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鸿渐风》:留言精选(12-2--12-8)

众网友 鸿渐风 2023-04-30

《鸿渐风》留言精选

(12月2日--12月8日)


众网友


对少史公《史记:胡教授传》的留言


因荷藕然:

        曲笔于之乎,识者可否快哉?然担麻袋走远路之良才,皆不屑一顾。更何况,初心难改。仅此一点,非延河知青莫属,究其所以,因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也。胡教授之胡,发轫于天朝复兴之晨曦,正所谓摇旗呐喊,三鼓而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隔洋之米酋,正欲坠西山,并非夕阳正好。由此,我等井蛙,唯有聒噪之、跳跃之、景仰之。然则,何论未名、水木?太史、少史?


天门山:

        今读少史公文,半文半白,似懂非懂,然胡教授治学严谨,不畏权贵,带病授课,其情其景,令人感佩。前时国人偏听偏信,言胡教授谄媚权贵,误国误民,似不足为信也。


Ten  zeng:

        胡先生以耿介之质,处纷扰之世,惶惶乎内心,汲汲乎国师,其授徒之真可取,而其趋上媚好亦可悲乎?史者,不隐恶、不曲迎,方能铁笔使乱臣贼子惧。少史公不从众,秉直书,给人一个多面之胡教授而已。现实中,我们岂不多少是个复杂人?病态社会,有几人能真正率真处世、素颜示人?


▓    ▓    ▓    ▓    ▓    ▓    ▓    ▓    ▓    

对范齐家萧兴国《“天门锅盔”纵横谈》留言


刘宇:

       范老先生文末提到的刘春发是我曾祖父,当年的锅盔铺子就在现今胡家花园大门左手边这里,天门有如此厚重的锅盔文化,我想假以时日天门锅盔定能成功申遗。


张明:

      若论锅盔大小,我认为河挪边官路上的最长,从肘关节至指尖,决未夸张。论肥,还是乾驿镇上的锅盔,宽有一大za,厚有15mm,一个男将吃完可以不吃中饭。哈哈,真没吹牛。


彭玲:

        父辈门回干一都要带好些乾驿锅盔回东北,可我吃来吃去还是喜欢吃天门城西的肉锅盔,加了豆豉的那种。


小小:

面粉芝麻炉中烤

经济实惠来过早

祖传秘方花样翻

天门锅盔世代传


舟帆:

读今日《鸿渐風》有感

天门锅盔美味称,

鸿渐風起炊烟升。

百年经典世代传,

千载手艺永留根。

柴火年代烟梦远,

炉灶更迭日趋新。

博古论今竟陵人,

谈天说地家乡亲。


▓    ▓    ▓    ▓    ▓    ▓    ▓    ▓    ▓   

   

对小小《炊烟袅袅》的留言


飞鱼:

        读了小小的《炊烟袅袅》,记忆复苏。烧刨花,用谷壳、桃壳熬火,做炭巴子——墙上地上吸着一个个大小和间距几乎均等的“黑痣”,蔚为壮观;腊月里男将们忙于卸树枝、挖树兜子,为熬糖准备硬柴……生炉子我始终没过关,每次都是把人熏得呛鬼而炉子依然搞不燃;烧柴火锅里一把灶里一把,一顿饭下来脸上道道黑印,成了花猫子。


遐龄:

        小小,又见炊烟升起。柴米油盐酱醋茶,把柴放在第一位,是很有道理的。以前的拙文曾经说过,深有体会。我父亲退休后回家,烧火做饭就归到他名下了,可他不内行呀,身体不好,右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一条腿无端的就短了两厘米。一幅深度泛黄的眼睛,吊在鼻梁上,佝偻着身子,手上一把破得又能再破的蒲扇,拼命地摇,劣质煤渗入过多的黄泥巴,想让它顺顺当当燃起来,门都没有!烟子熏得不行,涕泗直流。一个厨房三户人家,蒲扇刷过空气的噪音此起彼伏,唉!又见炊烟升起⋯⋯


兰竹:

       过去的岁月,贫寒而有趣,回忆起来竟然充满诗意。每到秋风起,梧桐树满地落叶,我和姐姐每人拿一根针线去逛街,鸿渐街那时候人行道两侧梧桐树枝繁叶茂,像树洞,秋天的风景美极了,我们一边欣赏,一边把落叶片片穿起来,一路沙沙响像唱歌一样,一条落叶长龙拖回家去,给外婆烧饭用。


陆羽金鱼:

       小小一篇《饮烟袅袅》围绕着饮烟的材料,炭圆子,刨皮子,草把子,荷梗,拧成一团。把那年代的饮烟图形容的栩栩如生:家家饮烟随风飘荡在天际,如同香炉生紫烟,显示出人间烟火的蓬勃生机。兄弟俩对母亲孝敬之心、吃苦耐劳的的精神让人敬佩。


韩康遗夫:

       回答小小/炊烟袅袅/那个年代柴禾也是要计划的,货栈的货场就在南湖红星旅社(过去鸿渐大道到头,南湖还没填,也没有现在红星队)


君子陶陶:

     “炊烟袅袅”的成语,让人遐想出美妙意境: 篮天,白云,草原,蒙古包,充诗情画意。但作者在文中用乐观主义者的思维,描出那个时代的生计,捡柴,短柴,捂巴子,做炭元子,生炉子的市井生活。可以想像,多数家庭,几家供一厨房在一起生火做饭的场面,完全是战火纷飞,浓烟滚滚。那是市民生活的常态。民以食为天,适者生存。痛定思痛,砥砺前行!


▓    ▓    ▓    ▓    ▓    ▓    ▓    ▓    ▓      


对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留言


小小:

      一个看起来很慈祥很有知识的母亲,无辜的被打成反革命,她反谁的革命了?什么五不准学习班,就是私设牢房,害的一家人不得安宁。没有人性,没有法制,谁之过?


张明:

        金鱼的知青回忆之三之四,的确是看点多多,感概萋萋,令人有欲追剧之感。作者母亲蒙受不白之冤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让几代人憎恨不巳。文中对知青这个群体为求生存的众生像也描述的栩栩如生。此好文。


杏黄: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第四篇感人至深,首先是兄弟之情、手足之爱在离別后绽放异彩。接下来的是母子情更动人心弦,春风拂面,雨露心田的来信燃起了子孝母慈的人性。于是火速急行七、八里,接下来的是扒一程(车)走一程,几十里路何等艰辛。母子见面时更是动人,一句“我的微威真的长大了”饱含多少热泪和辛酸。胜过万语千言。欢聚是短暂的,离别就要到来,摆在面前受“再教育”的枷锁依然存在,忍痛负重返“广阔天地”是势在必行,小知青,大煎熬,叙述得淋漓尽致,好文章!


舟帆:

读《我的知青故事》有感

朝气蓬勃气轩昂,

正茂风华去下乡。

蹉跎岁月不失志,

悲怆人生亲情扬。

才华埋没贫穷过,

命运多舛苦辣尝。

有为青年磨难史,

悲愤掩卷沉思长。


心然:

       陆羽金鱼 您写的好,感人。文章的情感充沛,结构严谨,真的很不错。那时候的人好爱学习,读那么多好书。也重情,爱朋友。糯米路,太形象,我也喜欢走那样的路。


遐龄:

        陆羽金鱼:之三主要写了三个人,一是哲学家郭红东,二是文学家陈昌华,三是潘豹。哲学家对你的影响不能说没有,潜移默化,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文学家对你的影响可谓既大且深,不光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斩获良多,甚至于在你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至于潘豹嘛,你是他的偶像,他是你的粉丝。潘豹不象陈昌华那样至情至性,但脑筋灵活,化腐朽为神奇,终成正果,不知此三人近况如何,还有联系吗。 @陆羽金鱼: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特别崇尚那些反差很大的画面,那是因为他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他能撼动人心中隐秘的情感地带。看完之四,感觉到有妈妈的地方才是你心灵的归宿,才是你的家。通过家与离乡背井的农村、两种空间的转换,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与之三不同,你的这篇文章的风格突变,可以说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抒情散文,尤其是在不同的空间环境,心里活动的描述,格外的细腻柔软,看到妈妈前后情感的叙述,更是直抵人心,催人泪下! 有点儿出乎我的意外,之四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非常棒!


霜叶秋兰:

        广袤原野史悠长,倒旗散伙字上墙。黎明一声广播响,万马千军奔山乡。微威六篇曲未尽,母子情深淚沾裳。抛汗移石豹子好,鱼游笔端真华章   读金鱼知青纪文有感并致张明遐龄心然杏黄诸君


君子陶陶:

        自感很坚强,克制,但读《我的知青生活》,一直泪流不止,太沉重了!作者血蘸的文笔,泪串的经历,把读者震撼得稀泥花拉。这样的环境有多少人没等到今天。苦难不可赞美,凤凰涅盘到今朝。


小熬浆糊:

陆羽金鱼 :

篇篇心曲,字字泪血;

炎凉尘世,磋砣人生。

诚意之作!


飞鱼:

      互帮互助吃“长伙”,绘声绘色讲故事,母子重逢泪沾巾……史无前例的大变革,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下,一群少年的自我救赎、奋力拔节,令人心疼、感慨、失语。——致陆羽金鱼知青故事之3之4


▓    ▓    ▓    ▓    ▓    ▓    ▓    ▓    ▓    

对小熬浆糊《楹联趣话之二》的留言


因荷藕然:

依然小熬,锦绣文章生妙趣;

毕竟浆糊,楹联历史有苍凉。


舟帆: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浆糊小熬 鸿渐風劲


张明:

融古通今, 小熬终将佳句酿作楹联。                                      

旁证博引, 浆糊总把旧符换成新桃。”


小小:

        寻根问底,来龙去脉,作者花费很大的精力把对联的历史阐述的很到位,让我涨知识了。有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乱花迷眼,猪油豪心",对联都乱套了,叫人哭笑不得。比方老城关中学唯一个有两个门柱的校门口有这样一副对联:


    保        保

    卫        卫

    党        毛

    中        主

    央        席

对联乎?    口号乎?


兰竹:

     小熬浆糊,浩瀚文海,探索无穷,楹联奇葩,芬芳四溢!渊博之士也


杏黄:

读小熬浆糊先生【楹联趣话】之二有感:

      溯源辨迹 小熬君 真知灼见

      咏诗论联 浆糊人 金声玉振


陆羽金鱼:

       天冷未出门,在家等新篇。慢观细品《遡源辨迹话楹联》将楹联历史探得明白,讲得透彻。我虽对槛联整不明白,甚感佳句不断,妙语连篇,圆珠玉润,一片锦绣在文中。吾等才疏学浅,只能谈之皮毛肌肤,骨子精髓得请大师评叙。正所谓:众眼朦胧处,“小熬浆糊”。孤身屹山巅,“笑傲江湖”。


石上清泉:

鸿渐来风,美文佳句,字字珠玑赏心目;

各位高手,精言妙语,洋洋大观铺满屏。


霜叶秋兰:

小熬精雕,庭前淡扫蛾眉朝至尊香山长恨纳余庆

浆糊细抹,院后野无遗贤拜诗圣少陵偶喜号长春


▓    ▓    ▓    ▓    ▓    ▓    ▓    ▓    ▓     


对心然《宝岛拾翠》的留言


陆羽金鱼:

        心然心然,观《宝岛拾翠》下,心升敬畏,作者语言细腻,思维敏捷。满满的美词美句,尤如格言。“原来好东西都在这里。”如“亲密中有离散,欢情中有伤感。”特别是写诚品书店,让人感慨。台湾书店装修豪雅,还有不少读者光顾。看天门,不说天门,武汉的武圣路书店又如何。还没乡村的麻将馆人多。书中只能告诉你真、善、美。这又有何用?学了岂能在官场上举足,更不能在商场上遨游。也许人间的宿慧是靠家族的传承,也是要讲求缘份,信者才叫福慧,神与鬼都不信的家庭制造出来的人,应该称:什么都会。


张明:

       心然的宝岛之行下集集中华文化元素为主题,对海峡两岸人民的读书观,邻国人民的生存价值观都有独特的分析与视觉审视。旅游中的场景,人物,心理,特别作者心理描写的很细腻,正如陆羽金鱼所评,满篇皆是好词好句。群里才女水平那真叫一个gao!gao!实在是gao!


飞鱼:

        看了文字和图片,感觉诚品书店跟物外书店的格局很接近。心然是多思善感的女子,娓娓道来,满满的情怀


小小:

        心然到台湾一游,没有白去,收获多多,感受多多。通过你的笔尖,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都说台湾人民正在受苦受难,民不聊生,社会混乱,派性严重,勾心斗角,唯利是图,贫富不均,还要我们去解放生话在水深火热中的台湾人民。哦  !原来台湾是这样的啊!我终于回过神来。

遐龄:

      心然的文学作品清新淡雅脱俗。读心然的文章轻松愉快回味无穷。心然观察生活敏感细腻,往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写作技亦是可圈可点,随心所欲,心跟笔走。看似杂乱无章的语境,却有一条内在的线条,将文章串连起来,前后呼应。夾叙夾议中不乏有精彩的神来之笔,突然就出现在你眼目前。发人深省,诲人不倦!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    ▓    ▓    ▓    ▓    ▓    ▓    ▓    ▓      


对舟帆《婆婆的鞋样子》的留言


小小:

        小时候,看到母亲辛辛苦苦做的新鞋舍不得穿,夏天,能打赤脚尽量不穿鞋,我们几个小伙伴都是这样的。别看以前妇女们不上班,(当然也是没机会就业),家庭妇女是那个时代的专有名词,但她们千辛万苦,烧火做饭,一抹十杂,业余时间就是缝补衣服做鞋子,十分辛苦。为了养家糊口,她们付出了全部心血,比现在月薪上万的保姆付出的不知要多多少倍。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跳广场舞"。已经逝去的母亲或者是奶奶这一辈的人,我们永远怀念您们!感谢舟帆的美文。


因荷藕然:

丈步山河皆不惊,

只因脚下有神灵。

谁能解纳千层底?

线线针针人世情。


陆羽金鱼:

        读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样》有感舟帆的文章总是那么细腻、流畅。一个看似不起眼小小鞋样,作者能将它铸就成思亲的巨作。赞婆婆的能干:宾客湎屋笑语不断,热闹的象现在的麻将馆。念婆婆的辛劳:那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下,永无休止的忙碌着。愿舟帆的婆婆在那边过行幸福,再不要如此操劳。真的,很羡慕你们都有这么能干的婆婆,常有鞋子穿。


老竟陵:

       我小时候不懂事,看见妈妈在木板上用旧布一层一层用浆糊粘起来,放在太阳下晒干,以后收起一卷一卷放好,等到闲的时候晚上用来剪鞋样子,做鞋子,因大都是晚上做,我也不知道鞋子是用旧布做的鞋底,直到醒事后才知道一双鞋子原来妈妈做的好辛苦。所以以后走路再也不去用脚踢石子砖头了。


飞鱼:

        这文章让我想起,从前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形。那时我父亲穿的多是母亲做的挽花底鞋,针线密密实实,说不这样,老爷子唱戏恐三两天就把鞋底跺穿了。从剪鞋样,到清理旧布,褙鞋层,纳鞋底,糊鞋面,缝制成功,写得细致入微。婆婆惜时如金一刻不歇,助人为乐不取分文,正是那一代人淳朴善良的真实写照。


杏黄:

        鞋有鞋样子,衣有衣样子,规模大了,做“样子”的人就是设计师,比如服装设计师,鞋、帽设计师,软件设计师…事无巨细,总要人去设计,舟帆的婆婆为了做的鞋子穿着“合脚”,就要剪鞋样子,可说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而改革开放就要一个大大的总设计师。


兰竹:

        舟帆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勤劳的女子,我小时候,我们全家六口人的鞋子靴子都是妈妈在下班之后的闲暇挤时间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作者笔下的细节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弥足珍贵!还有四季衣服,包括棉袄棉裤,毛衣毛裤,都是妈妈辛苦制作,一年四季很少看到妈妈真正休息。一个家庭,妇女顶了大半边天。


君子陶陶:

周氏婆婆  赞


脚踩千层鞋,

身穿百布衣;

谁为你衲底,

谁为你剪裁;

只为子孙劳,

巧手白昼累;

老祖顺遵妇,

德艺邻里颂。


▓    ▓    ▓    ▓    ▓    ▓    ▓    ▓    ▓


对雪梨子《尘世难逢开口笑》的留言


陆羽金鱼:

      天干舌燥,又酌一杯雪梨汤。《尘世难逢开笑》短短的文,酸酸的句。满满的材,忧忧的神。哀哀的世,深深的理。让人心悸,让人惋惜。那张悲伤的脸和惊恐的眼神,正是那个年代我国“运动员”特有的共同特症。那呆痴病态僵化的脸,患的是“阶级斗争综合症”。真心佩服那一手综合楷、隶、魏的字迹。尽显老先生笔走龙蛇的墨迹功力。


因荷藕然:

借用章诒和曾经用过的书名:《往事…》——

一、

潸然泪目话师恩,

最恐灵魂被苦辛。

尘世难逢开口笑,

皆因不幸遇昏君。

二、

尘世难逢开口笑,

为君只要做人真。

荒唐诡异皆因伪,

帝王愚民贻害深。


张明:

尘世难逢开口笑,

艰辛探索君子交。

粉笔生涯十余载,

教坛却开革命花。


老牛:

尘世难逢开口笑,

只为君王淫如刀。

扼杀智者为一民,

商君书里学秦王。


雪梨子:

       拙作《尘世难逢开口笑》旨在回忆各位师尊们的时代表情:有严峻、忧伤和低眉顺眼;也有意气风发、高歌嘹亮。这些,并非每个老师的本性,时代使然也。值得欣慰的是,文中提到的各位老师的后人均清吉平安,事业有成。石福寿老师曾是家母的闺中好友,其子肖勇哥高我一届上武汉医学院,孙女也留学并定居美国;何老师的后人也都发展顺利,幼女是私企业主,孙子在皂市中学任教;张老师的儿子女儿都在南方发展,事业稳定,家庭幸福。这些,都应验了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借此祝福所有老师的后人们。


※  ※  ※  ※  ※  ※  ※  ※  ※  ※  ※  ※  ※  ※  ※  ※  ※  ※  ※


前期文章回放:

雪梨子:尘世难逢开口笑

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样子

心然:宝岛拾翠(下)

小熬浆糊:溯源辨迹话楹联(楹联趣话之二)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4/6)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3/6)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tsangsj@qq.com

谢谢!(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