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纽浪客·军:青葱岁月八德堂

纽浪客·军 鸿渐风 2023-04-30

     编者按】八德堂:原为天门岳口镇一宗教团体场所,1949年由政府收作八德堂小学校舍,后更名为解放小学,亦是笔者就读的小学及首届戴帽子中学所在地;W.G期间被拆。



青葱岁月八德堂

——兼致同学


纽浪客·军



漂泊在外,

常常遥望着故乡;

故乡的天籁伴着乡音,

频频在耳畔回荡。

心在冥想,

往往想起了我的同窗,

青春过往,

每每在不间断地回放。

陈年旧事,

在心底深深地珍藏;

新添乡愁,

在脑海渐渐地增长。

这是一首四季的牧歌,

旋律悠扬,

每一季,

都在吟唱;

这是一次长途的旅程,

没有终点,

每一天,

都是启航。


望着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

想起了江汉平原绚丽的艳阳;

听着长江传来的阵阵汽笛,

忆起了襄河洋船呜子的声响;

看到大街上疾驰的乌龟车,

记起了天岳路上奔跑的马帮;

吃着福庆和的三鲜米粉,

嘴馋廖万兴熬制的鳝鱼糊粉汤。

故乡的市井民俗风花雪月,

日新月异寒来暑往,

总是让人挂肚牵肠。

难耐他乡的风霜,

内心久久彷徨,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不断地问着自己:

何时回归故乡?

我想:

大约在冬季吧?

可是,

心路漫漫,

归途茫茫。

那儿,

只是一个精神栖息的地方,

将驿动游荡的心,

在乡情浓郁的故里安放。


啊!

老屋一串串熟悉的名字,

如数家珍,

耳熟能详:

義茂恒、蔡荟昌,

武圣庙、陈家巷,

汉江队、化肥厂,

保安桥、小庙乡。

彰显着过去的繁荣,

昭示着昔日的辉煌。

荟真楼、邹家场,

官门口、仁义巷,

卢家庙、金湾乡,

纯阳阁、八德堂。

月落长河,

令人想往;

日暮乡关,

也教人惆怅。


八德堂,八德堂,

那是我——

少儿启蒙开智的学堂;

八德堂,八德堂,

那是我——

豆蔻年华时的温馨之乡;

八德堂,八德堂,

那是我——

青春绽放溢彩的殿堂;

八德堂,八德堂,

那是我——

没齿难忘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经年往事,

现在只剩下了回想,

回想着,

那青葱岁月难忘的时光——


杨开诚老师授课,

幽默诙谐,

顿挫抑扬;

歇后语迭出,

戏谑刘春华同学:

刷子掉毛——光板眼,

神仙打喷嚏——不同凡响。

板书整洁规范,

简笔画也频频亮相,

为我们撰写的作文多种开篇示范,

同学们一一学习模仿。


赵一清老师的教学,

呕心沥血,

倾叙衷肠,

同学们却笑话他,

带着几分娘娘腔,

在同学们面前,

总是难以提高威望。

在我心目中——

他是最认真最善良,

最仁厚最慈祥。

或许对我过于偏爱,

招致有的同学,

暗暗地不爽。


刘延年老师威严凛凛,

将班主任大任担肩上。

虽身材娇小,

却气势超强;

虽不苟言笑,

但威震课堂。

从小学到中学,

担任我的班主任,

时间最长,

总是能准确地拿捏我的脉象。

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个性特征,

成绩莠良,

她心里都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账。


肖作斌老师的一头大波浪,

总是那样具有气场,

手执铁饼,

旋转投掷,

漂亮的抛物线,

在空中滑翔。

板书的《卜算子·咏梅》,

飘逸潇洒,

线条流畅。


彭传凤老师的亲和力,

就是亦师亦友的化学试验坊。

亲切随和的分子累积,

将宽松活跃屡屡释放,

形成了和谐愉悦的能量场。

课后走街串巷,

到各学习小组辅导功课,

深入浅出,

育人有方。


石道明老师的慈眉善目,

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房。

英语出口成章,

语音、语法教得超级棒,

清晨的早读课上,

他带领着彭达敏张国富,

穿梭在学弟学妹的教室,

示范弟妹们读诵英语,

教室里传来书声琅琅。

体育场上,

更显示出他的虎虎生威,

体魄健壮。


张承标同学朗诵的《回延安》

声情并茂,

韵味悠长——

心口呀,不要这样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不紧不慢,

拿调拿腔,

一本正经,

声音夸张,

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


宣传队里聚集着一批,

文艺骚年,

激情高涨,

豪情万丈。

全本的样板戏,

能唱得声情并茂,

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京韵铿锵。

都自诩为——

八德堂解放小学的刘长瑜、钱浩亮。


根红苗正的同学,

还要长得仪表堂堂,

气宇轩昂,

才能饰演少剑波、郭建光,

英雄人物,

就要塑造成高大上。

扮演那贼鸠山的同学,

一看就是调皮顽劣,

屌儿郎当,

才来粉墨登场:

李玉和,

你不交出密电码,

我就叫你粉身碎骨把命丧。


乒乓球队,

是解放小学的一大特长,

那“贼鸠山”进队以后,

有的女队员提心吊胆,

慌慌张张,

时刻戒备着,

提防着色狼;

而有的女同学,

欣喜若狂,

好生欢喜,

心花怒放,

只因来了一位多情郎。

这“贼鸠山”呀,

既是文艺骨干,

又是体育骁将。


在课间的操场上,

毽子纷飞,

五花八样。

男同学举行篮球比赛时,

女同学们总是会,

掀起阵阵欢呼的热浪。


支农劳动,

去得最多的地方,

还是保安桥那边的小庙乡。

采摘棉花时,

骄阳似火,

酷暑难当,

偷懒的同学,

以“方便”之名

躲在树荫下歇凉。

不过,

田里的青菜香瓜黄花菜,

带着浓郁的泥土芬芳。


青涩的年华,

男女生那些浪漫的事儿,

冒出一桩又一桩,

汉江堤上的密林幽会,

也是上演着一场接一场。


那对跳大春喜儿的帅哥靓女,

眉目传情,

四眼放光,

你们又重逢了吗,

是否续写着爱的华章?


那个为男同学,

拿出手帕包扎伤口的女生,

部队子女,

一口京腔,

个性活泼开朗,

为人热情豪放,

在那男生面前,

似一只温柔的小绵羊。

她心里隐藏的诗句,

或许还有百行千行。


有的同学,

对着同桌的你,

秋波频送,

暗度陈仓。

那见到女生脸红的男同学,

你们还记得吗?

其实,

谁都能探测到,

他那心中翻滚的阵阵狂浪。

那个走路喜欢与女生相随的翩翩少年,

还会徘徊在小路旁,

伺机等候着女生,

亦步亦趋,

踉踉跄跄?


而有的同学,

将暗恋的同学名字,

本来是刻在心坎上,

可是,

被班主任老师反腐蚀的气势,

吓得胆战心惊,

神色慌张,

一一如实招来,

将心底的隐秘,

赫然写在了招供书上。

也不知道,

悠悠岁月,

是否已将笔迹,

侵蚀得斑驳苍苍?


少年维特的烦恼,

过早地降临到了懵懂的心上,

滋生蔓延悄然生长,

陷进了混沌的泥塘,

神不守舍萎靡不振,

影响着心理健康。


还有同学,

楚河汉界刻在课桌上,

不可逾越的三八线,

泾渭分明各霸一方。

如今,

定会是相逢一笑,

握手言和,

并肩携手,

相互依傍。


还记得,

那个富有小资情调的女同学,

脚上都要搽香香。

她常常望着窗外,

追求浪漫,

富于遐想;

还喜欢埋头课桌下,

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漫步徜徉

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

令她心旌荡漾。

总在向往,

流浪远方,

可以去展开翱翔的翅膀,

可是并没远走高飞,

只不过是去了潜江。


可还记得,

同学们一起畅游襄江,

在江边高歌: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是那般的群情振奋,

慷慨激昂。


那些青涩的故事,

如时光的沙漏,

此消彼长,

总是留下最美的一瞬,

永驻心房。


我们这一代,

赶上了艰辛探索的时期,

遭遇了知识的荒凉,

读书无用造反有理,

斗资批修打砸抢,

捣毁武圣庙,

铲平八德堂,

批林批孔反回潮,

留下的全是苦涩的映像。

翻看革命烈士诗抄,

也会在反腐蚀的运动中躺枪。

荒诞不经的时代,

到处演绎着荒诞不经的乱象。


排挤孤立,

欺凌毁谤,

也会在校园里,

滋生蔓延得疯狂。

被恐惧感吞噬着,

在忧心忡忡中,

捱度岁月,

在胆怯惊惧中,

打发时光。

即便考试高分,

也会使人诚恐诚惶,

郁郁寡欢,

不善与人交往,

落下的性格是:

孤独、自卑、胆怯、内向。

多年以后,

还会从梦中吓醒,

梦见自己的作文本,

被付之一炬,

统统烧光,

冷汗淋漓,

虚惊一场。

阴霾始终在心灵深处隐藏,

承受到对自尊最大的损伤,

甚至于改变了命运的走向,

影响到了一辈子的成长。


有幸遇到了,

资产阶级的大回潮,

那穿越时空隧道的慧眼,

捕捉古今,

阅尽沧桑。

让我们的肚子里,

总算是装进了一点点知识的食粮。


十七、八岁的我们,

走出家乡,

曾经是踌躇满志,

雄心满腔。

如今,

归来却——

拖着疲惫的步履,

背着空空的行囊。

今天,

我们同窗好友相聚,

笑意写在脸上,

泪眼却流成两行。

跨越千山万水,

相聚的一瞬,

千言万语,

化作一个会心的眼神,

彼此相互无言,

让心灵,

默默碰撞。

生活,是部复杂的剧本,

改变不了我们生命的纯真,

只会增进我们的友谊,

地久——天长。


啊!

我们的中学时代,

始终为我们开启着一扇窗,

让我们永远映射着,

靓丽芳华的光芒;

我们的心境,

永远不会走近夕阳,

心里永远定格着,

八德堂的万丈霞光。

同学们,

有你们在,

永远就像初升的艳阳。


树高千丈,

叶落归根。

故乡,

我们四海漂泊流浪,

希望着终有一天,

依偎到你的怀抱,

欢聚一堂。

静享:

人生况味,

岁月芬芳,

淡泊名利,

心灵安祥;

也会,

老夫聊发少年狂,

鹤发童颜,

心情欢畅,

一起高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

时间,

是最好的酵母,

愈久弥香,

一起畅饮,

用岁月、人生、阅历,

精心酿造的,

玉液琼浆!



                                 ——2019年谷雨定稿


                  (责编:糊汤粉)


作者简介:本名张汉军,祖籍黄陂,出生岳口。华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高科技企业投资人,游走于大陆与新西兰。《鸿渐风》微信公众号编辑部成员。有诸多作品见于海内外多类华文纸质书籍、刊物和网络媒体。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纽浪客:清明祭

张撼钧:回家过年

咀嚼漾:《阿Q正传》续

彭博智:笑谈伪道场

张撼钧天门人在武汉(四--完结篇)

张撼钧:天门人在武汉(三)

张撼钧:天门人在武汉(二)

张撼钧:天门人在武汉(一

张撼钧:父老乡亲们:恁郎们好


公号往期文章链接:

方子:同行者

天门山:勘探队的故事

小熬浆糊:小学春秋

古禅:古禅留韵(三)

天门美食辩证:义河蚶与热细粉

胡德盛:天官周嘉谟传

舟  帆:皇帝与诗人

白守成:诗词一辑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欢迎赐稿,本公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