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齐康:“凝固的艺术”铸就丰碑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江苏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辈出,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在苏工作的院士群星闪耀、灿若星河,他们是江苏的骄傲与荣耀,他们的精神已成为引领江苏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少年社特别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栏,展示在苏工作院士的光辉事迹,展现他们艰苦探索、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爱党、爱国、爱真理的理念情怀,以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成长,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齐康

“凝固的艺术”铸就丰碑


 齐康,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31年10月生,浙江天台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东南大学副院长、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200余件。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首届建筑教育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国家勘探设计大师、建设部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0余次。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城市建筑》等专著近20本。



 有这样一位建筑学家,他的名字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有些陌生,但他设计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公园中轴线等建筑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把一生的心血倾注在建筑学上,用一件件精品力作为城市铸就地标,让“凝固的艺术”绽放光彩。他,就是我国建筑界的泰斗——齐康院士。



人生和根都在南京城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座纪念馆都是南京著名的地标建筑。它们的设计,都出自建筑学家齐康之手。



 齐康擅长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风景设计,在建筑学界深耕60多年,主持和参与设计的作品遍布各地: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碑,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河南省博物馆,福建省历史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扩建工程等等。


 这些建筑中,最令齐康动情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84年,齐康收到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委托。当他站在江东门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旁,面对那一根根无名白骨时,内心被巨大的悲怆感和使命感占据。


 他想起了父亲齐兆昌。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父亲担任国际安全区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所长,为了寻找难民,他曾经被日本兵的刺刀顶在胸前,多亏外籍同事呼救才幸免于难;父亲曾应邀到老家天台演讲汇报南京大屠杀情况,演讲中,因情绪激动昏倒在讲台上。他还想起,哥哥的老师在日机的轰炸中失去性命;1942年,他跟家人从浙江返回宁波,在上海码头时,日本人用皮鞭抽打着旅客,催促他们下船……


 祭奠和重生,齐康把这样的理念融进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建成后的纪念馆,黑灰为主色调,间以黄色。齐康的恩师杨廷宝先生主张,一座好的建筑,不应该超过三种颜色。齐康赞同并践行恩师的主张,但他绝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而是不断进行创新。


 纪念馆的纪念墙后面,是一片由粗糙鹅卵石和黄沙构成的广场,广场周遭是茂盛的青草。“沙土和草,是生与死。”强烈的齐康式美学风格扑面而来,人们走到这里,无须开口,在内心就开始了与历史和时空的对话。



 在科学、艺术与历史中寻找共鸣,因地制宜设计最理想的作品,“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是齐康一生的追求。



与中国“建筑四杰”的渊源


 每周至少三天时间,齐康都会“坐镇”东南大学逸夫建筑馆。除了处理日常公事,他还会做一些“私事”。


 比如,读一读文学和历史。在齐康的人文书单上,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司汤达、雨果的文学作品,也有中国历史和俄罗斯历史。


齐康在东南大学办公室

 “人文科学给人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悲伤、一种苦难,这些在小说里都有的。我最喜欢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他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都认真读过。”


 在齐康看来,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也不仅仅是故事所附着的一段历史,好的文学作品,就好比人世间的大百科全书。在《巴黎圣母院》里,描写巴黎古典建筑的那些篇章令他印象深刻。他的办公室就有这本书,他能随时找到它,准确地翻到那些描写。


 “你看,雨果写到巴黎的城市样貌,写到巴黎圣母院:它已不是罗马式教堂,可还不是哥特式教堂,这座建筑不属于任何类型。巴黎圣母院不同于图努斯修道院,没有以半圆拱为准则的建筑物共有的那种见方见棱的稳重厚实感,宽大的圆顶,冰凉的裸露的质感以及雄浑的气势。”


 长于绘画的齐康,曾“按书索骥”,一一去寻找那些建筑,并用笔将它们定格,如今,这些画作已经结集出版。城堡建筑、旅馆、卢浮宫、圣·丹尼教堂,小说里有或没有的建筑,宁静地居于纸上。有的画作,齐康会署上自己标志性的落款,是一个“康”字,又似一叶漂浮的小舟。


 齐康说:“建筑是有情感的建筑,建筑是可以说话的建筑,建筑在暗示着什么。比如,对于一个南大的学子来说,北大楼象征着母校。对我来说,南大的西南大楼、东大楼,还有南京的圣保罗教堂,有我父亲的身影在上面。”


东南大学大礼堂,齐康钢笔速写


 齐康的父亲齐兆昌,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圣保罗教堂、南京大学西南大楼、东大楼、小礼堂,都是他的作品。小时候的齐康钟爱绘画,土木工程专业出身、改行从事建筑的父亲,发现了他的这个天分,就教他用比例尺绘画。齐康的第一堂建筑课,就从测量自家的房间开始。18岁考大学,他按照父亲的希冀,也如自己的愿,考进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自此再也没有离开。


 齐康曾师从中国“建筑四杰”中除梁思成外的杨廷宝、刘敦桢、童寯。三位先生给了他很深的影响。而没有成为梁思成学生的齐康,却在2000年荣获了首届中国建筑界的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对齐康来说,这也是一个弥补。



建筑师要有点“个性”


 齐康对江南水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小学生活,在老家浙江天台度过。那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城:手持铜戒尺的先生会打人,做不出作业要在嘴巴上画红圈子;一个人孤单单在街上走,看得见山泉从青石板缝里流过去;走过古庙,心里会害怕,因为里面有四大金刚……


 那些看似孤单的记忆,温暖了他的一生。成为一个建筑学家以后,他把童年的爱,转化成了对江南水乡市镇城市化进程尴尬处境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相关单位召开一个关于小城镇研究的学术会议。会议聚集了来自社会学领域和规划建筑等领域的专家,个人发言环节开始,社会学的一位专家谈了两个小时,到了建筑专业,发言时间只有15分钟。齐康有点情绪,他上去就讲:“你们社会学政治学,是研究核桃肉,我们建筑学,是搞建设的,是核桃壳子;核桃肉萎缩了,这个核桃不是好核桃;如果核桃肉膨胀了,壳子破掉了,也不行;所以两个要配合。”


 那场会议,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参加了。听完发言,他过来拍拍齐康的肩膀问:“你是杨廷宝的学生吧?”齐康赶紧说是。费孝通接着说:“我们俩配合起来,做一些小城镇的调查。”齐康一直记得费孝通的这句话,事隔多年,他仍旧对费孝通的睿智赞叹不已。


 1990年,齐康主持编著的《江南水乡一个点——乡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出版,这本书以无锡杨市镇为点,通过对经济、人口、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综合深入的调查和规划,勾画出了一个新集镇的现实的图景。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正是江南水乡快速城镇化的开始,时间为这本极具前瞻性眼光的书作了最好的评价。


 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这是齐康所有作品共同的特质。这一点,也是齐康对学生的要求。如果觉得学生做得不够好,他会批评,哪怕对方已经成名成家甚至两鬓白发,他训起来也十分严厉。


 在2009年出版的小书《建筑创意》中,齐康写道:“我和我的学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有了这机遇并得到了实践……我们一步又一步地走,师生教学相长、互补,共同提高,但走的路并不平坦,有喜悦也有坎坷。毕竟我们是向前走了。”


-END-

文/白雁

来源:《江苏院士风采录》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编著



往期精彩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钱七虎:奋斗一甲子 铸盾六十年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王泽山:硝云弹雨挥洒万丈豪情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祝世宁:甘为人梯的追光者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贲德:雷达人生“三部曲”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郑有炓:翻过最高的山 遇见最美的风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冯端:回首向来萧瑟处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方成:仰望苍穹 俯瞰大地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戎嘉余:科研观奠定成功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都有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赵淳生:用生命熔铸“超声电机”

弘扬科学家精神丨张淑仪:光声热电伴春秋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