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小:公交车的那些事儿

小小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公交车的那些事儿

文/小小

 

小时候,我常常梦想着有一天能坐上公交车。

然而,天门县城区是没有公交车的,因为县城太小,没有开通公交车的必要,也没有开通公交车的经济基础。天门通公交车,是建市之后的事情。

     而我实现坐公交车的梦想时,是离开“广阔天地”的那一年,我被招工来到武汉后,为了满足好奇心,特意去坐过几次公交车。不过,体会到的则是坐公交车的拥挤和嘈杂,人挤人,人贴人的艰辛、还有乏味与单调。儿时美好的梦想一下子就破碎了。

 
         一、那个年代的公交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武汉街上跑的最多的是开始叫的“公共汽车”,也就是后来的公交车。就是那种很老式的、有的还带拖箱的加长汽车。其次是解放牌货车。小轿车少得可怜,偶尔能看到吉普车,都是给有一定级别的官员配备的。那时,没有电子眼,交通管理没有现在规范与严格,也没有罚款之说。

       如果执勤的交通警察发现司机有违章情况,先示意司机靠边停车,交出驾驶证,开张临时行驶证明,再到所辖交警支队接受教育,有路子的找路子,两包烟就可以换回驾驶证了。

     没有路子的,老老实实地到交警支队去,按警察的安排到某路口当"协警"。直到再抓到违章司机的为止。警察随意为之,司机前仆后继,这样一来,"协警"岗位从来没有断档过。

    但对公交车司机违章,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有被处罚的。因为乘车难成了市民出行最头痛的事情,已经怨声载道了,如果再扣留公交车,那岂不是更惹众怒!而且公交公司有专门班子与交警部门对接、协调、公关,来处理这些交通问题。因此交通规则对公交司机的约束力不大。

     公交车车况一般都很差,加上马路又不平,行走起来"咣当、咣当"像婴儿用的摇窝。而且间隔时间长,车子容易抛锚。这样一来,上下班等车的人们,个个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睛一直盯着来车的方向,拥挤的人群为了及时看到车辆,一个比一个往前站,直到堵在马路中间。只要车一来,一个个蜂拥而上,除了比力气大,还要果断、蛮横,视周围的众生为草芥外,还须手脚并用,勇敢攀踏才行。满满的一车人,前胸贴后背,有时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1973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几个朋友约好到东湖去玩,说好上午九点在东湖大门口集合,为了按时到达,我七点钟就从青山船厂出发,步行了四十分钟到工人村,等了十分钟坐上23路车,八点到了红钢城。16路是青山区到武昌市区的唯一公交车,转乘到武昌中华路是九点五十分。去东湖只有14路车可达,差不多25分钟一趟,中华路是起点站,人特别多,黑压压一堆人,发了七趟车我们都没有挤上去。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车,到东湖公园已经快到下午一点了。哪里还有心思去玩咯!

 


在武汉,上车从来不守规矩,没有排队的习惯。

有的司机看戏不怕台高,不时来点恶作剧,故意把车停在离车站一百多米远的地方,或者故意把开到车站前面去,一大群人跟着车子来回跑,跑的快的可以先上车,上去就抢座位。可怜了那些天天都要抱小孩子上班的年轻妈妈们。

 

            二、跟车的售票员

 

      那时候都是人工售票,公交车都配有售票员,车门旁设有售票员专座(台),由于车上人太多,乘客还没有养成主动买票的习惯,售票员只好在拥挤的车厢里流动售票。

     武汉当时的公交车票有不同的面值,分别是:5分、8分、1角2分,与1角6分、2角4分这几个档次。特别长的线路5分钱递增,最高是3角。每张票上印有12345…20数字,这些数字是售票员的记录仪,作用很大。

   16路车,从红钢城到武昌中华路码头,全程票价是2角4分。记得有一次我在红钢城站上车后,看到前面有个人买了一张5分钱的车票,应该在任家路站下车,结果他到了三层楼站。按票面价格超过了六站,下车时被售票员拦下了,说他坐过站了,要他补全程车票。他狡辩说是余家头站上的车,只坐了三站(三站以内是5分钱)。售票员要他出示车票,看了一下说:"你明明是在起点站上的!"。在事实面前,只好老老实实地补足车票。

    原来车票上的数字是给售票员用来记录上车时的地点(站名)的,难怪每次看到售票员撕票时,都用手上红蓝铅笔在车票上划一下,看似翻车票,其实是在不经意中已经在对应上车人的地点做上了记号。


图:公交车票

 这种少买票多坐站或者乘车不买车票的情况经常发生,也很普遍,只是售票员没有认真检查而已,加上车上人太多,售票员也顾及不来,也只能装着没看见。千万别以为售票员都是吃干饭的,如何准确识别逃票人员,是售票员业务训练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平时与同事之间交流的主要内容。


        尽管车上人多的无法立足,售票员还得挤来挤去。冬天衣服穿的多,好挤一点。特别是夏天,车上又没有空调,一个个乘客热的汗流夹背,售票员还得照样贴着乘客的身体,一个一个地挪动,大家都很尴尬。除此之外,售票员还要报站名,提醒乘客到站下车,也要随时关注车内安全。每天下班后核对票款,一个台班下来,只能有几分钱的误差。看来当个好售票员还真不容易,而且都是女同志。

 

 

      三、拿公交车月票的人

 

    因工作需要经常坐车的人,使用月票比较方便,也划算得多。有的是单位集体购买,有的是自费购买。

但都需要有单位证明才能买到月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月票卡面值是固定的,有2元的学生卡,4元的职工通用卡。通用卡可以坐“两江”客运轮渡。

    月票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由一张硬纸板、一张登记照片,和一张比邮票大一点的票签组成,分单月和双月,方便月底时交替使用。月票相当于现在的乘车卡,上车时向售票员出示一下就行了,很方便。但是,给那些爱占小便宜人,提供了"免费"乘车的机会。

  大体上有这么几种:

1、画月票:每月的票签画面都不一样,但图案很简单,稍微有点画画功底的人,画张月票签很容易,只要突出当月的月份号,帖上照片,基本上难得识别出来,

     2、借月票:  同学、同事,朋友之间,谁有月票,只要自己不用,都可能有人借用,虽然上面有照片,是用浆糊粘上去的,换上自己的照片很容易。胆子大的,老道一点的,不换也行,没有哪个售票员来认真查验,往往用月票的人,大都是住在本地附近的,山不转路转,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3、忘记带:有的人成了逃票的老油条,本来自己没有月票,也不想掏钱,干脆上车时主动向售票员说:"月票忘带了。”。那口气比真有月票的人还理直气壮,这扯谎的功夫也太高超了。

 由于月票大都是放在上衣口袋里,售票员查验时,乘客一般都是当面捜出来亮一下,再放进口袋,动作都很随意。有的连随手搜一下的事都懒得做,干脆假装用表情示意一下,说一声:“月票!”。售票员也厉害,碰到外地口音的、穿着不像武汉市人的,就一定会要求他从上衣口袋里搜出来。

有经验的售票员一般看得很准,补票了事。久而久之,武汉的售票员要乘客买车票都说:"搜一哈"。

    "搜一哈!搜一哈!"所替代的卖票声,成为了当时武汉公交车上独特的风景。

 


    由于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有月票的人自我感觉高人一等,总是另眼看待乡下人。

我们有个同事是跑月票的,住在关山,每次回家要倒三次车。一次在大东门转车,当时高峰时段刚过,有个在他前面上车的人还占了座位。我这位同事上了一天的班,觉得很累,很想有个位置坐一下。低头一看,判定刚坐上位置的那个人是个乡下人,于是他掏出月票向座位上的人出示,说:"起来,你是站票,我的是座位票!”老实的乡下人哪里知道这是忽悠,只好乖乖地把位置让给了他。

 

    四、车票引出众生相

 

小小的一张公交车票,演绎着人间百态。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收入很低,来源有限,哪怕几分钱,能节省的尽量节省,见机揩油的也不在少数,反正是公家的。

那时候出差,坐车坐船都是分等级的,还有住旅店的标准、出差补助以及报销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超过规定的开支部分都要自己贴上。所以很多出差的人,都喜欢捡车票,那上面没有日期,也没有具体地点,报销时不会受影响,捡几张车票报销,一天的伙食费也差不多够了。

车票也可以用来补充加班费。我们厂经常要靠加班才能完成生产任务,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二毛钱的夜餐补助,不够加班时打平伙,找车间主任要也没有,只好以报交通费的名义,收集车票报销,补足宵夜费用不足的缺口,车间领导心知肚明,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要能把任务完成。

     回笼票。也有极少数售票员在卖车票的过程中,遇到不要车票的人,本来应该撕下来的车票,故意不撕,如果一天能有几张不撕的车票,日积月累,对于当时低工资来说,也等于增加了不少收入。要知道,那时候辛辛苦苦,起早摸黑上一天班,也就一元多的工资。当然,这只是少数人所为,那就完全靠售票员的自觉性了。



      改革开放后,武汉开通了5字头的专线车,改变了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武汉市的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人等车,后来的车等人,到现在的随到随走。加之线路不断完善;车辆更新换代;道路宽敞平坦;以及年年增开的地铁线路,武汉的交通现在是四通八达,安全方便。"搜一哈"的吆喝声已经成为绝唱;月票,已经绝迹,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到它的身影。售票员岗位已被自动投币机所代替,特别考验人的那张小小车票,挂在那儿由乘客各取所需,却鲜有人问津。

        武汉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放眼未来,武汉的明天会更美好。


 
                   2019 10 30 于上海

(责编:春秋阁)

作者前期文章链接:
小小:故乡四题
小小:柴米油盐说童年
小小:岁月悠悠学徒情(外一篇)
鸿渐文献:熙熙鸿渐关,静静女人摊
小 小:分口粮
小小:我亲历的第一次春运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秋沁荷池:远去的童谣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下)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上
老牛:追念刘彦老师
详煦:“武疯子”为祸何时休
门外窥易:河街上的“ 呔子”
曾令槄:国宝先生二三事
棉花格格:棉花上的梦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