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碧峰:​铁板凳与火钵炉子

罗碧峰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铁板凳与火钵炉子

/罗碧峰

 

元旦。
阳光。
楼下嬉戏的孩童。
窗外欧式宫殿模样的幼儿园。
一切与我恍若隔世。
我记忆里的孩童时代不是这样。
那是一排低矮的瓦屋,一块谓之操场的空地,一根孤零零的旗杆。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小学的标准配置。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校名。
学校坐落在涂台村中央,南面有小路通三队、八队,北面有小路通六队、七队,有条拖拉机可以通行的“乡村大道”,东西贯通。因此孩子们可以从任何一个角落钻进学校,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落溜出校园。六队、七队的孩子们经常担心大雨淹没了过来上学的小桥,而我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因为我家后门直通操场的西南角,距离不到200米。


我的读书生涯就从这200米小路开始了。
没有书包,记忆中我上学的第一个道具是铁板凳。红幼班(小学前一年)是临时增设的,学生需自带板凳。我家最牢固也最多余的只有那个父亲从机械厂拆下来的铁轱辘,所以我的板凳在班上最抢眼,牢固且稳当,坐上面冰凉冰凉,足以抵抗夏末初秋的炎热。同学们都抢着跟我换着坐,因此我几乎坐遍了所有同学带来的坐具,小椅子、小板凳、木头桩、砖头凳、铁管凳……等等。
班上有个特别爱哭的女同学,记忆中每天都要哭得稀里哗啦的,一到放学时间就闹腾,扒在教室的窗户上使劲喊“哥哥姐姐,带我回去!”,她的哭声能惊动整个涂台村,我们都叫她“好哭佬”。
“好哭佬”是家里的老幺,上面有几个哥哥姐姐同时在小学读书,这是一种强大的保护势力,因此“好哭佬”在班上很霸道,想要谁的东西就直接抢,不给就拼命夺,再不行就使出杀手锏——哭,还摆不平,就叫保护势力来护场子。
就是这个爱哭的家伙,与我和我的铁板凳过了一次招。不记得是什么原因,她要和我互换板凳,我没有同意,因为她的板凳实在太脏了,而且坐上去咯吱咯吱响。“好哭佬”不高兴了,硬夺,推搡之间,被我推倒在地。这下,她瞬间像挤破了眼睛里的水泡,眼泪哗啦啦流下来,哭喊着叫来哥哥姐姐,找我兴师问罪。尽管我一直很低调,但我也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后援团绝对豪华级别。年长的大姐上前大吼一句,“谁敢欺负我弟弟?”。然后大家一字排开……
上课的铃声驱散了我们,群架没有打成。经过这次的风波,“好哭佬”再也没有碰我的铁板凳。


学期结束的时候,各自的板凳要自行带回,可怜六岁的我,搬着近十斤重的家伙,一步一挪地把它带回了家。
 
再说说我小学时代的另一个道具——火钵炉子。江汉平原的冬天,虽不至于天寒地冻,还是十分寒冷的,没有暖气和取暖设施,火钵炉子就成了我们惟一可以依赖的原始取暖工具。
火钵炉子基本都是用硬泥做胚后在窑厂烧制的,形状如同菜篮子,无盖,中空,简洁版的表面就是毛培,升级版有涂釉的,有彩绘的。胖墩家有个小巧到可以捧在手心,表面炫彩靓丽,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火钵炉子,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眼馋不已。使用时,往往在钵底放些锯末、棉籽壳之类的阴燃物,上面铺满碳火,靠阴燃物的慢慢燃烧,释放热量,供我们取暖。那时候乡下的孩子,穿的都是千层底的棉鞋,上课做作业时,鞋底正好可以踏在火钵炉子上暖暖脚。现在想来,即便原始,也是结合了实际,如果不穿棉质的鞋子,这火钵炉子还派不上用场。
火钵炉子最大的缺点,是燃烧不好的时候会产生烟。冬天里大家几乎人手一个,有时候把教室里熏得乌烟瘴气的。但即便如此,时间久了,大家对烟便产生了天然的免疫力,即便被熏得眼泪汪汪,也是钵不离手,总比在破门破窗的教室里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强。
火钵炉子还有另外一个功能,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乐趣。在那个年代,零食是没有的,嘴馋的孩子们就会开发资源。蚕豆、豌豆、花生、红薯这些农副产品,乡下不稀缺,火钵炉子作为一个便携式热源便成了我们制造零食的宝器。把蚕豆埋在钵内的火灰里,过几分钟就会“嘣”的一声炸开,用两根树棍夹出来,抹掉面上的灰,就是一粒可口的蚕豆。还可以加工豌豆、花生、红薯干。在课间休息时,大家就从兜里掏出这里从家里偷来的食材,开始加工,在哄抢中分享,在嬉闹中品尝。
火钵炉子也有出意外的时候,“好哭佬”就曾在上课烘脚时烧掉一双新做的棉鞋;罗勇兵曾将火钵炉子扔在雪堆里,让我们看到了钵体爆裂的奇观;胖墩把鞭炮放在二妞的火钵炉子里,把她吓得几乎魂飞魄散,二妞的妈找胖墩要精神损失费……


大约是在五六年级的时候,胶底棉鞋开始盛行,教室的破门破窗也修复了,书包越来越重,火钵炉子这才慢慢退出教室,彻底从校园消失了。
不过,冬日里,老人们还是习惯带个火钵炉子,三五成群聚在墙脚,聊聊家常,晒晒太阳,纳纳鞋底。这场景,直到几年前我回家仍可看到。也许是他们念旧,也许是他们觉得尽管物质丰富了,但这玩意还有价值,有价值就要利用,这是乡民们最简单的价值观。
如今,火钵炉子这玩意一般买不到了,连热水袋都难得看到,取而代之的是电热取暖器、空调。乡下的孩子们也不再穿千层底的棉鞋,乡下的零食也丰盛了,乡村的教室也堂皇起来。
而我,仍然怀念我的铁板凳和火钵炉子。
元旦。
阳光。
晒得我暖暖的。

(筹划联络:陆羽金鱼;责编:糊汤粉)


【作者简介】罗碧峰,笔名秋原。湖北天门人,现定居浙江嘉兴。工科毕业,爱好文学,文章散见于《嘉兴日报》、《曝书亭》等刊物,个人公众号《开花的苦楝树》。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文字温暖人生。系首次在《鸿渐风》发表作品。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飞鱼:打捞一罾零落的憎爱
小小:公交车的那些事儿
秋沁荷池:远去的童谣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下)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上
老牛:追念刘彦老师
详煦:“武疯子”为祸何时休
门外窥易:河街上的“ 呔子”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