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天一曲:渔薪的小戏园子

一天一曲 鸿渐风 2023-04-30

渔 薪 的 小 戏 园 子


一天一曲


      昔时的渔薪戏园子,位于后街西头与横街北头交界处,是一座坐南朝北的两层砖墙建筑,与龙华寺隔街(后街)相望。李允嵩老师就住在其对门。


       门面成撮箕形,四五级台阶,两旁是票房,两边的栅子门进去,隔一米多远,有一面两至三米宽,顶到二楼楼板的屏风式墙壁,墙两边有上二楼的木板阶梯。从屏风墙两旁拐进大厅,这儿有一块站票地带,前面是几十排座席对着戏台。


       二楼是半圆形的木制座席。四周有玻璃窗户,屋顶有亮瓦,通风采光良好,音量清晰。楼上楼下大概可容纳一千多人。解放前演出时用的是汽灯,以后才是电灯。


        常年有戏剧团在这个戏园子里演唱。花鼓剧团是常住,也有徽曲、汉剧、楚剧、河南梆子轮流演出。


       花鼓剧团里有沈山、肖卓君、刘伏香父女、陈年安、金瓢羹、金格蚤、苕四、苕五……我也不知道其尊姓大名,反正听大人这样叫。

      

      肖卓君是青旦角色,哭腔有板有眼,时而低沉悲泣,时而高亢悲愤,摧人泪下。而刘伏香有一副带磁性的好噪音,一双亮晶晶有神的眼睛,很有韵味。花旦角色,胭脂粉黛,浓妆艳服,扮相楚楚动人,唱腔婉转悦耳,动作柔美优雅,在渔薪镇有很多粉丝。


      这都是听老人讲,一次,一国民党官员(镇长)李某,要他们父女俩唱《小反情》色情戏。他们不得不唱,唱过之后,他父亲觉得羞辱,回后台嚎啕大哭,双手痛打自己的耳光。


       沈山是我家的什么亲戚,我管他叫沈山伯,常年带家属住在我家二楼上。老人们有句口头禅:害病不吃药,只要听沈山的哟哎哟,所以他粉丝很多。 沈山伯是男扮女妆,花旦角色。《打莲湘》、《绣荷包》是他的拿手好戏。特别是扮《站花墙》中的丫环,动作轻柔敏捷,摘花的动作比现在的变脸还艺术,唱着唱着……右手一旋,一朵花出来了,看戏的人小声猜:袖孑里出来的,扭着扭着……右手一旋,又一朵花出来了,看戏的人叽叽咕咕:衣服角里出来的,双手再旋,一朵、两朵、三朵……一会儿,在哟哟喂哟声中早已满满一篮子花了,精彩纷呈。


      有一次演出,沈山用了一块手袱子(手帕),一高官金某看见了,他认识这是他家小太太的独具特色的高级手帕。那可就不得了了,认为他太太与他私通,怎么整治他太太,可想而知。后来金某安排人活埋了沈山,却被好心人将他救了出来。因被埋过,老人的耳朵一直有点闭。


沈山(右)剧照


       解放前演唱的都是些才子佳人戏。小时侯我常跟着祖父毌看戏,是沈山伯给的票。坐在离戏台前几排的位置,我和小伙伴们蹲在戏台旁边的地板上玩,时而也到后台看他们化妆。有小姐出场就串到台边看一会。都是古装全本剧,我一点不懂,看热闹。


      解放后,这个戏台属于人民的文艺舞台了,花鼓剧团的演员们再也不是受人欺视的戏子了。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演员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沈山先生当选为剧团团长,选为省人大代表。沈山先生的《打莲箱》、《绣荷包》曾赴北京汇演,沈山先生曾四次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地位跟以前大不一样。 


        后来又有一批新秀,如作曲家吴群先生、演员舒敬萍(现花鼓剧的傳承人)、程云鵬、胡想英、代莉、温小培、张学英、杨爱枝、严珍德、彭云娥、许学卿、陈德山、邱忠国、夏家照、彭先浩、马安云、卲诗忠、吕继亮……经这一代人的努力付出,一九八零年《站花墙》全本戏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发行放映。天门花鼓戏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银幕。


沈山、程云鹏:《打莲湘》


        渔薪镇的文艺氛围一直非常浓厚,专业剧团演出不断,而业余文艺队伍也异常活跃。解放初,镇上有个边明玉先生,鞋革社职工。此人多才多艺,特聪明,人也帅气,会拉会唱,组织能力强,在他的带领下组织了一批戏曲爱好者,成立了渔镇业余戏剧团,如胡维想,吴友枝……演唱了不少花鼓戏;后来又有一批很有艺术天赋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如李嘉瑞、李红英、熊衍清、王守玉……在镇文化站的组织,和边先生带领下,成立了镇业余文工团。表演快板、相声、渔鼓、敲蝶子、打莲箱等表演唱、歌舞剧。大型歌舞剧印象最深的是《洪湖赤卫队》,彭霸天由李嘉瑞扮演,上妆出来和电影上的彭霸天简直就是一个复印件。其他角色也都演得非常到位。


      再后来的渔薪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傳队,这一批人年轻,有文化,精力充沛,排演了不少新剧目,如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渔薪中学在凃玉成老师的领导下,成立的渔中文工团,排演的大型剧目《三代》、《苦莱花》,《刘三姐》等,也常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每场座无虚席,深受欢迎。


61年漁薪中学《刘三姐》剧组


       春节期间更是热闹,各种形式的文艺团队,化好妆后分别从戏园子和文化站出来,沿街献演,人群把个渔镇的石板街挤得水泄不通。这边唱着:“采莲船啦!哟哟!来拜年啦!呀嗬咳!恭喜老板!哟喂哟!大发财呀!划着!”那边“呛呛!起呛起!呛呛!起呛起……”秧歌队也来了!后面两条龙灯队虎视眈眈、口吐火舌,相对起舞,顿时紧锣密鼓、鞭炮四起!狮子轻飘飘攀上四五层高的桌子取红,蚌精、高跷、平台故事(平台是一顶四周没帘子的轿子,每个平台是一出古装戏,只扮了两三个主角演员,如《孙悟空》、《红楼梦》、《水浒傳》……用四个人抬着,抬的人只有玩笼灯、划彩船的时候他们才能停下来歇一下)……叫人眼花缭乱。有些调皮小男孩跟着孙猴子的车子丢散鞭,孙猴子用金箍棒和他们嬉戏,小女孩撵着丫环小姐的车子,都想被抱上车玩玩。掌声、吆喝声、锣鼓声、鞭炮声混成一片,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可惜的是,不知什么时侯,什么原因,这个戏园子就没有了,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石板街也随看时代的变迁荡然无存了。往昔镇上丰富多彩的演出也销声匿迹了。留下的是忘不了的记忆,抹不去的乡愁。


                                                                      (责编:皇尝饼)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一天一曲:松林园记--渔薪曹家米粉小传

一天一曲:漁薪河的回忆


公号往期文章链接:

范齐家  萧兴国:天门是个戏码头(外二篇)

张明:我的县长老师

曾冰之:寻找外公

辋川书童:濛雨依风入梦来

 舟 帆:“五七指示”下的城关中学往事(1972-1974)

 小熬浆糊:说短论长道楹联(下篇)

 霜叶秋峦:游胡家花园,忆恩师深情

 兰竹:忆父亲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欢迎赐稿,本公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