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者丨余浩:游荆轲塔叹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2017-10-11 余浩 新三届

原题

游荆轲塔 聊相关事


余浩  文/图



        近日,自驾车去了易县荆轲塔。在路上,荆轲的《易水歌》就不断地在我脑海中映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这首悲壮的《易水歌》,特别是它的前两句,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是一个不是诗人的人有感而发的即兴作品,后来竟成了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五十年前,我父亲给我讲了“图穷匕首见”的故事,当时听了就很感动,非常敬佩荆轲,认为他是了不起的大英雄。后来读了《史记》,看到司马迁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更是觉得荆轲具有刚毅的性格,非凡的胆识和智慧,是位有情有义、擅长辞令、坚定果敢的古代侠士。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惊心动魄,世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了。荆轲反抗强暴,扶弱济困的精神和行为是后世千百万仁人志士的典范。前人不断的咏荆轲、诵荆轲,那是在助长民族的勇气、豪气、士气、壮气!像今天对待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就应该有荆轲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荆轲身灭魂长存,义士英名垂千古。”



        到易县后,我们去了荆轲塔。据史料记载,古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大规模修葺。此塔八角十三层,高24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






        除了荆轲塔之外,共立易水河畔的还有为樊於期修建的的血山镇陵塔,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桃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这些并称"五塔镇燕山"。五座塔环建,荆轲塔居中。




        有趣的是还有汉画像石里也有一些「荆轲刺秦王」内容。河南南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北主室西壁上有刻画「荆轲刺秦王」;故宫博物院慈宁宫里陈列着一件陕北绥德出土的画像石,石上的雕刻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山东嘉祥武梁祠堂有「荆轲刺秦王」画像石;浙江海宁长安镇画像石墓里也有「荆轲刺秦王」画像石。1999年,国家还出了一套《荆轲刺秦王》的邮票。





        对于荆轲的评价,历史上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如陶渊明、李白等人对荆轲赞扬歌颂,一种如柳宗元、司马光等人对荆轲批评否定。


        我觉得一个人对人、事的看法和观点是由他的出身、所受的教育、经历和环境所决定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多说了,再朗读一遍陶渊明的《咏荆轲》吧: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说了荆轲的事儿,再聊聊和他有关的一些人和事儿。


一、高渐离


        先说说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


        高渐离是战国末期燕国一位击筑的名家。荆轲在易水之滨拜别了太子丹及诸位友人,临行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先为“变徵之声”,即F调,此调悲凉、凄婉,宜放悲声。后“复为羽声”,羽声相当于西乐A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荆轲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赴秦的。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慷慨悲歌之举。北朝庚信的《思归铭》里就有这个典故:“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


        可叹的是荆轲失败了,秦王勃然大怒,立即派大将王翦、王贲父子剿灭燕国,燕太子丹被杀害,高渐离也被迫逃到宋子城外,在一家小酒馆里做酒保,改名为燕大。高渐离虽然得到了安身之所,但他对故国的思念、对荆轲的怀念深埋于心。有时,在夜深人静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击筑唱歌,以表达他的哀思。当然,他唱得最多的还是那首易水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久而久之,人们知道他就是击筑的名师高渐离,这件事当然也没有瞒过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把高渐离捉拿到宫中问道:“你是荆轲的朋友吗?荆轲已死,你为什么还活着?”高渐离平静地回答:“我活着是为了击筑,只要有筑可击,我就可以活得很好。”秦王说:“那好!我可以成全你的愿望。军士们!把他的两眼熏瞎,再给他一张筑,让他去击。”从此高渐离就此双目失明。他的双眼瞎了,但他的心里十分明亮,他要寻找机会为燕国报仇,替好友荆轲,替自己报仇。


        从此以后,高渐离刻意加紧练习击筑,当然他的筑也就击得更好了。秦始皇很喜欢听击筑,但每次高渐离击筑,秦始皇总让他坐在台阶以下,离自己远远的,这也是他的戒心吧。但时间一长,秦王的警惕之心也就有所松懈了,有时在击筑时,高渐离感到秦王就站在自己附近,甚至能听到秦王的呼吸声。高渐离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他暗暗地想:“时机快要成熟了,应该做好一切准备。”于是,他到处收集沉重的铅块。过了不久,他从宫中的武士们手中收集到了好几大块铅,大约有二十多斤重。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铅块放在筑的空膛中,这架筑显然成了重甸甸的兵器了。有一天,宫人对他讲:“快准备好,大王今天要赏雪,让你去便殿击筑。”高渐离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准备好了,就随宫人前往。


        秦始皇坐在宽大的宝座上听高渐离击筑,一会儿,始皇帝问:“高渐离,今天的筑声怎么没有平常响亮?”高渐离说:“可能是地方太空旷,因而筑声就显得小了。”始皇帝慢慢走近高渐离,在他身边停了下来,说:“还有什么新鲜的曲子,奏来我听。”高渐离的心砰砰地跳了起来,他故作镇静地回答:“昨夜为大王赶制了一首新曲,希望大王喜欢。”说时迟,那时快,高渐离突然抓起铅块向秦始皇狠命地击去,秦始皇本能地向后一闪,沉重的铅跌落在地上,却并未命中始皇帝。秦始皇惊魂稍定之后,大为恼怒,下令把高渐离绞死,把尸首烧掉,以泄他的心头之愤。后世的人对高渐离这种热爱祖国、忠于友情、勇敢无畏的精神十分赞赏。


二、地图和匕首


        这里说说荆轲刺秦王用的剑和他带给秦王的图,这两样东西和荆轲刺秦最相关。


1、“图穷匕首见”的匕首。


        荆轲用的匕首是徐夫人匕首。徐夫人是男性,战国赵人。古书上记载,徐是他的姓;夫人是他的名。谓男子也。他以制造收藏锋利匕首闻名。燕太子丹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不止一个人活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破皮既死,见血封喉。


2、“图穷匕首见”的图。


        这幅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督亢地区,土地肥美,是富庶地带和重要的农业区。《涿州历史纪年》记载:“督亢位涿州市东,跨原涿县、固安、新城县边界,经50余里,中有陂泽、支渠四通。”



三、筑


        高渐离击的“筑”是一种乐器。它的正确读音是“竹”[zhú](第二声)。


        在远古时代,我国就有了这种击弦乐器——筑,《汉书·高帝纪》中对它的形制进行了描述:“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它是击弦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条弦,弦下边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声音悲亢、激越,此乐器为先秦时代的古乐器,源于我国南方。它在战国时代是一种很流行的乐器。


        自宋代以后,筑乐器便失传了。千百年来是只见记载,不见实物。但这一失传之物,于1993年忽然在长沙河西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中发现。文物界称这一发现为新中国40多年以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称这一筑为“天下第一筑。”


        另外,刘邦当年唱起自己编的《大风歌》时也是亲自用筑伴唱的。请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四、张良


        张良,字子房(约前250—前186年),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号称“谋圣”。


        荆轲和张良有什么关系呢?且看史书记载: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耒,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荆轲迟迟不出发是在等一位远方的朋友,他等的这位朋友史书无载,但是,这位朋友一定是荆轲非常信任的,一定是比秦舞阳更为可靠的杀手或是有深谋远虑的智者。所以,他坚持要等自己亲自挑选的朋友;但是,他的这位朋友因为路远失期,荆轲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只得前行了。那么,他的这位朋友是谁呢?


        有人说是盖聂。盖聂不太可能,荆轲和他没有什么交情,盖聂还不太看得起荆轲……


        有人说是狗屠。狗屠也应该不是,狗屠和荆轲、高渐离都住在燕市,那么近没有等的必要。


        有人说是鲁勾践。这个人路很远,而且是剑客,但是他是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 他曾感叹自己和荆轲互相不了解,他为了荆轲没有向他求助而感叹,所以不会是他。


        有人说是张良。我以为靠谱。荆轲等待的那位朋友应该是张良。为什么呢?


        1、看他动机。张良是韩国人,祖上“五世相韩”,可想而知,是韩国贵族。张良对韩国感情相当深厚。虽然父亲早逝,但张良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仍然相当幸福地渡过了童年和少年。大约在张良二十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秦灭韩后,张良一家三百余口被杀,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刺王。


        2、荆轲刺秦于前227年,张良刺秦王是在荆轲刺秦王之后,前218年,时间上差不多。


        3、志向与荆轲相近(六国人国破恨秦,只是荆轲有报知遇之恩的意思在而张良纯粹为为韩国报仇)


        也说说张良刺秦王的事儿。


        秦灭韩后,张良便有如生活在地狱之中,心灵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复国。当时家中还有奴仆三百人,张良完全弃之不顾,弟弟死了,也没有心思为他好好地下葬。他为报仇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带着他的全部家产足有万金之资,到处寻访他的荆轲。据说曾经“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终于给他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张良为大力士铸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锥。


        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


        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


        当时铁锤击中了秦始皇的副车(后有成语“误中副车”),秦始皇本人没被击中! 张良刺杀失败后隐匿在下邳,就是现在徐州睢宁和邳州之间的一个小城,而且在此把杀人犯罪的项伯隐匿了起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


五、随手拍


        荆轲塔附近还有不少景点儿,大的有清西陵、太行水镇、易水湖和凤凰台村等,小景就数不胜数了。这次没来得及去大景点儿,只是在路途随手拍了几张小景……










六、农家乐


        这趟自驾易县行是老同学李兄带队,到达的根据地是他在荆轲塔附近的一位老朋友家。主人昊春女侠在她的农家院给我们安排了丰富的节目:采摘多种瓜果蔬菜;学做各种美味佳肴。我们两天摘了九十六斤菜、果(仅葡萄就摘了四十多斤);吃了三十几种饭、菜(昊春仅中午一顿就给我们做了四种匹萨)......









        周末两天的时间,到荆轲塔及周边一游,时间较紧,感慨颇多……


        在写这篇短文、整理照片时一直听着一首歌,觉得在这首歌的陪伴下聊荆轲感觉不错。短文写完了,照片整理好了,歌声还在耳边萦绕,索性大声唱一遍这首歌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原载微信公号“樂藝山房”,本号获许可转载



行者系列

余浩:谒骆宾王墓

米述杭:走进小说《软埋》的柏杨坝大水井

米述杭:长山群岛之哈仙岛

米述杭:在西南非洲处置车祸伤亡事故

张援春:独步南美之民宿风情记

张援春:独步南美之行李失而复得记

陈红兵:同样在景区留影,

她为什么闲庭信步娴雅静美

侯振华:又见戒台寺

操风琴:在巴勒斯坦难民家过宰牲节

王宝泰:布宜诺斯艾利斯美食之旅

王宝泰:我和阿根廷小姐的近距离接触

高初建:美丽的乌兰巴托之夜

高初建:回忆阿塞拜疆之行

阿拉曼:未曾忘却的纪念

阿拉伯男人真的都有四个老婆吗?

穿越岁月的瓦砾,寻找昔日的美

——约旦以色列浮光掠影

浙君子:一城一图 · 自驾欧罗巴足迹

38000公里!

退休夫妻自驾房车畅游欧洲

陈小鹰:瘸腿走马代

陈小鹰:以色列高价导游伊萨卡

陈小春:我在北美的车生活

刘宇:记者镜头下的朝鲜

鲁晓晨:朝鲜亲历记

张伟光:罗马尼亚边境小镇的一夜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杨劲桦:最美好的城市圣地亚哥

杨劲桦:月亮的山谷

杨劲桦:邂逅那不勒斯

伊斯兰国度的基督文明——以弗所寻古

访寻长眠坦赞铁路的中国英魂

走进非洲or走出非洲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