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察秋毫:岳口--繁华落尽“小汉口”

明察秋毫 鸿渐风 2023-04-30

岳口--繁华落尽“小汉口”

明察秋毫


      我虽然出生在武汉,从小在城市里读书生活,但因为爸爸是天门岳口人,我的祖籍自然也是岳口了。每年过年总会回去一趟,祭祖,探亲。归乡,似乎已经成为了“例行家事”。回到家乡走亲访友,能吃到家乡菜,喝到家乡水,看到家乡景,享受家乡的温馨亲情。因此,也就与家乡有了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联系与情怀。


岳口曾经的繁华辉煌,是有迹可循的。至今,岳口镇还在流传着“襄河自古三大口,上有老河口,下有汉口,中有岳家口。”这句百年前的老话,所说襄河就是汉水。汉水流到襄阳、岳口这一段,当地人称为襄河。中俄万里茶道上的茶叶,乘着襄阳楸子,从汉口逆水而行,约一周时间,抵达这里,全程200多公里。岳口镇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汉水天门段5大码头中最大的码头,至今有1000余年历史。清代到民国时期,因为中俄万里茶道的因缘,商贾云集,经济繁盛,赢得“小汉口”美誉。


当年这一条堤岸,“七里三分街”(7.3里长),都是临河吊脚楼,所谓“人家尽枕河”。1954年发大水,水后拆掉了沿江古街,新建河堤,逐年加高加宽,吊脚楼、商铺不复存在。全盛时期,岳口有9个货运码头,3个客运码头,停泊船只每天在200艘以上,临近8县市物资、人流在此集散,直到1984年,还开通有到仙桃、汉口的客轮。每次回老家,我姑爹会指着河边上世纪60年代留下的起运货物的钢结构传动带,给我讲当年的故事: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光靠爷爷做木匠的收入难以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家里其他人就会经常去堤上搬运货物,每搬一件货物,便给你发一个竹签子,最后由手上的竹签子数目来换工钱。正是靠着这份生计,解决了家里人的温饱问题。


货物运输如此繁盛,当年的岳口码头自然是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当年从岳口码头出发去汉口,需要坐最起码一天时间的轮船,但是人们仍然是趋之若鹜。因为去汉口就好比出了一次国一样,从汉口回来的都是经历过大事件,见识过大场面的“海归”。“一步两座庙,三步两座桥,十八步不见天,步步踏金钱”,当年的民歌这样描写岳口,其中“十八步不见天”是说街两边商铺屋檐,密密匝匝,遮住了视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存在于岳口的8大会馆,18家洋行, 13家沿河特色茶馆,以及临河吊楼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及岳口镇,人们常去之地自然就是汉江边上,我爸爸总是跟我讲他小的时候,爬上高高的河提,就是那宽广的一湾江水了。到了炎炎夏日,游泳自然是小朋友们少不了的消遣。然而在岳口,游泳不叫游泳,叫做“打鼓泅”,只因江汉平原的小孩们在游泳时,有一个游泳动作,即两个脚在水面上打得咚咚直响,打鼓一样地游泳。 


 但是那时候的人可不像现在这样清闲,去汉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挑水以及洗漱。过去不像现在这样有很好的供水系统,而是家家户户都有个大水缸,一家人的吃喝全靠它,我的姑妈是家里的老大,她偶尔和我调侃说道要是她当年不负责挑水的话,现在最起码要增高个5公分。我的父亲作为家里的老幺,自然是最享福的,然而家里一共有7个子女,吃饭一直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他小时候会去江边钓小虾,小鱼,让家里人打打牙祭。最主要的是在河边玩耍过后,顺势在江边洗个小澡,把衣服一搓,说不出的清爽痛快。


 然而那些已经是过去式了,不说唐朝时候那“牵人衣”的河边柳树,汉江也早已不复当年光景。翻过高高的河堤,落入眼中的是裸露的河床以及窄窄的江水。汉江在途经岳口处有一个很大的转弯,曾几何时,汹涌的江水犹如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面对挡住他的河岸一遍又一遍地冲击,河中的漩涡展示着他蓬勃的朝气以及永不退缩的倔劲。


随着高铁动车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普及,现代社会陆路交通空前发达。我回老家走的是随岳高速,在我记忆里,小时候看到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感觉这么宽的高速公路走这么少的车实在可惜。然而现在感觉年初回家乡的高速公路实在是拥挤不堪,甚至把马路扩到六车道都感觉不够用。除却国家节假日高速公路不收费的因素外,自然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汽车从过去的货车中巴变为奔驰宝马,然而变化最大的还是车牌。从过去清一色的湖北车牌到现在全国各地的车牌都有,而车牌之中犹以广东车为最多。老百姓的荷包鼓了,底气足了,胆量大了,油门一踩,一个变道离开拥挤的主路,从应急车道上飞驰而过,独留其他车在路中间黯然神伤。



好不容易回到岳口,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停车问题,早些年跑马车、驴车、人力车的道路早已不堪重负,路边到处都停满了各式的私家车,我们的车辆只能在路中间缓慢蠕动。终于到了我三伯家中,一阵嘘寒问暖,热情照顾自不必表。由于高速公路上堵车,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了,肚子早就饿得嗷嗷叫,接下来自然是最开心的家乡饭时间了。


谈及岳口最有特色的烹饪方式,便是蒸菜了:“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笼不请客”。就蒸法而言,蒸菜包括粉蒸、清蒸、炮蒸、包蒸、封蒸、扣蒸、酿蒸、花样造型蒸等八种烹制技法。其中又以“粉蒸”、“清蒸”和“炮蒸”最为古老,同时也最为著名。粉蒸与清蒸大家平时都能有所想象:如粉蒸肉,清蒸鲈鱼等等。而炮蒸,则是在粉蒸无鳞类的鱼时,用滚烫的食油处理其表皮,使表皮形成一些泡状,并形成放鞭炮一样的声响:如果你到天门岳口,有机会一定要尝尝炮蒸鳝鱼,其独特的口感一定会令你难以忘怀。


岳口还有一种特色作物叫芋环,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乾隆年间。自九十年代初期便开始扩大规模种植,岳口镇种植面积约一千亩,亩产芋环可达到10001500公斤不等。岳口芋环喜油沙地,尤以汉江流域冲击地带,富含矿物质的沙土地,最为适宜,外形为螺旋状,每粒三至十环不等,重约1050克。湖北省仅有岳口地区种植此物,故又称“岳口芋环”。岳口芋环种植期为一年,收获期为当年的年底至次年三月份,因其状似算盘珠,色泽奶白,被岳口人民喜称为算盘子和车萝卜。吃法以鲜食为主,亦可淹制后做酌酒下饭小菜长期食用。


民以食为天,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宴席方式就是流水席了,农村在红白喜事时,不像城里人那样到饭店酒楼去包几桌酒席,而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搭起棚子,垒起灶台,请两个乡厨,自己做酒席来宴请所有的亲朋好友。一般还会在前面搭个戏台子,说是戏台子,其实早就没人唱戏表演了,无非是让司仪客串一下歌手,唱几首时下的流行歌曲,图个热闹而已。我对于流水席记忆最深的就是饭桌上那不知名的山寨版饮料,感觉它特别甜,尤其是喝到饱后打个饱嗝,别说多痛快了。现在偶尔去吃一次流水席,味道却远不及当年了。我姑妈跟我讲过她小时候,农村流水席一般都会请村里做菜最好的大师傅来,还要提前三天开始准备,煲个鸡汤,要把最肥的老母鸡拔毛,放血,洗净,放入灶台之中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熬。而煲鸡汤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用鸡汤提鲜。对比现在的味精,鸡精等人工增鲜剂,做菜时掺入的少许鸡汤是能真正与菜品水乳相容,发挥食材最本真味道的自然鲜味。



“人情到,揭锅灶”,这句流传的俗语反映了现在农村请客送礼的盛行。由于平时都散落在各地打工谋生。一些红白喜事,生日宴寿宴,升学就业的一些宴请,就集中到春节期间补办了。自然少不了大吃特吃。城里的人一年也就回去一次,随个份子钱也是小事一件,然而对于农村里一个月收入近万元的家庭,在人情面前已是不堪重负。大宴席三五七,平时的小宴席多如牛毛,我听过一个词语叫做年饱:意思是越过年,肚子越饱。现在这种宴席很多都有浪费,就算打包回家也太多,因为许多菜品太油腻了,现在人肚子里又不像过去那样缺油水,这个钱几乎就算是倒出去了,着实令人可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吃完饭,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热闹的大街车水马龙,精美的商品琳琅满目,家乡总是有点小的变化,但是对比武汉大刀阔斧的变革,岳口基础设施的发展几乎可以用停滞不前来形容。


我每年回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祭祖,准备好黄纸钱,高香以及鞭炮就向墓地出发了。岳口镇总体来说并不大,整个镇子主要有两块墓地,开车10分钟也就到了。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对于他几乎没有多大印象,只是记得爷爷特别高,特别慈祥一人。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中添丁进口自然是最令人高兴的事,每次爷爷奶奶一见到我都笑得合不拢嘴。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爷爷虽是个木匠,但是他喜欢结交读书人,也常常教育人多读点书,但是由于当年的生活境况以及条件限制,我的父辈们很早就开始工作赚钱养家了,但是作为一个手艺人能有这种理念我觉得已经算是一个很开明的父亲了。


去往墓地的道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十分难走。因为这里不是国道或者省道,本来路面就修得不结实,再加上大型车辆一碾,可能隔几年就要翻新一次,但是修路经费来源始终是个大问题,估计等哪天岳口镇升级成为岳口市,这个问题就能真正解决了吧。


农村里面住的人越来越少,墓地里的墓碑越来越多,我小时候上坟,整个墓地还只有四五排,现在都已经有十多排了,就连我爷爷坟头旁边的那棵小树,现在都长有一人半高,枝叶特别的繁茂。拿出打火机,站在上风口,点燃黄纸,烧几柱香,拜上三拜,把带来的鞭炮一炸,祭拜也就算完成了。爷爷奶奶也已经走了好多年了,或许他们现在早已转世投胎,过上幸福生活了。但是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的确不容乐观:我的父辈们基本都扎根武汉了,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一趟老家,我的爷爷奶奶虽然有7个儿女,但在晚年卧床的时候都没人照顾,倘若他们生活在大城市中,能够享受良好的医疗,便利的交通,平日里打打麻将,看看电视,再加上他们身体一直都很硬朗,想必活到现在绝非难事。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而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却是为上不能建功立业,为下不能承欢膝下。城市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有稳定的工作,老了之后有养老金等各种福利,可以不靠子女,安享晚年;农村里的老人们打零工,种水田,能填饱肚子早就用尽全力,过一日算一日,等到儿女们长大了,自己却老无所依,老无所养。


然而在每次祭拜之后,人们更多的却是为自己,为自己家乡的境况感到唏嘘不已。现在的年轻人早就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驱使他们回到家乡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乡的土地,等到我们父辈那一代结束的时候,又有谁作为家乡的纽带,来指引人们落叶归根呢?


扫完墓,吃完晚饭,又到家里的老宅去走了一圈,爷爷奶奶去世之后,老宅早已无人居住,屋檐下的燕窝早已没了燕子们的叫声,只剩老宅后面小院里的一棵小树一直在茁壮成长,几乎都可以撑开破落的砖墙了。老宅后面每逢夏日便飘着阵阵荷花香的池塘也早填成了平地。附近唯一留下的是一个白色的小坟头,里面埋着一位阶级斗争英雄,默默的讲述着昨日的故事。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之间就在老家呆了三天,是时候回武汉了。每次走我都怪不好意思的,因为每次都会从亲戚朋友那里带走很多很多的回礼,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青菜了,那些青菜与打了农药的青菜不同,看起来不太好看,甚至可以说都是歪瓜裂枣,但是炒熟之后吃起来确是说不出的清香与甘甜。


与亲戚们一一告别后,坐在车中,在回武汉的路上,思绪万千,感想连绵。


想着每次回到老家,四处拜年,见七大姑八大嫂,但是大都叫不出名字,感觉略微尴尬与疲惫,但是对于走亲戚我却乐此不疲,可能这就是因为骨子里流淌的亲情吧。吃饭的时候,周围常常会坐着不认识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往往会各自拿出手机,各玩各的,而我总想着找个人聊几句,甚至只是多听听他们的对话,感受下不一样的生活。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上游的丹江口建立了大坝,的确很有效的解决了北方缺水以及下游江水泛滥的问题。但是也导致下游汉江水量减少,在过年的枯水期汉江更是瘦得可怜。水量的减少自然也威胁着鱼虾们的生存,然而给鱼儿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则是上游屡禁不止的疯狂“电鱼”。电视上曾经播出过汉江中段电鱼的壮观场景:一艘艘电鱼船伴随着轰鸣的电器声响,犹如张开大口的魔鬼,毫无怜悯的带走一切活物,渔船过后,只留下后面一片片白花花的鱼肚。然而这壮观场景也早已难觅,因为白天也电,晚上也电,连休渔期都不放过,电鱼行情甚至也从暴利变为薄利。鱼儿们断子绝孙之后,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美称想必也将不复存在。


       

  非法采砂更是使得汉江当前的处境雪上加霜,随着汉江流域的开放开发和汉江经济带的实施,特别是通过近两年的招商引资,汉江沿线工业园区、港口、码头、桥梁、高速公路路基填筑等工程大量上马,对砂土资源的需求量激增。伴随着对砂土需求的激增,非法、无序采砂不断增加,并呈蔓延之势。从投资看,购买一整套采砂设备80万元左右,砂子的市场价15元/立方米,采砂设备每小时可抽砂约250立方米,获利近4000元。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再往后,抽一天就赚一天。一条大功率抽砂船抽砂一天,销售额就可高达30万元!


       昔日在夕阳的照射下,细腻的河沙散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与碧波荡漾的汉江水交相呼应,如今却只剩下裸露的乱石形单影只,顾影自怜。时光不饶人,现在的汉江仿佛如同看透一切的迟暮老人,忘却了过去的凌云壮志,任岁月洗尽铅华,沿着河道慢慢流淌,静静地哺育着两岸儿女。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各处都在进行着城镇化变革,然而在水利交通被人们遗忘的现在,岳口镇估计很难再有好的发展机会了。然而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只要故乡还有亲人在,只要还能找到过去的自己,它就是我们的根。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岳口当年的繁华早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它是我故乡的事实绝不会改变。我想等我有了小孩以后,我一定还会带他回岳口镇,坐在汉江边上,吹着清凉的江风,吃着岳口的美食,讲述父辈们的故事。


          【编后记】: 作者系首次在《鸿渐风》发表作品。不同于其他少小离家,老大思乡忆旧,抒发乡梓情怀的文章,这是一个在天门籍父辈的异乡出生的新生代天门人回望父辈家园的体悟。他们生于异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硕读博,甚或留学海外。但是,仍对老屋牵肠挂肚,对故乡的风土人情,草木情怀,有种天然的传承心理。文章记述了岳口历史上的繁荣,父辈在岳口的生活状态,岳口的风土人情,美食佳肴,特色烹饪,省亲祭祖以及生态遭破坏,发展遇瓶颈等等,突出了文章所唏嘘的岳口由盛而衰这一主题,由此为故乡叹惋不已。文章在叙事中议论,在抒情中感慨,对老家的真挚热爱洋溢在字里行间。血浓于水,叶归于根。


公号往期文章链接:

兰若:回味年味

郭良原:我与亲爱的大地合二为一

【鸿渐文献】周长浩:河街郑家老屋追忆

小熬浆糊:天堂是座藏书楼

白守成:秋天,在你远行的日子里

陆羽金鱼:母亲的苦难人生(上)

曾腾芳:荻花纷扬忆远帆

高荣台村轶事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欢迎赐稿,本公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