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君子陶陶:怀念一对青花瓷缸

君子陶陶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鸿渐文献】


怀念一对青花瓷缸
君子陶陶
 
金秋回竟陵小住,整理荒凉小院,拨开齐身野草,见放置于墙边的棕色小缸已然破碎。这个棕色小缸是民国八年(1919)父親兄弟分家所得园林财产之一。如今在我手中损坏,还是有点心痛的。当时随便放置不太珍惜它,因为当时我家还有更好的青花瓷缸。
 
小缸的破碎,勾起我的怀念与追忆。那一对精美绝伦的青花瓷缸,应该年代久远了。父親生于1900年,19岁结婚后分家得到一对青花瓷缸,虽不清楚出自何朝何窑,至少逾百年光景,以瓷缸的品质,也是值得欣赏的古物。可惜早已不知它现栖何方,是弃置于某个旧舍角落布满嚣尘?还是被人收藏把玩整洁如旧?亦或是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土?我不得而知。
 
那是在一九六八年。全国停课, 我和邻居家的女儿一同去做小工(在建筑工地和泥灰,工钱是九角八分)回家。看见后屋摆着一对缸,像一对可爱的双胞胎露出稚嫩的笑脸,哇,好漂亮!我眼前一亮,当时就有一种想拥抱亲吻的冲动。以我的文化水平没有词藻来形容它的雍容华贵,这种感受记忆犹新。
 
青花瓷缸约80公分高,直径约60-70公分,胎瓷洁白,透着淡淡蔚蓝,在没有图案处可照见变形的物影,青龙爪踏彩云,直冲云宵,颇具气势磅礴之威。整个缸体大部分青花龙腾的上下分界,下有祥云朵朵相连,上有连环扣环环相叉。两只缸的画面大体看去一模一样(当时手绘肯定会有差异的)用手摸瓷面光滑如玉。缸体内壁净面纯白,内瓷面较外瓷微糙,壁厚肉实。除缸底有撂置窑烧痕迹外,整体胎面内外没一点瑕疵,好像缸底中间有点异色。这种品像的瓷器我只在湖北省博物馆见过。我把它命名为“青花龙腾缸”。


 这对青花龙腾缸为什么能在一九六六年间“破四旧”后幸存呢?这里有故事,是我母親在世时讲的。一九四九年后,家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父親与親戚在京山县永隆镇合伙办的厂子被没收,并处高额罚金。为了交罚金,房子租赁给别人,全家搬出去另租他房。家里所有值钱东西全部变卖。因是小股东可免受牢狱之灾,如果不交罚金也要抓去坐牢。父親舍不得卖掉这对青花龙腾缸,私自转移到了舅舅家里。我舅舅住孝子里,那时叫南坛队,专门种蔬菜的。因此青花龙腾缸再也没有养金鱼、种睡莲那样高大上的待遇。舅舅用缸种菜,什么黄豆芽、绿豆芽,凡在水中能生长的都种,种的芽菜卖一点,也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自家也享用。
 
父亲分家得到这对青花龙腾缸后,一直视它为家中宝贝。原来我们家前朝街心后向湖心,屋后有个小花园,种满奇花异草,这对青花龙腾缸摆在花园中央特别闪眼。父親从小就聪明,读完私塾后去当学徒,经常跟着东家到汉口学习物资采购(过去家有男孩子的如果不读书了,不管贫富都要送去做学徒),曾在民国县衙门任过书吏;还在别家商行当过管帐先生,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个人爱好也很多,特别擅长画画。我小时候见过父親的许多本写生,素描画册,其中有多副这两尊青花龙腾缸的画描:荷叶丛中的莲花亭亭玉立;或是歇在尖尖小荷、花蕊上的蜻蜓与蝴蝶,扇动着翅膀;或荷叶或残枝,似在微风中摇曳;有的是金鱼欢快地在有水草的缸中上下游窜,静中有动,栩栩如生;还有缸面青龙腾飞的拓片……因不懂得收藏珍惜,加之那几年经常搬家,父亲的画册没能保留下来,空余悔憾。  
 
全文复制我姐姐的一段回忆:
 
小妹,你又拿笔写文章了,写得很细腻,对传家宝有深厚的感情。关于这对青花瓷缸,我1954年離家到汉求学前,就知道有这一对缸,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缸中种过红牡丹!為了保持花辦不让过早凋謝,把花缸放在客厅左门阴凉处,香气逼人。青花瓷缸与牡丹相映,特显得富贵,感觉家中很闊气,很有人气!传家宝的丢失,太可惜了。
 
这对青花瓷缸虽避免了“破四旧”的厄运,但在舅舅送还我家时,却被人盯上,还是没能逃脱流离失所的命运。

记得就是在舅舅把青花瓷缸送还到我家后不久,一九六八年五月的一天,街道组长带来两个人,介绍说是天门工人疗养院的,要借我家的两个缸去种柏树,迎接什么大会的召开。我听说要搬走青花瓷缸,坚决不同意。才回到家的一对缸还没想出地方放置,脚跟还没站稳呢。组长与妈妈作动员工作说,这是政治任务,要积极支持,不做落后分子。许诺到期马上归还,还说会写下借条。这样妈妈答应了。那两个人写下借条,落款是“天门工人疗养院”有没有“工人”二字不记得了)。已有搬运工在外等待,迫不及待地把一对青花瓷缸拖走了。 一对青花瓷缸刚回归,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又在自己眼皮底下消失了。父親那时已中风,欲哭无泪,只有无尽地伤感。如今父母已作古,借条杳无,口说无凭,谁与作主?!
 
一九六九年我下乡黄谭,回家路过老疗养院(原古雁桥附近,现皮防所)想看看青花瓷缸是不是在疗养院。结果这对缸真在此地,我高兴极了。青花瓷缸内柏松挺拨,摆在疗养院的花园中别具一格。我擦净缸面泥土,撫摸着青龙,久久不愿离去。之后招工离开城关,渐淡了对青花瓷缸的思念。最近在公号上看到多篇关于文物的回忆文章,激活了我记忆,我也曾也试图寻觅。写下此文,以解心中的眷念。
       
我向天门博物馆的人员打听,听说博物馆有很多瓷器,新馆马上要开放。开馆那天会看见这对缸的倩影吗?能见到它们也算了我心愿,它们还安好!如果没有看到,也许是已流落民间,藏于某大庭小院之中,但愿它们安好!
青花瓷缸是先父心爱之物,我多么能将两个青花瓷缸找到,再次欣赏青花瓷缸的风韵,让先慈的遗物能世代传存。


附记原以为青花瓷缸就是水缸,姐姐告诉我才知道这种缸的底部有出气泄水洞,如果需要种水生植物,就用木塞子堵住洞口。近期我去天门博物馆打听是否馆藏有青花瓷缸,但没有我期待的结果。青花瓷缸的流失成为了我永远的心结。我只能用我遗憾的心祈祷它在世间的平安。倘若还在人间,希望拥有者好好珍爱,让这一瑰宝永远流传。

2017.11.11于竟陵
2019.8修订
 (责编:糊汤粉)

作者简介】君子陶陶,本名陶婵娟,1949出生于竟陵。曾作为老三屆下乡,后返城、进厂、退休,一生平淡。退休前在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现居武汉。


 (注:本文首刊于《澳洲雪梨子》微信公号)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君子陶陶:饥饿年代的“十一”宿命

剧变前的快乐母校:城关中学(1964-1967)


公众号近期文章链接:

江湖之远:抗日悍将王劲哉与沉湖猎人刘谊清

张老三:话痨乔乔
燕燕:谁许霜花向鬓旁
孤独客:离别在清晨
四巷子:月香(下)
四巷子:月香(上)
门外窥易:蕎売理性
小熬浆糊:青衫磊落歊尘里
因荷藕然:得过一天当且过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群管理员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