是仅有两分多钟的剪辑版甚至是被某些视频作者插在自己节目里的简短段落。有些人甚至只看了一些文字内容。在我看过的若干版本中,最长的一条是十五分钟的版本。应该算是目前比较完整的了。这期节目应该是录制于2018年。相关视频在2020年已经被炒过一轮。但这一轮翻红与以往不同的是,增加了更为骇人听闻的内容。请看下图。

嗯,我想在整段文字中,可能最吸引人的就是最后这段话,“刘本良博士国内5000人民币没人要,现在在美帝年薪1.2亿美元。还有一片庄园,是一片。”毫无疑问,这是一段让人看过以后很容易生出既惋惜又愤怒的复杂心情。但是别忙,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话。虽然我是一名理科生,但对于冷核聚变这么高端的科技也是完全不了解。不过这段文字里给我指明了一条线索:“维科网近期公布了这项研究的最新进展:一块电池,充一次电能用2.8万年”。

于是,我满怀希望的打开了“维科网”的官网。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检索到与刘本良相关的任何资讯。换了几个关键词,包括“一块电池,充一次电能用2.8万年”这样的,也是同样的结果。用“冷核聚变”搜索倒是有几条讯息,但内容则是完全不相干。

所以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得出结论,这段文字就是最典型的在愚弄大众。利用碎片阅读时代没有人关注逻辑和常识的特点,用最粗陋的夸大和煽动情绪的手段收割流量。其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名抠脚大汉坐在树荫下,一边手端着粗瓷大碗,一边口沫四溅的对旁边人说:“我们村的王二,以前别人笑话他连地都不会种。结果人家跑去外面还一不小心当了皇帝。如今连人家的锄头都是金的,是24K金的奥!”如果听到这里,您不是会心一笑的走开,而是继续满眼小星星的坐在那里。那我只能说,有些事你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其实只要稍微有一点物理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如果“一块电池,充一次电能用2.8万年”,那就意味着必然伴有巨大的放射性。所谓核聚变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例如两个氘原子(氢的同位素),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会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3,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世界上最早的氢同位素的实验室聚变是马克·奥利芬特于1932年完成的。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氘核与氚核仍然是核聚变的最佳燃料。它们都是氢原子核的重同位素。我专门查阅了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表。氚的半衰期只有12.32年。而比较接近“2.8万年”这个数字的,是钚-239。半衰期为2.41万年,常被用来制造核武器。

为人所熟知的放射性污染,恰恰就是因为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长。而核聚变产生的核废料半衰期极短,所以具有低管理成本、核泄漏时总危害较低,安全性也更高(不维持对核的约束便会停止反应)等优点。所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致力于研究用于民用目的的受控热核聚变。从这个角度而言,受控核聚变确实是一项足以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科技。目前主要的几种可控制核聚变方式:Z脉冲功率设施、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我通过专业网站了解到,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2019年开始进行的一项等离子体线性实验(PLX),这应该算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从时间上讲,比较接近于网络热传的刘博士失望赴美后就职的单位。但这个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实验室位于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而不是纽约。或许对于某些人来说,知识的浅薄让他们对于美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几个大城市的名称而已。

中国的受控核聚变研究在最近几年也取得突破性成就。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EAST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一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是的,你没看错,一亿摄氏度。这其实也足以说明,普通人的工资是不可能支持这类研究的。至于说到一千摄氏度以下的冷核聚变,我只能呵呵了。这项“高科技”研究成果其实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在中国更是属于和水变油、永动机同一级别的“民科”。想必此刻有人会跳出来说“不懂就别瞎比比”。


但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认为博士中就没有“民科”存在。博士更不代表在各个领域都全知全能全懂全会。一个在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在核物理方面可能就是“民科”水平。如果我们把大学本科比作一个圆。圆里面是已知,圆外面就是未知。硕士是一个包含了本科的小圆在内的更大一点的圆。硕士能掌握的知识更多,同时能接触到的未知也更多。而博士并不是一个比硕士更大的圆,而是在硕士的圆上向着未知方向长出的一根针。而构成这根针的材质,我认为是“研究精神”。当无数博士的针尖连在一起,就会为人类扩大已知的圆。这是人类科技发展,探索未知世界的真实过程。

其实“冷核聚变”这个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炒冷饭。主要是因为:第一,很少有人能了解这个领域;第二,描述出来的未来实在过于美好。动不动就是能量的指数级增长,实现文明跨越,让人类跨越轻易穿行宇宙啥的。2019年,《自然》专门刊登了题为“重温冷核聚变的冷门案例Revisiting the cold case of cold fusion”的文章。官网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56-6)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鉴于大部分朋友可能对生涩的物理学概念没啥兴趣,那我们就直接上结论。负责本次研究的团队认为:要达到发生冷聚变的假设条件非常难,并且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但研究团队最后还表示,即使冷聚变永远无法实现,对那些能支持冷聚变的系统进行研究,仍有其重要意义。因为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对材料和实验工具的全新见解可以为其他研究领域所用。例如,用来测量热能微小变化的全新方法,可能会提高未来各类实验的精密度。这恰恰代表了真实的科学精神:不会简单的因为证据的缺乏而否定一个假想。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可以证伪,允许质疑的。人类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很多惊人的发现往往是在不经意中得出的。运气,一直都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但科学研究不能只凭运气。科学和科幻,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关于冷核聚变的讨论到此为止。让我们把话题拉回到让刘本良博士“走红”的这档节目。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大部分内容应该都是导演事先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社会情绪,增加收视率。当然,也不排除坐在嘉宾席上那几位确实比较庸俗。但节目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科学,对待科学家。

我在疫情之前有幸参与过一些高科技项目的投资研究。因为工作原因,没少与国内最顶尖的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打交道。而我的父亲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领域是加速器,并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说句公道话,科学研究这条路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弯道超车”。中国恢复高考到现在一共才多少年?承认不足并不丢人。而科学研究的特点又决定了,科研成果绝不是靠钱多人多就能堆出来的。当初2017年某位做家电的女强人口口声声说要投资500亿造芯片。现在5年过去了,也仅仅只是能够完成一部分芯片设计的工作。更多的例子就不用再举了。


任正非当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发展芯片,光砸钱不行,还要砸人——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今的科学研究已经无法离开全球协作。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砸呢?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需要的不仅是充足的经费,更主要的是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公平的科研体制,宽松的学术氛围,开放的思想环境,以及给予科学家最起码的尊严。


还记得那位从清华大学辞职后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2021年被评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颜宁吗?她有一段文字令人印象深刻:“最近跟一些人聊天之后,忍不住想一个问题:我跟导师学到的最宝贵的是什么?诚然,在科研上的批判性思维、选择课题时对于相关领域科学史的关注、对于自己日常实验结果的批判性分析、好的实验习惯……但是年龄越大、自己的经历越多之后越觉得,让我特别受益的是:纯粹,做事情的纯粹。而做到她口中所说的纯粹,谈何容易。

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被禁锢,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整日只想着如何迎合领导的爱好,时时要防范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会被别人摘桃子;不敢提出质疑,不能自由发声;却偏偏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新,可能吗?既想要九尺之台,又不想始于垒土,可能吗?


但我认为,无论当前科研存在的问题有多严重、解决起来有多困难,都不应该成为编排愚人节故事,拿科学开玩笑的理由。以这个“博士求职”的节目以及随后的网络发酵来说,其实走的还是网络爽文的老套路。不外乎是当年那些饱受热捧的,某某科学家一个人顶多少个集团军的故事的翻版。套路虽然老,但胜在好用。在这个故事中描述了一位衣着朴素,但货真价实的博士,在开出每月5000元薪资的卖身价后不但没有找到工作,反而因为不会说广东话、说不清楚学校旁边道路名称等遭到主持人和企业老板的公然嘲讽。真乃叔可忍婶不可忍!难道堂堂东方古国,竟然容不下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掌握开启人类文明钥匙的人黯然出走,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美帝?这边是5000元人民币,那边是1.2亿美金外加一片庄园。任由一群俗不可耐的商人如此埋没顶尖人才,显然又是资本误国的实锤证据!


我觉得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即便不会像我一样仔细分析这个故事里的漏洞,最起码也应该想一想1.2亿美元,还月薪,是个什么概念?当然,可能恰恰是这种强烈的反差使人失去了逻辑思考。其实如果不是1.2亿美元破绽太大的话,这个故事是不是又可以杜撰出一种不计报酬,认认真真献身科技的刘本良精神?我在前文《你是怎样被打下了“思想纲·印”而不自知》中写到的,人们其实并不关心那些所谓的证据有多不靠谱,关键是只要有证据就可以了。这其实就是我一直担忧的,启蒙也会沦为一种新的收割方式,并从此变得一文不值。

必须郑重声明,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说不应该重视科学,不应该尊重别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相反,我以前也曾为屠呦呦、颜宁写文。呼吁应该在他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而不是在取得成就以后锦上添花。我当然知道如果抬高刘本良,狠踩那些扮演裁判者的商人和艺人更安全也符合公众的口味。况且我也确实很反感台上那些人的嘴脸。但我坚持认为,文不对心还不如不写。所以,我反对脱离实际、没有逻辑的捧和踩。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真正理性的。人最容易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构建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拟现实并信以为真,甚至附加上自己的情感,使其看上去更令自己感到信服。而很多善于操控人心的力量往往就在利用了人的情绪弱点。像黑客一样“黑入人心”。而人一旦被自己的情绪和想象力束缚住,往往很难解脱出来。这时候,你内心传来的声音其实并不是你真实的需求。有时候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遭到现实的暴击,会导致人的信仰世界的崩塌。这种伴随着失望和自责的痛苦滋味并不好受。


很多人并不理解我为什么总要写这种类型的文章。有这个笔墨多写一点时评不香吗?哪怕多写点有趣的历史故事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流量和赞赏。但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人的心灵就是上帝和魔鬼较量的战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保持头脑的冷静,并且学会使用一些思维工具和方法来对抗自己的情绪弱点。这样的话,当你在面对最关键的选择的时候,就不至于受到误导走错了方向。人一生可以试错的机会并不多。而在错误的方向上,越是努力就越失败。至于我所讲过的一切,如果能您在做判断的时候有所帮助,轻松识破“伪科学”,就足以令我欣慰。


利用周末时间写了这样一篇5100字的长文,内容多少有些枯燥,感谢您耐心读完。时代,是一杆秤,称量着每个人的良心。时代,又是一张筛,筛分出每一个人的智慧和判断能力。我最后想说的是,无论任何时候,逻辑和常识都将是您心灵最好的守护者。 



~END~

最近三篇原创文章

一场令人窒息的排球比赛后……我们就只剩下科普了

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科普,而是脑普

你是怎样被打下了“思想纲·印”而不自知


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的公众号

求是大牛哥

wgct-001

提示:鉴于不言自明的原因,请还没有加好友的朋友添加好友。请勿重复添加。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图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好的内容可以分享给朋友哦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wgct-002


大牛哥精选原创文章

1

俄乌之战的反思:一个人的改变,从愿意接受真相开始

2

徐州事件的一小步,将是社会的一大步!

3

让7亿农民重回公有制?你这是在玩火!

4

塔利班永远也不可能成立阿富汗的合法政府

5

神秘的凯勒奇计划,阴谋论还是大预言?!

6

打M国捐5个月工资?这样的教师应该除名!

7

病重的英国首相约翰逊,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8

两千年前,我们和西方早已分道扬镳

9

中国历史转折,一场流氓战胜规则的悲剧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点赞、在看和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