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帆:远去的书信

舟帆 鸿渐风 2023-04-30

远去的书信

舟帆

 

  生命的岁月里总会有一些故事,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迭,慢慢沉寂在时光的长河里,留下的只有回味与怀念。

 

  书信,对于稍上年纪的人来说,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一封封小小的信件,不知寄托着多少人深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辗转千里邮路,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人们常说,要记得常写信联系哦。可见,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书信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

 

  当年,书信无疑是我们生活的刚需。它传递友谊,互通消息,无论高兴还是悲伤,都是一段心路历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慰藉的见证。

 

  书信会带来对方的气息,字迹或潇洒不羁或纤绢秀美,或是龙飞凤舞的狂草或是规矩谨严的文字,无不透露出对方的性格与写信时的情绪,让你想像着如果朋友亲人在你面前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尤其是读那些文笔优美,语言幽默的书信就像看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或大笑或激赏或吟诵,总是让你心旷神怡或魂牵梦绕。如果来信是对你上次去信的回应,让你心中的困惑顿然消解,那是一种被理解被包容被珍视的感觉。书信就像一束束鲜花,给我们带来温馨,带来安慰,带来激情,芬芳馥郁,历久弥香。

 

  再说那游子思乡的家书,那充满谆谆教诲的父母来信,那夹带着玫瑰花瓣的情书,那可是用情用爱用心写就的。所以,过来人说到书信,一种敬佩之情温馨之感会油然而生。

 

  曾有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 。其实,我们怀念的还有书信的格式,如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

 

  那时,几乎所有识字的中国人都写过信,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又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了”和“结束”,“此致”连用,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下面该你了”。知道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懂了,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结束会用“此令”,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结束用语。

 

  有了“此致,敬礼”,一封信才算完整了。这种书信必不可少的常规套路甚至被李春波写进歌词,唱遍全国,别开生面。

 

  离开家乡,我到外面读书和工作,写信和读信便成了必修课,给家人写,给同学写,给朋友写,信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信寄出去了,天天会扳着指头盼回信,天天都要到收发室去看看有无来信。那种收信的愉悦与无信的失落,只有自己最懂。

 

  书信也是游子和家乡牵系的纽带。书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急切与沉重,惊喜和愉悦以及难以割舍的亲情,它更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是上千年来维系人们情感交流,思想表达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它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一种方式。

 

  写信的感觉很美妙,那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每每在书桌上铺开稿纸,拿起笔,开始缓缓地和朋友交谈。你会跟他或她讨论人生,诉说友情,会谈到同学趣事,会谈到毕业后的去向,会谈到知青生活的无奈,会谈到分别后的思念与牵挂,会谈一谈自己的家,会告诉他或她你的新作又发表了。你随心所欲地写着,亲情、友情、爱情,无所不谈。这时你的心就像是一只燕子飞到了他或她所在的地方,你会想到他或她收到你的信时的惊喜与快乐,你会觉得你的心里有多少话要对他或她说。一页,两页或者更多页,心振奋起来,字迹飘逸起来,思绪飞扬起来。将信作舟,以诚当帆,用情为风,无限情思在幸福的小河里汨汨流淌。

 

  古诗有云:“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些著名诗句,诉说着因距离而产生的思念之情,更反映了古人音书难通的惆怅与无奈。

 

  谈到书信,我们必然要讲鸿雁传书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约见汉朝使者,告诉他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还在。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成为邮使的美称。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会南迁。这常常引起游子们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后来,古人又用鸿雁来代指书信。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是人们唯一联系的方式,与亲人传递情感,只有靠书信往来,见字如面,家书抵万金。许多不识字的父母,因思念儿女,常常找人代写书信。那时,邮局门外的屋檐下,常有代写书信的人。一张旧条桌,两只木方凳,桌子上摆放着一块小木牌,上写:“代写书信”。一位戴着眼镜的老者,正研墨润笔,慢条斯理地为人代写家书。随后,饱含墨香与温情话语的书信,经过绿衣使者辛勤传递,山高路远,终于送到远方亲人的手中,文短意长,洋溢着无限亲情和温暖。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书信也开始出现危机。90年代,从城市到农村,电话很快普及,家家都装上了电话,程控电话让人们的联系变得方便,随之而来的就是书信萎缩。不久,BP机出现,凭着小巧便捷而风光一时,街头电话火了一阵。“有事请CALL我。”一下子成为当时最时尚的流行语。与此同时,“大哥大”上市。随后, 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款式多样、实惠轻便的数字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从黑白到彩屏,从打电话、收发短信到听音乐看小说、拍照聊天,看视频,快捷便利。3G,4G通信的到来,QQ,微信的开通,手机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视频通话,让世界一下子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微信群,朋友圈,“QQ聊”,“网上见”已成为大家最常见的口头禅。

 

  总之,随着时代变革,网络的普及,写信和收信越来越少,书信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大家对书信的记忆也随之开始渐渐淡忘。

 

  现在马路上的邮箱邮筒很难找到。公用电话亭正在消失。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不少小区里的信箱大多被快递所占用,很难再见到纸质书信了。一位邮递员告诉我,如今的信件数量很少,明信片除了元旦春节,也不多见。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不再需要书信了,也许我们会失去对书信的记忆。但书信在我们生活中那曾经拥有的辉煌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那份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美好祝福与期待更是永远不变的。书信,是我们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过往与牵挂。

 

  我在台湾游玩时,看到日月潭的邮局十分醒目,令人关注,这是守旧还是怀旧?或者兼而有之吧。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信往来的形式正在消失,人们已开始把书信当做“古董”了。目前,书信存在的形式,或许只有收藏,研究,重读,或留给后代了。


 

  我桌上这一叠叠陈旧的信笺,已是尘封了的过去光阴,想想那些鸿雁来往的岁月,曾经收藏了多少盈盈话语。打开这些尘封的记忆,美好的青春岁月又会重现在眼前。重读这些旧信,依然让人思绪万千,令人愉悦,甚至感动,这大概就是书信的魅力吧。


  如今,这一切犹如一艘年代久远的帆船,渐行渐远,直到杳然无迹……。


 2019.1.13 二稿于武昌两湖院


    前期文章链接: 

    一天一曲:漁薪河的回忆

范齐家 萧兴国:八龙贺岁闹新春

因荷藕然:猪年说猪

范齐家、萧兴国:荆楚年俗二题

小小:我亲历的第一次春运

张撼钧:回家过年

小熬浆糊:说短论长道楹联(上篇)--趣话之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