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旧丨叶扬波:革命年代玩摄影

叶扬波 新三届 2019-01-05


作者简介

1975年高中时期于仓夹道


 叶扬波,业余摄影爱好者,热衷于古旧相机收藏。曾用机型包括海鸥203、海鸥4C、海鸥4A、Nikon FM、Nikon FE、Leica IIIc、Crown Graphic 23、Cambo 45、Zeiss Ikon Nettar 6x9、Voigtlander 6x9、苹果手机等,常用画幅为135、6x4.5、6x6、6x9、4x5等,喜好人像与建筑摄影。现在最常用的摄影器材为Nikon FM配Nikkor 15mm/3.5 AIS和iPhone X。

原题

六七十年代玩摄影



智能手机的普及造就了摄影的普及,任何时间任何场景都会有许多人拍摄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影远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照相机也是一种奢侈品。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些片断的回忆,也算是给那个年代留下一段文字记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够玩进口相机的要么是从单位借的,要么是解放前留下来的老机型。从单位借来的机子一般都生疏不顺手,老机子则时常卡壳出故障。那年头谁要是能玩自己的进口新相机,比如著名的莱卡、禄来福来,大多是驻外使领馆和中资企业人员,绝对属于高端人口。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江青问毛要了一万元进口了一套哈苏500CM三镜头组合,据说毛从稿费中拿出这笔钱来还颇为心疼。1960年代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不知道,但是1970年代初期是一比一,一万块人民币可以换出一万美金(你我没有外汇指标,不会给你换的。)买一套哈苏应该用不了。


江青使用Hasselblad 500CM,镜头应该是Sonnar 150mm/4 镀铬镜头。Roxane Witke 1972年8月摄影,见Witke 《Comrade Chiang Ch’ing》,1977,Little Brown

 

其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流行方箱相机,又叫镜箱,价位相对便宜。我的一位舅舅曾经告诉我他当年在上海就用一台方箱相机。该机没有测距系统,每拍一张照片要架好三脚架,然后用皮尺或手杖丈量相机到被摄人物的距离。这个从容的拍摄场景多么具有绅士风度,可惜建国后国内并没有生产这种方箱相机。

 

那么我等没有雄文四卷稿费、没有外汇指标和出国机会的百姓就只能买国产相机了。国产照相机生产的旗舰是上海照相机总厂,当年主要生产仿制自莱卡Leica IIIB的35毫米海鸥205(仅生产1809台),仿制蔡司Super Ikonta B 的折叠皮腔相机海鸥203(生产311446台),和仿制禄来福来的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海鸥4型(包括4A、4B、4C)。其他省市有照相机厂的则仿制海鸥机型,生产各省的照相机品牌。

海鸥203

 

海鸥203当年售价87元,相当于一般老百姓一两个月的工资。它用120胶卷,画幅6x6厘米,每卷拍摄12张。机腔内还有两个遮挡片,放下后变成6x4.5厘米画幅,每卷拍16张。120胶卷有背纸印有刻度数字,相机后背设有红窗。每拍一张都需要看着对应画幅的红窗卷片,背纸上面的数字必须准确无误地出现在红窗里。

 

有了相机,当然还需要买胶卷。当年国产120黑白胶卷正品要两块多钱一卷,要想拍的多经济上也还是一个负担,正所谓地主也没有余粮呀。所以许多人都买处理胶卷。处理胶卷有好几种,有正品过期胶卷、胶片厂的副品(都是一块多一卷)、照相器材商店用散装胶卷加旧背纸分装(几毛钱一卷)、自己买散装胶卷分装等几种。为了自己能够分装,去店里冲洗胶卷时一定要和店员说要拿回用过的胶卷背纸。

左边为两卷120胶卷,1990年6月到期。中间的盒子为35mm胶卷,长30.5米,可用于拍摄35毫米电影或分装摄影胶卷,1994年1月到期。右边为未用的135片盒

 

分装胶卷还得有个暗房。平时觉得晚上不开灯就是黑暗,可是当你要分装胶卷的时候,才发现北京的夜晚什么光线都有,不管你怎么关灯关窗帘,甚至躲到壁橱里,还是能从壁橱门缝里透进来光线。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里三层外三层的厚被子里面分装。这样分装120胶卷就得全靠手摸。首先得摸出背纸贴胶片的起点位置,再用一根事先量好长度的绳子来测量剪裁胶片的长度,接着用胶布把胶片头接到背纸起点位置,最后把胶卷反着卷好。做这一切的时候,手只能接触胶片边缘以免留下手印影响图像。要是碰到炎热夏季,浑身尤其是双手大汗淋漓,要是分装技术不够娴熟,别说手印了,整卷胶卷被汗泡湿了都有可能。

 

分装135胶卷要简单一些。要分装首先要有可重复使用的片盒。国产135胶卷的片盒都是可以拆开重复使用的,但是后来的进口胶卷的片盒不能拆开重复使用,这就需要特制的分装片盒了。分装135卷也不用绳子测量长度,反正往轴上卷,卷到差不多就行了。

1966年作者于北京中山公园,手捧毛主席语录。我爸摄影,海鸥203相机,6x4.5画幅

 

有了相机和胶卷,接下来就是拍照了。当年的相机都不能测光,家庭摄影也没人有曝光表,所以曝光全靠估计。因此吴印咸的《怎样正确估计曝光》就成为了每一位严肃摄影者必须读熟必须背熟的著作了。吴老在这本书里把地点、季节、时段、天气、朝向等等影响曝光的因素透彻地分析来分析去,而一家人或者几个朋友外出照相,每拍一张照片之前也都要讨论光圈和快门的设定。


如果碰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引经据典或者胡乱估计,看谁能够说服谁。这种对曝光的讨论,是摄影乐趣的一种升华。可是到了1980年代,随着傻瓜相机和自动测光相机的引进与普及,吴老的书不需要看了,曝光也不需要再讨论了,而这一乐趣也早就被大家遗忘了。

方箱相机及闪光灯、闪光灯泡、闪光灯说明书


 

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和手机,胶片摄影每按一次快门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大家都热衷于在16张的120胶卷里拍出第17张照片,这就是所谓“偷一张”。1960年代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虽然总是极力争取按动快门,家长还是不太信得过我。庆幸的是这第17张偷片永远是我的专属。记得我第一次偷片,我爹觉得我一个小屁孩儿能拍出什么,就做了一个鬼脸。这一瞬间居然被我抓拍到了,算是我给我爸拍摄的最精彩的一张照片。

 

所有的这些精彩都被1968年老爸的隔离审查和1969年我妈带着我和我姐下放干校打破了。去干校之前我妈忍痛把海鸥203给卖了,就留下了一个盒子作为纪念。1973年我们从干校回京,同年老爸解放,家里想的一件事就是再买一台相机。可是当年你有钱想买照相机商店里还没有货卖。最后等到1974年春节,得知北京市场上要投放一批照相机,为此我和我爸在王府井照相器材商店门口排队排了整整一宿。



 海鸥4A及产品合格证,生产日期1984年11月 

 

能为了买照相机排一整夜队的都是摄影发烧友。漫漫长夜中我们和队友们聊天,学到了许多相机知识。在排队时大家还都不知道商店会投放什么相机品牌型号,所以热议的是各种品牌型号的优劣。首先各省杂牌没人看得上,原因包括镜头或快门质量不过关、大光圈时照片四角发暗之类。海鸥机型中大家都喜欢双镜头反光的4型,而4型之中最让人看不上的是4B,似乎除了价格低些以外毫无任何特点。而4A除了价钱贵,它只能拍6x6画幅,每卷12张,所以“费卷”。

 

第二天早上商店开门时,人头攒动,大家此时得知投放王府井市场的只有15台海鸥4C和二十多台海鸥203,外加若干杂牌。4C每台138元,203还是87元。我和我爸当时排在第11位,终于喜气洋洋地抱得一台海鸥4C回来。当天下午我又溜达回到了这家商店,想了解一下销售情况,得知海鸥早卖光了,杂牌还剩几架。


1970年代后期作者于颐和园玉带桥,烫着裤线,戴着当时流行的蛤蟆镜。注意面部的阴影为教科书式的处理方法,拍摄者不详,海鸥4C,画幅6x4.5

 

海鸥4型为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4A、4B、4C三种型号的摄影镜头都一样,75毫米1/3.5光圈。4A的取景镜头为1/2.8光圈,所以取景框明亮。4A的最大优点是摇把卷片,但是只能拍6x6 12张片子。而4B、4C都需要看红窗手动卷片。4C的特点是在于可用120胶卷拍12张6x6或者16张6x4.5,又可以安装一个限幅附件拍摄135胶卷。使用胶片的灵活性在当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尤其是一卷135 胶卷能拍出36张照片,是多大的一个数量。

 

用4C拍135胶卷还有一个意外的惊喜。当年大多数照相机都不可换镜头,只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镜头。对120胶卷6x6和6x4.5画幅来说标准镜头是75毫米焦距,而对于135胶卷,标准镜头是50毫米焦距。用海鸥4C的75毫米镜头拍摄135胶卷等于是用了一个短焦望远镜头,而这个75毫米的焦距最适合拍摄人像。用惯了标准镜头后再改用短焦望远头是需要一个适应阶段的,一开始用总觉得有一种不够宽阔的局限感,需要用久了以后才能觉得得心应手。正因为受此训练,我八十年代用上了Nikon FM和FE以后,直接摒弃50毫米标头,最喜欢用的是80毫米的镜头。


1975年与严向群(左)于北京香山,标准的逆光人像摄影。海鸥4C,画幅36x24毫米。注意人像与背景的关系为典型的短焦望远镜头的透视。严兄就是后来买612后背的那位。作者自拍


 

海鸥4C是可以让你发挥想象力的。我试装过135胶卷而不用135限幅附件,虽然没有背纸不能打开红窗,只能凭感觉卷片,但是拍摄出来的是60x24毫米画幅。如果加上上下各有一排135胶卷的齿孔,画幅为60x35毫米。这种超宽画幅在特定构图下的感染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震撼。受此启发,我的一位摄影老友多年后斥重资引进了一部4x5英寸相机的6x12厘米后背,用120胶卷,每卷拍6张。我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只能买个6x9后背而看着他的6x12后背兴叹。

 

海鸥203和4C都是看着红窗手动卷片,一直用着也没有觉得不方便,直到1978或1979年有一天大学班上来了一位摄影记者,给我们的会议拍照。他用的是一台莱卡,机械卷片可以眼睛不离取景器,一张一张地连着拍摄。我当时对这个功能羡慕不已,这才意识到海鸥4A不看红窗用摇把卷片的优势。和班上同学们聊起此事,果然有同学家里就有4A。当年4A售价170多元。

北京八大处第七处宝珠洞外之古树,1975年。数年后作者旧地重游,这棵枯死的古树已经被砍掉了。海鸥4C,6x4.5画幅

 

转眼到了1980年代,我留学回来探亲,给家里带回来一台Nikon FE。问起他们那台海鸥4C在哪里,我想带出去继续用。谁知道老爸老妈觉得不会有人再用120胶卷了,他们居然把这台4C给卖了!失望之余我发现海鸥4A还在生产,北京仍有出售,价格已经是500元了。买下一台后,专门带着这台4A爬了一趟黄山,体验了一回摇把卷片。后来我又在美国网站上买了一台海鸥203,算是留作纪念了。

 

New Standard Rolleiflex 3.5配滤色镜、闪光灯、日光型闪光灯泡、说明书、介绍册、致用户信件

 

说了这么半天,大家一定觉得当年拍个照片怎么那么麻烦。其实这个麻烦的过程就是玩摄影“玩”的精华所在。要是没有这些过程你玩什么呀?就是现在玩数码摄影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比如用iPhone X摄影,每张照片其实都是一段二点几秒的视频。要想一帧一帧地从这段视频里挑出最佳的表情也是一个花时间的功夫活,这不也是在玩吗?

 

莱卡IIIC 配90mm 镜头、滤色镜、镜头盖、可调取景器、闪光灯、日光型闪光灯泡、闪光灯电池、使用说明书。这种闪光灯灯泡是一次性的,许多年前已经停产,所以现在收藏是闪一个少一个。日光型灯泡为蓝色,适用于拍摄日光型彩色胶卷



相关阅读

叶扬波:昨日黄花到清华

叶扬波:亲到黄湖有几人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拍摄



怀旧主题

余浩:北京的二手相机交流会

电影《芳华》打捞国人对65式军装的眼熟回忆

《芳华》女神原型惊艳现身

 李晓斌:带你去西单的那堵墙再走走

余浩:老百货商店

余浩:最后的副食店

余浩:蒸汽火车带走我的少年梦想

德国人收藏的45张新中国宣传画

丁聪1980年代的政治漫画

老照片:100年来的春节变迁

那些年春节我们一起放过的鞭炮

一组罕见年画,珍藏着50、60后的童年

苏联歌曲合集 带你回到记忆中的岁月

经典老歌,带你回到1970~1980年代

1970-1980年代电影歌曲经典

经典老歌,带你回到1970~1980年代

苏联歌曲合集 带你回到记忆中的岁月

一代传奇女神王丹凤曲终人散

费雯丽:演技与美貌并存的乱世佳人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张海儿:镜头中的“坏女孩”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从不论出身)

浙君子:北方乡下之村口

于慈江: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