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3/6)

陆羽金鱼 鸿渐风 2023-04-30

我的知青故事(3/6)

--在逆境中求生存

                                                   

 陆羽金鱼    

    

       我们小小的年纪,就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来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感到急需要补上的一课,就是学“做人”。从小母亲教导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善良正直的人。”在那个年代,按此做人。往往会撞得头破血流。纵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下,只能是适者生存


       时间到了一九七一年八月份,是我第一次参加水利建设,来到五星公社(胡市),在肖堰湖筑堤打坝。高高的大堤将湖拦断,一边是湖,另一边是汉北河。别小看这两三公里的河堤,头天挑的土堤离水面一尺,第二天便只有五寸了。下沉速度特快。我最喜欢打着赤脚,挑着泥土,在糯米路(就是上层是裂开的硬土层,下层一般是淤泥式稀土,人走在上面就下沉。软到软软地。我便称之为糯米路,后被大家认可。也有人称它为:弹簧路。)上行走,享受那一走一软又一弹过程,寻找那柔软冰凉的感觉。


        当年筑堤,靠的是阶级觉悟,打的是人海战役。参加的知青很多。我们大队九队有一名叫郭红东的武汉知青,他的小名叫“蛤蚂”,他长得肩宽体魁,浓眉大眼,阔鼻阔嘴方下巴。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下乡前是武昌某中学三司革联造反派头头。当年在肖堰湖工地,他与我和八个民工共住一室,同睡一个被窝。白天带着我干活,晚上给我上马列哲学课,我对哲学不感兴趣,什么资本、货币、交换、生产力、生产资料、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等等。我总感到枯燥乏味。


        夜深人静,众人鼾声四起,我也有些睡意,“蛤蚂”还捧着厚如砖块的《资本论》在马灯微弱的灯光下,如饥似渴的啃阅着,我却带着满脑子而不懂的哲学名词进入梦乡。


       由于是第一次当民工,第一次过大集体生活,对大集体的进餐很不适应,每餐只能吃个大半饱。常常饿得心发慌。郭红东知道后,便给我上课:“如此高的劳动强度;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外加我们处在成长期间,全靠米饭填饱肚子,补充必需的养份。”随后传授了添饭的密招:“一二三添饭法。”既第一次添小半碗饭,要快速吃完。第二次添半碗饭,也要加快速度吃完。第三次添得满满一堆碗,再慢慢的吃。从那以后,我就按照此法添饭进餐,真的吃得很饱很饱的。



       当时的工地处在肖堰湖旁,周边全是水田,当地的野生鳝鱼大而廉价,美味可口。我们大队食堂便每半个月蒸一次鳝鱼加餐。有一事说出来不怕各位见笑。一是满满的知青情谊,二是当年缺少蛋白质的我们,对吃“长火”(天门对加餐和吃酒席的称呼)的渴求,逼迫出来的智慧。


        一天晚饭,又蒸了鳝鱼,下午进餐我盛的饭很少,这样,就可以往碗里夹许多蒸鳝鱼装进去,随后出得门外,屋外的小巷,其他讨食鳝鱼的知青端着碗站在那里等着,有吴州大队的陈昌华,有综合大队的李杏林、江先义、喻学军等人。看见我,都快速围了上来,纷纷将自已的饭碗扒上个小坑,迎接美味的到来,然后再用饭将鳝鱼盖上,快步离开,生怕被我们大队的人发现,从而断了美味的源头。


        其它大队进餐,便轮到我了,同样在那里等候,等着有好菜吃的知青朋友送菜过来。同样的期盼,同样的饭坑,同样的掩埋,同样的心慌,同样地快速逃跑。这样的生活,偶尔能吃到一个好菜,打打牙祭,也是好开心的一件事情。

        

       四十多年过去了,往事如烟,当年广阔天地的知青朋均已老矣。但我心中的那份情谊依旧。那不是生命中的过客,而是心中的永远。好想念你们我知青同学,还有那良师益友。


       如果说 “蛤蚂”郭红东,是哲学家的话,那么他的同学吴州一队的陈昌华则是文学家。陈昌华,喜欢读文学名著,他讲的《悲惨世界》、《德伯家的苔丝》、《战争与和平》《母亲》等世界名著就吸引人多了,每天中午收工,他身旁准围着一大群知青,听他讲名著里的故事。  


        陈昌华武昌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中等生材,西甩头发,国字脸,脸上有少许痘痘,由于高度近视,两眼微微突出,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从侧面着着镜片一圈一圈又一圈,好似瓶子兜一样。他待人真诚友善,对朋友关爱有加,说话慢条斯理,小声谨慎。他喜爱文学,出口便是名著词汇,一身斯文儒生的模样。我有时嘻称他文学博士。


        他们队里有五名知青,三男二女,都来至武昌。一个知青厨房,分了三个灶台。另外两名男生是两兄弟,哥哥叫石熙康,弟弟叫石熙仁。两名女生很少见到,石熙仁个子很高,红朴的脸蛋五官清秀,大大的眼睛英俊潇洒,是美男子一个。他的小提琴拉得特好,因此,我对他印像很深。


       自从在肖堰湖认识陈昌华之后,我便时常到他那里,聆听他的文学讲座,如讲到男女之情时,他讲男生碰到女生一脸红,便用“心理不成熟的惊慌,掩饰不住珍藏在内心的爱慕。”一个厕所粪池中有名被遗弃的婴儿,他就说:“一个女人因丈夫满足不了她的性渴求,为满足慾情在外偷情结下的孽源。”再如《母亲》中那句绝美的名句:“大提琴那优美的旋律,像慈母用那双温暖的手,抚摸着我那颗冰冷的心。”


       而有一天,陈昌华,要病转回武汉了。我起了个大早,站在生产队路旁,不停地举目眺望,我专程来送他回武汉。


        “来了,终来了。”一农人赶着牛车,车上放着极简的行李,陈昌华跟在车后,缓缓走来。我高兴的快步迎上前,拉着他的手,一同前行。


       我俩边走边聊,回忆着往事,叙述着友情。五里多的路程一恍而过,心中只埋怨这段路程太短,也责怪这头拉车的老牛走得太快。蒋湖农场有到张港的“代客车”(当年客车稀少,在货车车箱上搭个油布棚,乘客只能站在里面,常常拥挤团)到张港后,他再转乘汉江的轮船回武汉。


       在蒋湖农场的代客车旁,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不放,生怕我会跑掉一样,忧伤的眼晴盯着我,满脸伤感悲哀,透过镜片我看见他泪水涌出,嘴唇和双手颤抖,“小李子!我走了你么办啰!”车上传来吆喝“上车打,要开车打。”他带着哭腔依依不舍:“小李子!我走了你么办啰!”好一个文学博士也有心生悲凄,找不到第二句话语的时候。刚开始怕他伤心,我极力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强忍悲伤,后来我也泪流满面,早就准备好的送别台词,被忘得一干二净。只是紧握他的手。不停的说:“没事!没事!”


       车缓缓开走,他还站在车尾不停向我挥手,我也举着双手疯狂挥动,泪水像未关紧的笼头,不停流尚,心中祈祷:“良师益友,一生平安。”


        自从盘古开天地,每每提及“做人”这一话题。千人千观点,万人万见解。儒生曰:“诚实守道,刚直不阿。”黑学曰:“灵机应变,善运计谋。”市井曰:“阿谀奉承,不择手段。”


       历经万千磨难,终于顿悟:“适者生存”才是硬道理。为了生存,人类才创立了这类学说,刻骨以书,留与后人。生存高于一切,很多时候要达到目的,必须违背自己的意志。


       但是,我的知青好友,他就能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那是七二年间,我们公社一群知青来到枝柳铁路当民工。其中有个知青名叫潘豹,他毕业于天门耕读中学,是学校造反派头目,他斗过人,造反积极,因此被视为改造对象。哪怕是他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罪,再努力,屡次招工无望,全队六名知青先后招走五人,只留下他孤身一人,深处悲观失望之中。


       我们虽有着不同的遭遇,但存有共同的不幸。所以很快便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当然,谈论最多的还是做人之事了。我每次都用自己悟出的道理,解答他心中的困惑。点燃他那熄灭的希望之火,激励他去挑战自我。


       潘豹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是能将做鬼理论负于行动,改造自己的人。


       盛夏的午时,铁路工地上热浪滚滚,大家都躲到树阴下息休,谈天咵地,只见潘豹一双机警的眼晴,东瞄西瞧。突见他快速起身走向路基旁,头顶着骄阳,手握铁锹全力的推着石块。我们都纳闷的望着他?



        这时一群人向我们缓缓走来,其中有我们营长(公社代队的负责人称营长,区里的称团长,县里的称师长),簇拥着这一群领导模样的人,看他毕恭毕敬的样子,便可判断这群人是上级领导。这时一位大领导指着潘豹,对身旁的人说道:“你们看看,整热地天打,其它人都采地歇热。织有他不怕流汗,不帕吃亏。”边说,边指指点点。“对则样的同志,一定要好好地表杨,大力地宣传。”


       从那天起工地上的高音喇叭,常常能听到潘豹的名字和他动人的事迹。也就是从那天起,小小虫蛹将要蝶变了。


        他从枝柳铁路回生产队后,成热打铁,采取送糖,送晶果等办法。极力改善自己与各级领导的关系。谁对他有意见他就带上礼品去谁家,一副实心实意的老实象。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大、小队干部对他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都竖起姆指:“潘豹咧知识青零那,很可得哈。”不久,便全票通过,被招工到襄樊铁路局,在公安处任职至退休。


        这件事情告诉世人,在那被扭曲的时代,人便是鬼,鬼才是人。鬼做得好,便十分像人,鬼都做不好,便不是人了。我的好兄弟潘豹,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精明,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18年10月16日


※  ※  ※  ※  ※  ※  ※  ※  ※  ※  ※  ※  ※  ※  ※  ※  ※  ※  ※


前期文章回放:

范齐家萧兴国:“天门锅盔”纵横谈

鸿渐文献:炊烟袅袅

少史公:史记:胡教授传

焦知云:《天门进士诗文》序

山野:被淹没的1965年中考

舟帆:舌尖上的乡愁

心然:宝岛拾翠(中)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2/6)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tsangsj@qq.com

谢谢!(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