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小:我亲历的第一次春运

小小 鸿渐风 2023-04-30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江平原腹地,与省会武汉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现在交通便利,从武汉开车二个多小时就到天门了,如果在汉口坐动车,再转公交车,总共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到了。

想起上世纪70年代,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天门老家过年,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快捷。那时,为一张车票排队煎熬两个晚上,算是我所经历的最早的“春运潮”吧。

    19707月中旬。一纸招工通知书把我招进了省城武汉。由农民(好听的说法是知识青年)转变成工人,光荣啊那个时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不仅有政治上的荣耀,而且觉得有一个可以永久能端着的"铁饭碗"了。

    第一批招工的是重工企业,都是工作很辛苦的岗位。政府按招工单位应招人数统一划分招工范围,进什么单位全凭机遇,我们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哪有什么理想,更不可能有个人的意愿。都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能招工上来就谢天谢地了。

     我们三百多人一起被分配到了当时长江航运公司所属的青山船厂,这个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的重点工程之一,选址时要求远离市区,便于发展,于是就选在了青山镇下游二公里处,版图上看地处武汉市的东北角,倚靠长江,面对天兴洲,夹在汉口至阳逻之间,离武昌城区20余公里。原先比较荒凉,交通极为不变,人称武汉的“西伯利亚”。

    转眼半年过去,春节就在眼前。到了外地职工可请探亲假的时候。我们归心似箭,纷纷办好请假手续,兑换好省流通粮票,准备回家过年。

    按国家规定,家在外地的职工每年有十二天的探亲假,人事部门根据远近再适当增加路途时间。衡量外地职工标准是当天回家后能否当天返回到工作单位,那时候我们回天门一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时间假难请,车票难买,还有更重要的是没有钞票。可怜的一点工资吃饭都不夠。虽说一张车票只有4.2(后来走汉川后降为3.9),可回去一趟包括市内交通,差不多要用半个月的工资,那时候从汉口到上海坐轮船的五等舱也才26角钱,而且可以享受船上配有的淋浴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吃饭也不用粮票,还可欣赏沿岸风光,比坐汽车舒服。如果是春节回家,也是一票难求。

 

          

  

 

    冬天是枯水季节,汉北河不能走船,武汉到天门唯一的交通就是汉口新华路长途汽车站的班车,每天两班,分别是上午六点半和八点半发车,春节期间加一个台班,全部运能只有一百三十五人。

    70年招工后,天门的知青被招到武汉工作的人不少,一下子都集中在春节前那一两天回家,加上部队转业的,探亲的,大学生放假的,能买到一张长途汽车票,比登天还难。

   车票是提前一天在车站售票窗口开始发售,开售时间是早上6点。想从青山船厂最早赶到汉口新华路车站,如果是早上5点半钟出门,步行25分钟到青山轮渡码头,乘六点钟的第一班船,到汉口粤汉码头是740(上水慢20分钟),步行上岸再转3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车站已是9点钟了。所以想买到车票,必须提前一天晚上去车站排队,一个人还不行,排队时不能离开,需要多人轮换,否则上个厕所都不可能。

    腊月二十七号那天,我们几个好友相约结伴回家。提前下班后启程离开青山船厂,傍晚时分到达新华路,先到车站去排队,要等到第二天(腊月二十八)清早才能买腊月二十九号的车票。我们大约排到四十名左右,按一人只卖二张票算,应该是可以买到的。

    冬天,老新华路汽车站售票大厅地面阴暗潮湿,别说取暖设备,连坐椅都没有配备的,一个个只好站着。

    回家心切,只能一个挨着一个排着,后来排队的越来越多,大厅内基本上挤满了人,有热心人主动出来维持秩序。这一晚上就这么熬啊,等啊,饥寒交迫。两点了,三点了,四点了,有好事者当起了报时员。

    五点钟刚过,高高的,像狗洞一样大小的售票窗口上,从门缝间射出一丝光线,可能上早班的售票员来了,大家一蜂湧地向窗口围来,排了一晚上的队形全散了。整个大厅乱成了一锅粥,尖叫声骂娘声不绝于耳,有的直接爬在人的头顶上,死死地扒往窗户,个子小的根本挤不进去。

    过了不知多少时间,窗门打开,开始售票。扒在窗户上的人将钱伸进去,叫一声“天门的二张”!洞口很小,光线又暗,售票员根本看不到窗外人的面孔,只能认手,哪只手递的钱,就把找零的钱和车票塞到那只手上,这种售票方式,回想起来,我还真佩服售票员的识手能力,居然还没出现拿错扯皮的现象。

     抖狠的那拨人买到票离开后,秩序稍有好转,带着袖章的车站值班人才出来维持秩序,可是不到半小时,窗口内的喊话声听的清清楚楚: "潜江的,沔阳的,天门的票卖完了,明天再来!"

     135张票,没卖多少怎么就没有了呢?

     这里面鬼大的很,总有人吹嘘说那个时候社会风气多好多好,这不是胡扯吗。

     我们初到武汉工作不久,还没有混到能夠找路子开后门的份上,只好乖乖的等到晚上再来排队,等第二天(即腊月二十九号)早晨再来买大年三十的车票。

     又辛苦了一个晚上,终于在腊月二十九号清晨买到了回家的车票。上面盖的日期章是1971年元月26   开车时间  上午8:40,加班车,  座号分别是353637号,票价肆元贰角,以前长途车最多只有45个坐位。再晚一步,可能又抢不到票了。

     经过一天二晚的苦熬,终于买到了车票,心里还是很高兴的,那时年轻,还不觉得特别累。只是减少了在家团聚的时间。

             1970年代的汉口新华路长途汽车站


  拿到车票,不能马上回家,还得再等一天。

     这一天的时间很无奈,如果我们回到单位去,呆不了多长时间,晚上还得再从青山过江赶到汉口来,8分钱的公汽票加上二毛钱轮渡票,来去要伍毛六分钱,路费也夠我们一天的伙食费了。我们那时还是学徒工(三个月都可掌握的那点技术要学三年),第一年是每月十八元钱的工资加2钱的工种补贴,共计二十元,每天生活费只能控制在伍毛钱之内,还有日用品需要购买,邮票,理发,交通费等一些必要的开支也要安排好,节约一分钱也是好的。于是我们几个人在汉口东逛西游,饿了买碗面条充饥,困了再到候车厅休息,这样又混了一天一晚,腊月三十的中午才回到了久别的家。前后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如果步行也可以走到了。走近路还不到150公里。

     三天三晚没有好好休息,回到家,放下行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睡梦中似乎感觉到父母及一家人围着我嘘寒问暖,催我起来吃年饭。我哪能吃啊,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浑身滚烫,母亲急得团团转。

  大过年的,父亲赶紧去请和平街联诊所的医生来看,量体温,高烧40度,重度感冒。打针吃药,姜汤伺候……一家人忙前忙后,病情终于好转,一家人终于放下心来。

   这次回家过年的经历  成了我永生难忘的记忆。

      

                                     2019.01.25于上海

作者前期文章链接:

小小:从天门步行到天安门--大串联记(中)

小小:红卫兵大串联记

我的初中生活与怪事:城关中学(1964-1968)

“票友”郭长茂,我的岳父大人(下)

再忆鸿渐关,兼贺《鸿渐风》



公号前期文章链接:

荆楚山樵:小年节祭灶辩考(上、下篇)

张 撼  钧:回家过年

陆羽金鱼:《知青岁月》之“牛车少年郎”

因荷藕然:渡    口

小熬浆糊:说短论长道楹联(上篇)--趣话之七

舟       帆:收音机

天  门  山:童年的年味(系列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