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帆:舌尖上的乡愁

舟帆 鸿渐风 2023-04-30


舌尖上的乡愁


 舟帆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勾起多少游子对家乡美食的回味与念想。


        其实,家乡的小吃就像是一根绳索,最易拴住游子的心。往往离家越久的人,越是会想起家乡的小吃,平添一份舌尖上的乡愁。



       我的家乡湖北天门,古称竟陵,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更名天门县。从秦置竟陵县算起,已有2000多年县制历史。1987年8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批准为省直管市。


       天门历来文化发达,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


      据2011年百度文库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为国家输送的大学生有54000多人,曾一度引起关注。


       天门境内,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石家河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保存完好,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文化的发达,推进了饮食文化和肠胃经济的发展,情调浓郁的各类小吃也就应运而生。


       每日清晨的五六点,大街小巷的早点摊都点燃了炉火,蓝红相间的火苗从炉内喷出,柔软的热气在空气中摇摆。到7点,渐渐的人开始多起来,整个天门也犹如刚入锅的碱水面,沸腾起来。街面上人来人往,市声鼎沸,早点摊前食客众多,生意一派繁忙。


       天门人讲究过早,因此早餐种类多,吃法花样也多。在这琳琅满目的小吃中,我最爱的是锅盔

       天门锅盔是著名的汉族风味小吃。锅盔原是产于陕西的一种美食,经过天门人的改良和传承,如今已成为天门市民早点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天门锅盔具有金黄色泽,外形美观,外酥内软的特色。


       最惬意的吃法是把刚出炉的锅盔包上油条或豆豉吃,咬一口,满鼻子满嘴小麦面香,加上油条的酥,那个味道那个爽,让你回味无穷。我每次回家乡,早餐必定少不了锅盔与油条。


       其他重要的小吃还有腰子锅盔,也称猪油锅盔。顾名思义,锅盔里刷猪油、放有大蒜苗,有咸味,十分香。


        猪油锅盔。这是天门第二大受欢迎的锅盔,不同的是前者在火炉内烤熟,后者用平底锅油烘煎。内夹猪油和蒜苗,外沾芝麻,底下淋油,还是一个字,香!       



       黄潭米粉以出自湖北省天门市黄潭镇,以汤鲜、味浓、细滑爽口等著称,是天门人推荐的早餐首选之一。武汉市户部巷也有黄潭米粉,但是吃到口里全是胡椒粉味,和天门的黄潭米粉味道大相径庭。

       据介绍,黄潭米粉原始的方法是纯手工制作,制作需30多道工艺,历时10天左右完成,每道工序考究,制作比较复杂。材料是选用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天门本地产的一种大米压制而成,汤也是以秘方熬制的“糊汤”(糊 hu,四声),主要酱料为“籽酱”,黄潭米粉也被称为“传统粉”、“糊汤粉”、“糊汤米粉”。吃的时候用油条或天门特产“锅盔”蘸汤,味道别具特色,唇齿留香。


       黄潭米粉上面会扑上一层做好的鳝鱼干,在当地被称为“鳝鱼臊子”,撒上葱花,翠绿的葱花、雪白的粉丝加上美味可口的鳝鱼臊子,或者配上一个鸡蛋花,实在为人间美味。


      煮包子。这种小吃与城里的小煎包有些类似,但煮包子大多了,煎包是一面煎,煮包子是两面煎。天门煮包子以藕丁或萝卜丝为主馅,掺入即剁即拌的新鲜辣椒丁,用油水煎煮至两面焦黄,吃着有香有甜有辣,爽口极了。天门煮包子大气,嘴巴再大的男人,没有三四口吃不完。如今其他各地的煎包多以肉为馅,一口即吞,又小又贵又腻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煮包子不说买,叫捡。一捡三四个,或放在碗里,或用筷子穿起来。一个捡字,大气,和谐,畅快都在里面了。



        糖饼子。过去三分钱一两粮票一个。便宜而且大众化,包的是古巴糖,中间一个窝,不小心热的咬一口,糖稀的烫嘴。现在依然包的是红沙糖,外面撒了芝麻,香且甜。



        炕豆饼。用泡好的黄豆和少量绿豆混和磨成浆,再将大火烧热铁锅,以勺将浆舀入锅中,一勺浆摊一张皮。搭一张大竹席,将一张张的豆皮撒开摊凉,待冷却后撒入盐少许、切碎的蒜苗一把或者其他菜肴肉沫。一张张包成长方形。待吃时摆入平底锅内,用油煎成。虽然非常麻烦,但是好吃。



       溜粑。武汉叫米粑。 有点像锅巴。纯大米制作,绝不含任何化学物质,颜色是黄色,但不像锅巴那么硬,外焦里软,吃起来甜甜的。表面光滑,里面都是蜂窝眼。也可以包油条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食物。


        所以,小吃是地方产品,离开了家乡,要么根本无售,要么走型,成了别样的东西。曾有人在武汉做天门锅盔,但大多都以失败告终。也有人试图把北京烤鸭空运到外地享用,终因离炉过久而失去特色。更有盛者,把油条带到美国,放在冰箱冷冻起来。这些恋家情结固然可敬,可惜已经失去了家乡小吃的味道。


       小吃没有专利,也无人垄断经营,但却并不适应传经送宝。地域性和独特的手艺,或许是所有小吃的共同特性。


       如果家乡小吃到处都有,游子们还拿什么做精神支柱,怎么还会对家乡牵肠挂肚,恋恋不忘呢?家乡的小吃只有家乡有,只能在家乡品才香。外地人来吃家乡小吃,叫品尝当地特色食品。


        亲临现场,原汁原味,才是家乡小吃,离开了家乡,只能望家兴叹,画饼充饥,平添乡愁。不然,人们怎么会说,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出门在外久了,最难忘的,是家乡的小吃!


(摄影,撰文:  舟帆。个别图片选自网络)

※  ※  ※  ※  ※  ※  ※  ※  ※  ※  ※  ※  ※  ※  ※  ※  ※  ※  ※ 


舟帆往期文章回顾:

舟帆:天门方言趣话

舟帆:我的家乡天门龙潭湾


前期文章回放:

心然:宝岛拾翠(中)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2/6)

鸿渐文献:女儿眼中的皮影艺人

因荷藕然:说说他乡二三事

曾冰之:故乡的阴雨天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另,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449027919@qq.com

谢谢!(请自留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