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丨余浩:最后的副食店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余浩,1956年11月出生于北京。1964年在海淀区羊坊店一小读小学,1970年在北京五十中读中学,1976年3月到北京通县永乐店插队,1978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科社系读书,1982年毕业留校至2017年退休。
原题
最后的副食店
人老了,添了个毛病,爱寻找和我年龄一样的东西,看看它们咋样了。
过节后寻到了一个和我年龄一样大的副食店。副食店曾在解放后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位置。记得我小时候副食商店的名字叫合作社,后来叫副食商店了。
昨天去“参观”了一下。
这个店叫“赵府街副食商店”,地点在东城赵府街。
一进店门,就见货架上方悬挂着画于1970年代的商品宣传画,画着固体酱油、玫瑰酒、牡丹烟香烟、五香粉;商品的陈列也沿用1970年代的风格。店里称重用台秤,算账用算盘。久违的台秤、斑驳的算盘、几口大酱缸、老式的柜台……这些都给人一种亲切感。
成立于1956年的赵府街副食店是一家国营副食店。该店开张时,营业面积100余平方米,售货员20余人,负责为该胡同1400余户人家提供副食。
1990年代,废除票证后,随着超市、大型菜市场的不断出现,该店慢慢衰落了,面积缩小,人员减少,到本世纪初仅余两人。但是赵府街副食店还是因为商品质量过关坚持走到了今天。现在,由李瑞生和妻子一起经营这家副食店,自负盈亏。
李瑞生从1987年开始在赵府街副食店工作,干了30多年了。他的经营理念就是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一声就应。就是说一定要保持和提高商品的质量。他们卖货总想着方便群众,买酱自己没带瓶子,店里给预备了,另外用塑料袋也行。
李瑞生不仅卖货还经常跟顾客讲老北京食品的做法,比如老北京炸酱面,怎么炸?一斤酱、一斤肉、一勺糖、一颗葱、一两油,五个一,配上八种面码……
店里的柜台上摆着几个盆,里面放着酱黄瓜、榨菜、酱疙瘩、辣菜丝等等。
这里的镇店之宝是这芝麻酱缸里的“二八酱”,就是两成花生八成芝麻的配比,调出来的酱口感细滑、香味扑鼻。我小时候,打麻酱不光拿着瓶子和钱,还需要带着黄色的副食本,每家按几口人定量供应。
约 (yāo)芝麻酱可是过去售货员的绝活儿。售货员一般是左手拿玻璃罐儿,右手拿大勺子伸进麻酱缸里,用力搅两下儿,再㧟一勺,往瓶子里倒,差不多了手一抖一转,剩余的麻将就停在勺子里,瓶口儿和外面一点儿没落落(la 二声)的!
1970年代的广告画,大酱缸和老柜台,这些都是老北京人的念想了。几十年后又见到这场景,有一种久违的喜悦和感动!
这样的国营副食店在北京城里恐怕只有这一家了吧,李瑞生明年也该退休了,不知这家店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
愿和我一样年龄的老店铺、老物件比我好!
余浩读本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樂藝山房”,本号获许可转载
对焦系列
刘建生读本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