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欣然:肉身是什么?

欣然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肉身是什么?

——读蒋勋的《此生》有感

文 / 欣然


前几天女儿在微信里问我“肉身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大又很模糊,不知她何出此问。我随口回答“肉身是灵魂的载体”,有调侃和敷衍之嫌。

过后,我又沉思:行在地上、飞在空中、游在水里的肉身都具象为一个个生命体,人和动物都有情感,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听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不知是否有科学依据。如果是经过科学实验证实的结论,那么鱼的情感也应该是随波逐流的一浪接一浪。凡是有情感的生命都应该有灵魂的依附来指导肉身的行为举止。

我问女儿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她说刚刚读完台湾作家蒋勋的一本书,书名叫《此生》,书的副标题为“与自身最美的相遇”。

蒋勋是台湾著名的画家、诗人与作家,早年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艺术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他的《此生》想必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人生感悟价值。

女儿读到一些好书常常与我分享交流,我也很乐意。作为名牌大学的文学硕士,在专业领域的她,见解要比我这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深刻的多。问这样的问题也许是想引起我对人生做一些深度思考,我说我没有读过此书,没有发言权,有些东西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想人都有此生,每个人的此生都不一样。人生苦短,有人活得佛系,有人活得魔性;有人活得精明,有人活得憨厚;有人活得光鲜,有人活得邋遢;有人活得神话、有人活得平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生》是否对人生有所启发、有所开示、有所教益呢?心中存疑。

我要女儿将这本书寄回来让我读读,很期待。两天后,收到书。我读得很虔诚也很仔细。通读全书后,我在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了一种共情共鸣的情愫。


作者在60多岁住在医院加护病房时,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了诸多肉身的死亡消失,从而引发对肉身觉醒、肉身功课、肉身缺失、肉身缘分的思考与比较。通过对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人体美学人体艺术设计的追溯;通过对人体美学、人体艺术、死亡美学、基督教的肉身救赎、佛教的肉身修行等方面深入剖析,从哲理的高度阐述了四大文明古国美术作品对待身体的不同态度。

同时也提出了肉身觉醒对人体艺术和人体美学的渗透意义;“身坏命终”后“又复受身”与“不复受身”的思辨;以及中国上古美术史“人的缺失”由来。

作者在自己与朋友的丝路之旅中,通过对洞窟艺术文化的欣赏与解读感受到心灵的极大震撼,深深感觉自己的肉身在世间的缘分未尽,需要还报。

此书是作者自己对身体的剖白,年老体弱时要开始准备最终与自己告别的功课。也很好的论证了真实的肉身存在爱与痛,存在忧愁、喜悦、欲望……,心中的喜怒哀乐都需要肉身去承受和表达。

此生即便有很多遗憾和不堪,最后能与己身最美相遇才不枉活一生,才可含笑而去。

积极的生,丰富生命的意义。乐观的死,客观面对死亡并有所准备。让生死的意义和价值放大成一种艺术与美学范畴的追求。”这是我对《此生》的一点肤浅认知。虽然普通人很难达到这种人生境界,但读《此生》对读者的自我认知也是一种点化和参照,从而起到心灵的净化的作用。


作者的自序中,对几大文明古国的人体美学与人体艺术从肉身觉醒与肉身功课方面,做了提纲挈领的概要叙述,为阅读全书做了很好的铺垫。

古埃及人非常固执地坚持要保存“肉身”。他们用各种严密的方法把肉身制作成木乃伊,存放在牢固的巨石棺椁中,封存在巨大的金字塔里,等待灵魂的归来(但木乃伊最后等来的却是盗墓贼和考古学家)。木乃伊如果制作失败,肉身还是会腐朽,埃及人就雕刻了巨大坚硬的雕像,勉强代替肉身,肉身直直地凝视着死亡。中轴、对称、平衡、端庄是古埃及人体美学所追求的艺术特征。

古印度处理肉身的方式与古埃及完全不同。古印度的肉身充满动态,打破中轴线的规则,肉身丰腴饱涨着性的原始欲望。恒河岸边沿河都是火葬场,同一条河流的水,安息肉身的结束,也淋洒在婴儿头上,迎接肉身的开始。

在印度河流域开挖的一些文化遗址中有不少与美索不达米亚文物相近似的美术形态。可以证实在印度本土风格尚未成型之前,只是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界于地中海和波斯湾之间,诞生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古希腊人称这一流域的土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一个旁支而已。

从印度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石雕看,印度使肉身回复到感官底层的原始状态,不像埃及赋予肉身绝对理性的端庄。女性肉身雕塑对乳房丰硕的夸张,对臀部厚实的夸张,以及站立姿态的曼妙妩媚几乎延续着原始地母生殖崇拜的原型。印度人体往往刻意打破埃及人的那种平衡和希腊人的运动牵制平衡,使身体处于律动、旋转、扭曲的变化中。

谈到印度,总是离不开佛教的肉身修行这一话题。肉身是苦役的!只要有肉身存在,就无法解脱生老病死。“无明断,爱缘尽,身坏命终,更不复受。”

在无忧林中,因腹痛生产的摩耶夫人,一手攀着树枝,枝叶繁茂扶疏,果实累累,摩耶夫人腋下产一子,就是悉达多。佛教经典应是悉达多太子成道后说法的总集。出生宫廷的他将一生的荣华富贵作为思考无常幻灭的基础。他就是佛教信众中无比圣神的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开山鼻祖。想起他,人们就要在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

从悉达多个人的修行来看,保留了印度传统如耆那教的苦行经验。心灵的痛,需要以肉身的痛来印证,“以无数苦,苦役此生”;“一切难舍,不过己身”;“是身不坚,可恶如贼”。信众所熟悉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是一种修行教化。后来常常被参杂进中土“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儒学观念,有违佛典的愿义。印度佛教对“肉身”无常与厌弃是一种参悟的境界。


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有许多墓碑。雅典人坚持在墓碑上镌刻自己在青春完美时刻的肉身,肉身在青春数年间达到极限完美就是不朽的。年轻、健康、完美,希腊的理想人体使肉身有了精神性的崇高地位,“肉身”不担负死亡的沉重,有了自己的喜悦。希腊人体艺术的成就今天已成为全世界的遗产。

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传统,从公元前776年开始,每两年或四年举办一次,一直持续到公园393年。长达1168年的历史,也是希腊人体美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黄金时代。公园393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奥多西欧一世废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传统,废除了希腊诸神,诸神被贬为“异端”,希腊肉身之美自此沦落。现代奥运会1896也始于雅典,目前正在日本东京举办第32届。

在希伯来基督教的传统中肉身为“救赎”而存在是不同于希腊传统的另一种认证。在《新约圣经》的描述中,耶稣是上帝之子,却从一名处女的肉身取得了血肉之躯,成为“人之子”,也以“肉身”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无性受孕产下耶稣,耶稣的肉身承载上帝的旨意,这个故事使“”与“”的位置有了新的转换空间,长期成为西方艺术的主题。

古代中国的美术史存在“人的缺失”问题。“”也不是为了艺术的目的而做,都是活人陪葬的肉身替代品,缺少灵性!在几个古老的文明中,中国对肉身的表现一直比较忽略。上古时期,始终没有出现尺寸巨大的人像艺术。在众多的出土遗址中,少数人像,有时只是器物的一部分。将上古时期中国的人像置放在同一时间埃及或两河流域巨大的人像旁边,也许会感到自卑吧!更不谈人体美学中的权威、尊严、华贵、不朽、雄伟了。

从人像美学来看,中国似乎无法使“个人”独立自主地成为审美对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密结构,使“个人”必须嵌入伦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之中,“个人”的存在只有在巨大的家庭、族群、国家的牢固关系中才有意义。生死在中国百姓之中,更像是一种自然,更像植物的枯荣,在春天发芽,在秋冬凋零,仿佛最屈辱、最卑微、最没有意义的“活着”,就是“”的最本质意义了。中国古代传承下来对生与死的态度总的来说是比较一致的,只是空间起变化,文化有差异,各民族的习俗也有较大差异,只能求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深情只是如此,不会发展成特洛伊式血洗的木马屠城,不会有令人惊艳的海伦,也不会有一生怀着剧痛的亚格曼依。“”自足圆满、喜悦和哀伤都不极端,阿Q精神很多。庄子的《混沌》很好,死亡没有那么悲壮,生活也没有那么热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好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传统观念在中西融合的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被革故鼎新,有了“虽然”“但是”之说。问“肉身”是什么?在中国是一个既沉重又轻松的话题,沉重于古代文明的缺憾,轻松于现代社会的开放。


本书第二辑通过与身患绝症饱受肉身痛苦仍然开心乐观的朋友楚戈的丝路之旅,他们一路东行,从塔里木河到西安,在克孜尔、敦煌、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文化艺术的强烈感召下,对肉身的修行、觉醒与感悟深刻至极。

不论肉身觉醒与修行如何,肉身与精气神密不可分,关于灵魂的表现最是动人心魄!

那么灵魂又是一种什么形象或形态呢?晚上熟睡或做梦时、身染重疾病入膏肓时灵魂会出窍吗?灵魂会不死永存吗?我又陷入了一种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哲学陷阱里,颤颤巍巍、提心吊胆,被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折腾得诚惶诚恐晕头转向。如果说意识也是一种物质的话,那么人死就如灯灭了,灵魂作为肉身的附属物或共体也随之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也就会沦为一种掩耳盗铃的伪命题,又何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呢!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经典四问,也是灵魂的拷问。

人生就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孔子的一位学生问他:死亡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不知生,焉知死。”死,是生的一体两面,孔子也许是对的,不充分了解“”,无从彻底了解“”。反之,如果认真深刻的凝视死亡,会真正懂得生命存活的意义吗?

有人说生命没有什么意义才是生命的意义,未免生而无趣、死而无惧,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是与自己过意不去。芸芸众生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众说纷纭甚至大相径庭,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体会,但终究是抵不过灵与肉的纠缠以及血和泪的控诉。

肉身,即便顿悟、得道、正觉之后的肉身也终究会化为尘土。灵魂将依归何处呢?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是漂浮不定还是转世投胎呢?

肉身又是什么?肉身不只是一个躯体那么简单,完美的肉身有很丰富的精神内核,不以文字的记载和流传为依归。在文字产生之前之后都有物化的思想留存,如石头雕刻、洞窟壁画、金属面具、古典音乐、人体艺术、木乃伊、兵马俑、等等。所谓的行尸走肉、猪狗不如只是骂人的粗话,是一种情感的发泄。精神病患者也有思想,只是一种紊乱的意识不被世俗待见。

精神内核、思想意识、情感表达与肉体完美融合才可以喜怒哀乐,灵与肉不可以分割。说肉身是灵魂的载体也并不牵强附会。肉身要尽自己该尽的缘分才可以乐观豁达死而无憾。生命不论长短,此生缘尽时,愿灵魂安好!

阿门也好,阿弥陀佛也好,身坏命终是否受身,如何受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在蒋勋等文化学者的眼中,每一具肉身都是生存于天地间的艺术品,追求一种艺术美是肉身的使命也是灵魂的使命。


2021年7月30日




(责编:鱼七秒)



【作者简介】欣然,本名谢世雄,天门市多祥人。1986年毕业于天门市岳口高级中学 。现居武汉光谷,曾在荆州、深圳工作生活多年。爱好阅读、写作、交友、旅游。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谢世雄:一瓶好酒的故事
谢世雄:长城之谜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陈寅恪为什么要为一个妓女立传?
曾庆伟:炉灶古今谈
陈群林:细拣往事忆先知因荷藕然:牛哥(下)使用人脸识别的法律隐忧因荷藕然:牛哥(上)闻道居士:天涯故客动秋心潘虹:无法哭泣忘忧草:我那野蛮生长的童年(三章)共存:老祖宗病毒与小孩子人类不是那个年代的,你真看不懂王文娟:凤凰不变音,君子不变心

敬请赐稿,欢迎留言。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

鸿渐风·公众号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