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侯红志:武汉红旗大楼的前世今生

鸿渐风 2023-04-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文武汉 Author 侯红志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武汉红旗大楼的前世今生

 文/候红志


2020年国庆节前,武汉市对江汉路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江汉路8号,现名为中国民生银行大楼,作为重点修复工程之一进行了大整改,拆除了玻璃幕墙,改变了建筑外立面,恢复了武汉人熟悉的“红旗大楼”原貌。

红旗大楼曾有过多种名称——永利银行、兴华大厦。在他历久弥新的躯体上,镌刻了建国后武汉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诸般烙印,弥足珍贵。此次,在这栋大楼“修旧如旧”后,门柱上镶嵌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上刻上了“永利银行”,人们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可感知它的历史尘埃。

 
2020年9月经“修旧如旧”后露出真容的红旗大楼

永利银行的历史沿革


永利银行前身是重庆永利钱庄,该行由裕大华纺织公司董事长苏汰余与渝、汉商界人士贺衡夫、黄师让、张松樵、石风翔等人组建。确定资本为1000万元,由裕大华公司和各企业投资,成为裕大华公司系统的组成部分。1943年1月22日正式开始营业。总管理处设于重庆,分行设于成都、西安、兰州,在合川、广元、达县、南充、平凉、宝鸡等地设办事处。次年另拨资本50万元,成立信托部,办理信托业务。

抗战胜利后,永利银行总管处随裕大华公司迁回汉口,1946年在汉口江汉路兴建兴华大厦办公楼,1948年落成,作为永利银行总行、汉口分行及“裕大华”办公处所。兴华大厦立面简洁,强调中心对称布置,入口处立面凸出,外形上的最大特点:竖直线条通顶,外观简洁明快,无论横竖,无论门窗,基本是由方形直线组成。他一反20世纪30至40年代汉口高楼建筑的惯常风格,属汉口早期欧洲现代派建筑风格。

永利银行在汉口经营一切商业银行业务及信托业务,因是裕大华公司投资,基础比较稳固,存款逐渐增多。1947年2月,该行资本增至1亿元,增设汉口、上海、天津分行,后改称永利商业银行,裕大华公司各厂的资金需要,多由该行调剂融通。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金圆券出笼,物价一日数涨,该行以存款囤积货物,另设暗账。暗账由总管理处的稽核处负责核算保管。后来,该行职员向国民政府财政部告密,经财政部派人来汉会同汉口金融管理局调查证实,饬令该行汉口分行于1948年12月22日停业。1949年5月永利银行总管理处迁往重庆。

 

 “永利”的重要基石——武昌裕华纱厂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裕大华企业集团被誉为旧中国民族纺织企业的“航母”。武昌裕华纱厂是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裕华纱厂由张松樵发起创办,成立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3月建成投产,徐荣廷任董事长,张松樵任经理。1927年冬,徐荣廷退休后,苏汰余接任总经理。

1936年在武汉申新、裕华、一纱、民生等四大纱厂比较中,裕华纱厂总销量为28621件,占52.45%。


原裕华纱厂办公楼

抗战爆发后,武汉会战时期,裕华纱厂为确保军布供应前方,与比利时义品银行签订以工厂作抵押借款假合同,工厂上方可挂比利时国旗,免遭日机轰炸。1937年9月至1938年8月,共生产布匹263540匹,95.18%供应军用。裕华纱厂迁至重庆后,继续生产军布供应前方抗战所需。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昌裕华纱厂挪作军用,仓库、工人住房为其兵营。抗战胜利后,清查损失,原有的工房拆毁已逾百间,其余的破旧不堪。老华康里、新华康里、裕华南里、裕华北里及华安里等百余栋房屋仅遗断垣废墟。1948年底,裕华纱厂陆续投产,但至解放前夕,只开动纱机12600锭。


拆毁前的武汉裕大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大门

裕大华公司前身是创建于1919年的裕大华股份有限公司武昌裕华纱厂,后组建为全民所有制的武汉第四棉纺织厂,1994年,经武汉市体改委批准,武汉第四棉纺织厂正式改组为武汉裕大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国后1951年11月,武昌裕华纱厂主动申请公私合营。在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裕华纱厂成为武汉市乃至全国轻工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56、195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单位。1956年12月,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一同到裕华纱厂视察;1957年9月6日下午2时40分,毛泽东主席亲临裕华纱厂看望全体干部职工。从1949年至2008年停产改制,裕华纱厂产生了全国、省、市级劳动模范52名。

2008年,武汉市因地铁施工,征用了武昌裕华纱厂生产厂区,企业按照市政府“边改制、边搬迁、边寻找战略投资者”的要求进行拆迁,1922年建设的厂房、办公楼、仓库等厂房设施等全部拆除,现在,武昌裕华纱厂旧址地域已成为武汉地铁2号线积玉桥站点。

 

“裕大华”二门上的老警钟
 
“裕大华”的重量级人物苏汰馀

苏汰馀(1886~1948年),四川省巴县人,爱国民族实业家,“裕大华”传奇的奠基人,是与卢作孚、胡子昂、潘昌猷、古耕虞等人齐名的爱国工商业巨子。早年入东川书院学习,1922年,与徐荣廷投资白银210万两创建大兴公司,次年又投资组建裕华公司,在武昌创立“裕大华”纺织系统。1927年大兴、裕华两公司改为董事长负责制,苏出任董事长。1936年,大华公司成立,任董事长,建成西安大华纱厂。抗战爆发后,将武昌裕华纱厂迁重庆。1939年,建成重庆裕华纱厂(简称裕华渝厂)。同年,建成广元大华纱厂,次年在重庆开设永利银行,1941年在成都建立裕华纱厂,1946年,开设华年兴业公司,简称裕华公司,在全国纺织业占有重要地位。

他还投资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四川五通桥川康毛纺织厂、重庆庆华染料厂、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及西安大秦毛纺织厂等。苏曾任湖北省商会会长、华商纱厂联合会湖北分会主席、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中国全国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国货厂商联合会监事等职。抗日战争期间,苏组织生产大批军布供应前方,还组织募捐,为接济难民,筹措大量资金、 寒衣和药品。他还兼任汉口孤儿院副院长。苏主持工厂工作期间,选派人员去日本学习、培训。在推广技术、改良棉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推广营销方面均有建树。

 

苏汰馀像


从永利银行到红旗大楼
 

武汉解放后,永利银行的兴华大厦曾由武汉市纺织工业局和《长江日报》共同使用。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5月23日,《长江日报》即在武汉创刊,毛泽东题写了报头。这时的《长江日报》由武汉市军管会主办,是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机关报。

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以后,辖二市五省(区),即武汉市、广州市、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含海南)和广西,决定《长江日报》为华中局机关报兼武汉市委和湖北省委机关报。华中局改为中南局后,武汉市委与湖北省委分别出版自己的机关报,《长江日报》遂成为单一的中南局机关报。


设于红旗大楼的原《长江日报》社(使用侧门进出)


1952年,中共中央考虑到各省市报纸均已先后出刊,为加强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主导作用,决定撤销全国的东北、华北、中南、西南、西北六个行政大区的一级党委机关报,中南局《长江日报》于1952年12月31日终刊。

根据中南局意见,中共武汉市委创办一年的机关报《新武汉报》接用《长江日报》出版发行,在中南局和中南行政委员会工作结束之前,《长江日报》仍担负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的部分宣传任务。


武汉市纺织工业局使用大楼的正门

永利银行于1949年5月搬出兴华大厦后,该大厦成为解放后成立的武汉市纺织工业局办公楼,是时,创办不久的《长江日报》社亦迁入大楼内办公。纺织局使用1、2、3层,4、5、6层为《长江日报》社办公区域。

据老人们回忆,兴华大厦是在1966年“文革”开始后改名为“红旗大楼”的,并在大门门楣上缀上了这四个大字。1993年,在武汉市江汉区长江日报路新建报社大楼后,《长江日报》社从红旗大楼迁出。1997年,红旗大楼被中国民生银行汉口分行租用,租用方对大楼立面进行大面积改造,使用大理石、斩假石的饰面和玻璃幕墙改变了建筑外立面,使它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1997年民生银行汉口分行租用时期的红旗大楼,其玻璃幕墙外貌并不为众多武汉人认可


红旗大楼的“文革”风雨

 

“文革”时期1966年11月,红旗大楼叱咤风云成为武汉三镇关注的焦点。

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纸张供应紧缺等其它客观原因,湖北省委通知《长江日报》停刊,与《湖北日报》合并,取消《长江日报》报头,以《湖北日报》面世。1961年5月1日,《武汉晚报》创刊,报头为董必武题写,四开四版,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

1966年“文革”开始后,从该年11月3日开始,武汉地区的“造反派”认为《湖北日报》发表错误文章,陆续到红旗大楼“造反”,继而占领了大楼。当时,反对占领报社的群众组织与造反派展开了激烈辩论与争斗。1966年11月22日、24日、25日,造反派三次在大楼前召开万人辨论大会,红旗大楼成了武汉三镇关注的焦点,支持的、反对的,汇成了人海,把大楼围了个水泄不通,自发的辩论夜以继日。1967年2月,“二.八声明”辩论,更是推向了高潮,“香花”还是“毒草”?老武汉人记忆犹新。


文革中的红旗大楼


红旗大楼内的《湖北日报》社被造反派封闭了一个多月后,武汉造反派组织于1967年1月21日将《武汉晚报》停刊,改名《长江日报》,出版了长江日报“新生号”。大批新闻工作者遭受迫害,有的被迫离开了岗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外,“文革”中被迫停刊的《武汉晚报》于1984年9月1日正式复刊。1984年,《长江日报》提出“立足武汉,服务全省,贯通长江,辐射华中,面向全国,对外开放”的办报方针,把办开发型报刊作为奋斗新目标。


1950年,《长江日报》部分编委在编辑部所在地兴华大楼六楼合影,从左至右:编委吉伟青、王栋,副总编辑白汝瑗,社长兼总编辑陈楚,编委黎辛,副总编辑张铁夫、顾文华。背景为江汉关 

(责编:糊汤粉)

【作者简介】

侯红志 男  曾任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记者、电视评论员,现任中国文保基金会社会专家组专家,湖北省民政厅《国家标准地名志》编辑组成员。发表电视新闻、专题、文字及美术作品1000余篇,多次获得各类奖项,作品《中山舰还将沉寂到何时》(电视新闻专题)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系首次在《鸿渐风》发表作品。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月如钩:耄耋老友

小熬浆糊:万千悲欣付沧浪

喻训天:我的数学老师毛汉生

因荷藕然:囧境(下)

因荷藕然:囧境(上)

陈玉祥:岳镇寻梦三章

四巷子:和平(中篇小说连载之四结局篇)

尔也:天门才俊:《大汉报》主笔胡石庵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