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 帆:皇帝与诗人

舟 帆 鸿渐风 2023-04-30

皇帝与诗人

舟  帆

 

      早春三月,迎着和煦的春风,我应约来到湖北大学文学院,釆访研究明清文学的温教授,了解乾隆皇帝与诗人沈德潜的一段公案。

 

      随着温教授的讲述,一个专制时代皇帝喜怒无常,左右知识分子兴衰荣辱的故事从历史深处浮现出来。

 

      温教授告诉我,他们研究明清文学多从档案着手,目前清朝档案是中国保存数量最多的古代档案,它记载了中国17世纪至20世纪初 300多年的历史,对印证清代的史实具有可靠的凭证作用。这些档案目前大部分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约有三千余万件。此外,地方档案馆、学术团体、高等院校、个人手中也保存着不少清代档案。湖北大学图书馆就保存了不少国家档案馆没有的清代档案,这为他们研究清史提供了诸多方便。

 

      近年来,学院研究明清文学的课题组通过清史有关档案和乾隆诗作的探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初步证实了野史上闹的沸沸扬扬的沈德潜事件,可能确有其事。

 

       要了解清代的诗词歌赋,乾隆皇帝与诗人沈德潜是必须提及的两个人物。

 

      从当时诗人作品的数量而言,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以四万三千多首高产量雄踞中国诗歌史榜首。但要论及名声之大,则属同时代的苏州诗人沈德潜。沈氏在未入官场前就以诗歌作者和诗学专家的双重身份闻名天下,京城里从阁僚到皇帝,没有不知道这位“江南老名士”的。

 

       资料显示,沈德潜一生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时艺名家”,即八股文教师。另一个则是诗坛领袖,即诗学理论家。前者维持生活,后者建立地位。

 

       那么,高产诗歌作家的乾隆皇帝与作为资深诗歌专家的沈德潜相遇,会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先说乾隆写诗。大凡中国的皇帝,穿上龙袍,坐上龙椅,找到九五之尊的感觉后,都想附庸风雅,当文艺皇帝。这大慨与封建王朝对帝王的预期有关,贵为天子,御临天下,立万世基业,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称为“明君"。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写诗作赋。

 

      乾隆做了皇帝后,自诩为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十全伟人。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介绍,乾隆御制诗共四集,总计三万四千一百六十余首。比陆放翁的九千多首诗歌高出了几倍。故宫博物院专家确认,他的诗实际上有四万三千多首。如此惊人的产量,让乾隆当之无愧的成了写诗的高产冠军。而这位冠军的喜怒哀乐与好恶,又直接影响着当时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知识分子命运。

 

      可以说,在诗产量上乾隆一人可以傲视诗歌人才灿若星辰的唐朝,因为《全唐诗》的作者多达两千两百多位,总共才写了四万九余首,而乾隆一人就轻轻松松写了四万三千多首,堪称奇迹。厉害了,我的皇帝!

 

     然而,乾隆一生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查遍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从来就没有人把这位写诗最多的皇帝列入其中。这哪里是奇迹,分明就是一个笑话。



      再谈沈德潜。沈德潜是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六十七岁的沈德潜才终于考上了进士。这位从22岁起就参加高考的有志青年,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但他亳不气馁,屡败屡战,始终不渝地连续参加了十七次高考(科举考试),终于在白发苍苍之际如愿以偿,这也算是放了卫星。 换到今天,若是说某人参加了十七次高考,绝对的新闻头条,上热搜也是必须的。

 

      所以,沈德潜考上了这个事情,很快就四海皆知。而当时的天子乾隆皇帝,更是由衷为这个老人家高兴,格外优待他。

 

     火来了门板都挡不住。70岁那年,沈德潜被授予编修的职务,一个从七品(副处级)。次年三月,沈德潜升为左春坊左中允(副厅级),两个月后又升为翰林院侍读(厅级),成了从四品官员。也就是说,71岁的沈德潜,半年功夫就从一个“副处级”变成了一个“厅级”干部。 接着, 75岁那年,沈德潜被授予从二品的礼部侍郎(副部级),成了“副部级”官员。

 

      77岁后,沈德潜依然好运不断,如被赏赐礼部尚书衔从一品(副总理级),批准在沧浪亭北面建生祠。曾祖、祖父、父亲被诰赠礼部尚书衔,曾祖母、祖母、夫人被封为一品夫人。长孙沈维熙被赏赐举人……等等。

 

      退休前乘喷气式飞机快速爬升,退休后还如此受宠,这样的现象不要说在清代,就是整个封建时代都十分罕见,难不成这沈家还真是袓坟冒了青烟,有神灵保佑?

 

      温教授告诉我,乾隆曾在上谕中说,沈德潜升官是因为有才学,人老实,年纪又大,所以喜欢他,并特地声明沈氏升官与诗无关。

 

      乾隆的上谕前半段大致可信,但要说沈德潜的升官与诗不相干,这就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沈德潜政绩平平,如果不是因为诗写得好,和得好,还兢兢业业为乾隆校刊《御制诗集》,并为乾隆的诗润色,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大红大紫?

 

      何况,乾隆时期诗人如云,高手如林,乾隆为何唯独青睐沈德潜?温教授他们课题组分析,乾隆从小受汉文化熏陶,少年时代就爱写诗。可惜他眼高手低,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诗人来做诗坛领头羊。这领头羊必须是诗坛的一流人物,又要忠于清王朝,还要谦虚谨慎,沈德潜恰好符合这些条件,因此被乾隆树了典型。

 

      沈德潜在朝期间,他的诗受到乾隆的赏识与喜爱,常出入禁苑,与乾隆皇帝以诗词唱和。乾隆皇帝不少诗,就是沈德潜帮助其“完成”的。

 

       有年冬天,乾隆带沈德潜等一大帮人去西湖游玩,正好下雪,雪花迎风飞舞,催生写诗灵感。乾隆情不自禁,诗兴大发,便开口吟诗:“一片一片又一片,”大家听了纷纷叫好。于是他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这下,大家可就有点不知所措了。乾隆一鼓作气,又来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这句一出,大家全傻眼了,敢情这位爷是在数数玩吗?乾隆呢,吟到这里卡了壳,半天沉思不语。就在这关键时刻,沈德潜挺身而出,帮助乾隆完成了这个半拉子工程。只见他上前一步跪下来,说:“皇上的诗写得太好了,请让臣下狗尾续貂。”正在尴尬的乾隆见来了救星,当然准奏。于是,沈德潜接了句:“飞入梅花都不见。”说实在的,这个扫尾工程做得还算漂亮,一下子拉升了全诗的品位。于是乎,“乾隆击节称善,且以貂裘赐之。”自然,这首诗的版权也就归了乾隆。像这样帮助乾隆完成诗作的事情,沈德潜干了不少。

 

      课题组在仔细研究乾隆的一些御制诗和与之有关的文档后,他们觉得沈德潜给乾隆的诗修改润色的事是有的。《清史稿》也说,沈德潜曾为乾隆校正《御制诗集》。实际上,沈德潜就是乾隆皇帝作诗的“枪手”,经常代乾隆“捉刀”。

 

      其实,乾隆对写诗请枪手代劳一事,他本人也并不讳言,而且一再申明,所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在《满清外史》中,就有关于乾隆与沈德潜的记载。“长洲诗人沈归愚,为叶横山入室弟子,微时即名满大江南北。弘历闻而慕之,乃以庶常召试。不数年,遂跻八座,礼遇之隆,一时无两。尝告归,弘历以所著诗十二本,令其为之改订,颇多删削。”

 

      乾隆三十四年(1769),沈德潜去世,终年97岁,被追封为太子太师,谥“文悫”,入乡贤祠,葬在竹墩以南的姜村(今吴中区郭巷街道姜家社区),墓前碑亭内有乾隆御赐碑文,荣极一时。



      可是,在他翘了辫子之后,却出了事。


      由于得到乾隆高度欣赏,沈德潜志得意满,常以一代大儒自居,不仅写书立著,有时还会给慕名而来的粉丝们写个序签个名。其中,有一位叫徐述夔的举人,和沈德潜有几分情谊,写了一本《一柱楼诗集》,沈德潜给他写了序。他当时没有注意看,徐氏诗里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还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的诗句,如果他注意到了,以他多年伴驾的经验,或许会察觉出这几句诗的“犯上”,但他马虎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江苏东台县徐述夔《一柱楼编年诗》被举报。文字狱横行的年代,为虎作伥的地方官,添油加醋,把这一捕风捉影的“忤逆”案举报给了乾隆。

 

      这还得了!诗词里表明徐述夔有反清复明的变天思想。更不可恕的,是以“壶儿”隐射“胡儿”,正戳中了乾隆的心理隐痛。乾隆龙颜大怒,遂将此案定性为“反革命案件”(大逆不道罪)。结果是,已经去世的徐述夔和儿子被戮尸,枭首示众,孙子被杀,其余家人被发付功臣之家为奴。一批官员也因“政治嗅觉”不灵敏而受牵连,有的被杀,有的被打板子,有的被革职、申斥。关键是搜“反诗”搜到了沈府,沈德潜因曾替徐述夔写序而受到牵连。本来乾隆知道沈为徐作序的事,但念人已去世,基本原凉了。但后来阅过沈德潜诗集后,才翻了脸。一边让人把原先封给沈德潜的所有荣誉全部“追回”,亲笔降旨追夺沈德潜阶衔、罢祠、削封、仆碑,这还不解恨,还命人把沈德潜的坟墓都铲平了。

 

      真是“翻脸如翻书”。其实,沈德潜出事的真正原因是,在查抄沈府时,发现沈德潜自编的诗集《咸录焉》,沈大诗人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乾隆写的“御诗”当成自己的诗收录在自己的诗集中。

 

      古往今来,玩政治是有“游戏规则”和风险的,沈老先生或许是以为自己是大儒大诗人,倚老卖老,忘了游戏规则和其中的风险。当初“礼遇之隆,一时无两”。摆明了乾隆是要用高官厚禄买断诗词署名权的,可沈老先生在编纂自己的诗词全集时,竟然撕毁了君子协定,将“嫁衣″收回,把为皇帝代笔的诗作统统物归“原主”,这等于拆穿了乾隆的西洋镜。据说乾隆查看沈德潜的《咸录焉》诗集后,被气了个半死。沈大诗人就此落了个"死后双开"的下场。

 

      这就是清朝时期诗作家乾隆皇帝与诗专家沈德潜碰撞后,所演绎出的一场爱恨交加,令人唏嘘的故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封建专制时代,君王好恶与喜怒无常,常常决定着臣民的命运。沈德潜的兴衰荣辱,悲催命运就是最好的诠释。

 

         2019.3.20夜,二稿于武昌两湖院


公号往期文章链接:

白守成:诗词一辑

小熬浆糊:你知道我在想你吗?

纽浪客:清明祭

感悟人生:无尽的思念

飞鱼:峥嵘岁月古稀殇

曾庆伟谈吃:珍馐美馔义河蚶

老 秘:六十年前天门河

尔 也:荣辱不惊地米菜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欢迎赐稿,本公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