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然:宝岛拾翠(下)

心然 鸿渐风 2023-04-30

      【作者简介】:心然,陈艳萍,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心 然  的 微 信  号:15818820884。

       心然的微信公众号: 心 然 的 原 香。


                          

宝岛拾翠(下)

                     

 心 然



宝岛--漂泊的浮萍


        顺着绸布店老板的指引,我们摸到了台中公园。远远看那公园的架势,就偷偷笑了。我家附近的沙湖公园,被吞噬改造后,也比此地大好几倍。与我同行的她们无心逛公园,说去对面的百货公司看看,我自告奋勇带两个孩子进公园去转转。


        找间亭子坐下来后,漫无目的地扫视周边环境。正值中午,本地游人不多,却有很多张陌生的面孔吸引了我的注意。他们皮肤黑,嘴唇厚,眼神有漂泊流离的仓惶。男男女女,个矮,男人偏瘦,女人偏胖。三五成群,有的坐在石凳上聊天,有的躺在草地玩手机。说话声音小,我竖着耳朵也难以分辨他们的语言风格,但第一感觉告诉我,他们是菲律宾人。


       穿着打扮上看,他们是来台湾的打工一族。里间不乏有情侣,其中有一对,女的二十七八,男的三十郎当,不像原配夫妻,倒像是一对在异乡的情投意合者。两人应该不在同一座城市打工,乘着休息日,他特地过来看她。男人没怎么说话,只看着女人和她的一群女友嘻嘻哈哈。过了一会后,女人和一群女友们换了个地方说笑,只留男人在原地沉默。大约十几分钟,女人又过来,亲热地拉走了男人。两人的相处,亲密中有离散,欢情中有伤感。


     

       人类虽生活环境各有异,但情感是相似的。没有语言相通,也可以感同身受。他们为了生活,漂洋过海来工作,这公园是他们的情感栖息地。平日里各自忙忙碌碌,闲暇之际,大家不约而同赶到这里散散心,诉诉心底的思乡之情。


        他们一群人离开后,过来一男一女。女孩肤白眼黑,微胖。男孩个子瘦小,皮肤黑,颧骨高,薄嘴唇。他们不像菲律宾人,倒有些越南人的情致。说话叽哩哇啦,抑扬顿挫间有些泰国电影里的语言味道。表情跟周围的菲律宾人也有差别,明亮通透多了。


       我望着他们俩,和这个女孩,有很多次对视。对她,有莫名的好感。想起十四五岁时,被父亲从乡村带到城市,也是女孩这样的穿着打扮,也是这样既忐忑又无辜的眼神流转。很想过去和他们聊聊天,问问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鼓不起勇气,直到男孩起身走远,才过去对女孩说:

      “刚才旁边这位是你男友吗?”

       女孩笑着回答:“不是,是姐夫。”

      “哦!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误会了。”


        女孩说没事,并用很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是越南人,她在台北打工已快满五年,马上要回家乡越南,今天特地来找姐夫,一是告别,二是看姐夫有什么要捎回去给姐姐。

  


       看她眼下的年纪,五年前,应该也是十四五岁。如此,心底又多一层疼惜。随后她说,自己家乡很穷,台湾这边好,其实舍不得回去,但不得不回。她说他们来台务工是通过中介介绍,务工五年,对方抽走三千美金。五年到期后,必须回国,如果还想来,需再签署中介合同。“你还会回来吗?”

        她摇了摇头,说不知道。

        我们正聊着,她姐夫回来了,手里提着两份冷饮,女孩拿起她那一份,问我喝不喝。我说不客气,然后坐回原位。一边听他们用越南话聊着天,一边胡思乱想女孩子回去后的生活。


        台湾是好,可这里没有她的家。我为女孩即将要回家而替她高兴。这样的年纪,如果回去,找到合适的男友,她该当新娘了。


      越南的丛山峻岭间,她会生育几个孩子?很多年后,她会给她的孩子讲她当年在台湾的打工经历吗?她的孩子们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如此,又觉得有些伤感。


        读过一篇文章,是一位台湾女子写的,回忆她的祖父母。她说,过去台湾很穷,祖父为了养活家里的几口人,不得不越洋去越南打工。当年越南的纺织业蒸蒸日上,祖父在台湾每月赚一千元的工作量去越南可以拿到一万元。就是靠着祖父的这份收入,他们一家人才能安身立命。她在文字里还说,祖父告诉她,越战爆发前,越南是很先进发达的国家,城市的下水管道标注的建设日期是一八七几年。到底一八七几?她的祖父忘了。



       世界广博,生命渺小。人的生存总要受着大环境的影响,或漂泊或迁徙,或痛苦或离愁。最终只有心底满怀的爱意,让你在时间之中回首时,把今天的心酸化为明天的美好和甘甜。


        他们起身告辞,我站起来目送他们走了好远我们的相逢,就像草根和浮云,分手后无迹可寻。但人生的路径又很奇特,说不定将来某一天,我们还会重逢,我可以知晓她的生活。这是命运中的秘密,不可期许,但可以静静等待。


       我的脑海里,不由得联想到:一座宝岛,被浅浅的海峡隔断,是什么维系着他的根基,它是不是也有着流浪漂泊的感觉?



           书店--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我们在台中呆两天,同行的朋友说,台北可看的地方多,不如就在台中把诚品逛了。我这才想起来,诚品书店开了很多家分店


        如今,阅读是冷门,很少有将如此大的连锁书店开在城市中心区,而诚品敢于尝试,它对自己城市的读者有信心,对所有人或掩藏或明朗的文化品格有信心。“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诚品”代表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实践。诚品人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执着地插入生活集中营,给生命输送能量和光辉。


        在心里,我早有预谋。台湾作家任祥的《传家》早就知道,一直被它不菲的价格沉默着,没有搬进家里的书柜。一进诚品,眼睛快速搜寻,寻找人文书籍的专柜。果然,很显目的地方摆着这套书,春夏秋冬厚厚四大本。挑了《春》和《冬》两本,找个角落坐下来。一翻开,才觉得自己拿多了,停留的这点时间,只够读几个片段而已。两个孩子如鱼得水,也找了喜欢的图书,往地上一坐。



      找到了心仪的书,才开始关注四周环境。正值下班时间,人有些多,但安静。大家都选了书,或站或坐。观读书的架势,应是本地人多。外乡人来逛诚品,必是如我一般一边挑书一边东张西望,一边读书一边胡思乱想,在一个新环境彻底沉浸需要时日磨合。难怪大街上没多少本土人走动,敢情都躲到这里享受文化的盛宴。书店里的光线设计很独特,不亮,但读书又正好。这其实也是独具匠心,不光营造知识深沉的氛围,还让人心里没有压力。尽管是许可的,这样优雅的环境,不花钱堂而皇之翻别人的新书,心里总有些愧疚。


        想起儿时,好不容易得三角钱,赶紧冲进书店。小人书摆在柜台里,只能隔着玻璃左看右看。千琢磨万琢磨后,选了一本《旋涡里的歌》。白天看一遍,夜里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又看一遍。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和儿子坐在一条船上向远方凝视的封面总也无法忘记。


      长大了,到城市生活,城市里有图书馆,里间很多藏书。一是嫌办证麻烦,二是乡村孩子的自卑心理作祟,总觉得图书馆是文化人进去的地方。这想法一存经年,直到现在,图书馆的大门也没进去过。不过后来,慢慢为自己买了很多书,不去也罢。


        早先买书进书店,不多翻,怕人白眼,站着也累,买了就走。后来上了网店,那里更好,电子单一填,隔日送上门。



        尽管方便,但购买力有限,总有很多书回不来。买书和交友一样,也重眼缘,网上购书,缺了这层心动。心底还是有书店梦,如同诚品这样。世界各地的人给与诚品那么高的评价,应该也是它圆了很多人的梦。可以自由翻阅,可以去读那些买不回来的书。可以一见钟情,觉得你就是我的寻找。


      二十四小时营业,书店成了自家的书柜,生活工作累了,走进书店,找一本书坐下来,在文化里静养。当有一天,你的内心变成土壤,书则像植物藤蔓,和你共生。听说超市的发展之初,理念就是让人不由自主购物。而诚品的构思,就是让所有人不由自主读书。


       厚厚一本《春》,近一个小时,也没读多少。她按时令节气来写,有连贯性,每一篇都不能错过。很多人为《传家》写过文章,独喜欢蒋勋。他一再在文字里提到“宿慧”二字,说宿慧是好几世累积的智慧,是身体里的某一种基因。他说任祥就是一个有宿慧的女子,《传家》传的就是宿慧,宿世累积的智慧。而且是在众生生活的平实中传承积累,所以是可以安稳于人间的“福慧”


       所有的好书都是人间福慧,都是积累传承。相比于其它买卖,书店是高尚的选择。而且它还愿意让人免费阅读,那就真是高贵了。读书是有瘾的,当你慢慢喜欢上阅读后,你绝对不会仅仅只限在书店。当你真的喜欢一本书一个作家后,你其实是要把他搬回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个书斋。如同我此刻,原本还在犹犹豫豫《传家》的价格,就这一会工夫,我改了主意,回去后把它买回来,让自己每一天都沾染福慧。


       所以就是,这么大一个书店,没有被免费读穷。那么多人,有读书的,有选书的,有买书的,就像自然界的生物链一样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既有商业利益,又功德无量。



       从小,我就没见过什么书,对于生命,这是大遗憾。我一直认为,一个家庭的书香门第惠泽整个家庭。看到诚品,又想起了这个词。一个城市的书香门第更是了不得,它惠泽的将会是整个人群,甚至是整个民族。诚品书店,就是一个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虽然游记撰写完毕,但我却没有写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勇气。其实,是刻意的回避,不是不写,而是不敢写,有几分胆怯。他的厚重庄严,藏品的丰盛以及倾城的价值,在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地位,是我不敢触笔的。


       北京的故宫,我去过,来到台北一看,只能感叹,好东西都在这里。


      大量的书画,大量的家具,大量的瓷器,大量的鼻烟壶......那棵玉白菜,我看见了,大开眼界。拳头大,难怪太后爱不释手。白菜和玉石,天仙一配。有作为蔬菜的家常性情怀,也有作为玉石的恒久性价值。终于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工艺。



※  ※  ※  ※  ※  ※  ※  ※  ※  ※  ※  ※  ※  ※  ※  ※  ※  ※  ※


心然《宝岛拾翠》系列:

心然:宝岛拾翠(上)

心然:宝岛拾翠(中)

前期文章回放:

小熬浆糊:溯源辨迹话楹联(楹联趣话之二)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4/6)

范齐家萧兴国:“天门锅盔”纵横谈

鸿渐文献:炊烟袅袅

少史公:史记:胡教授传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tsangsj@qq.com

谢谢!(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