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忆事丨刘建生:我拍赵总书记
作者简介:
刘建生,1954年生人,1969-1976年当兵,1976-1979年当工人,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2014年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记者,现已退休。作者专著《当代风流:我镜头中的100位世界领袖》,新华出版社2008年出版。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老刘摄影忆事”,小号获许可转发。)
前几天我在一篇回忆邓老爷子的文章里提到了本组记者老王。他看见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非但不拍,反而批评这是“胡闹”,这引起了一些朋友对“新华社老王”的看法。其实老王是个非常实诚并且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老同志,只不过有时候思想略微对不上路数而已。
老王是河南人,和赵总书记是老乡,都讲一口标准地道的河南话。可能因为是老乡的缘故,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就自然比较亲近,老王拍摄赵总书记的机会也比较多。
在去年的一次老同志聚会上,老王和我聊起了当年他和赵总书记的一段往事。
老王回忆到,某年下午采访完赵总书记的一场活动,由于之后就没有公事了,于是赵总书记就对老王说:“咱们一起去XX山打球去吧”,并且亲自为他拉开了“保险红旗”的后车门。
老王起身刚钻进半个身子,不料有警卫局的人员大声喊到:“老王,坐后面车去!”老王听毕大怒,马上又钻出车来大声喝斥道:“是总书记让俺坐的!” 说罢,他理直气壮地坐进大红旗,和赵总书记并排前往XX山去也。
我听后大笑,接着问老王:“后来呢?” 老王说,后来还和赵总书记一起吃的晚饭。我问他:吃的什么啊?老王说,其它的菜不值钱俺不记得了,俺只记得上了烧海参。
我也是个吃货,不由得心生馋意,于是便问味道如何?老王说:好吃,海参全让俺给吃了。我又问:那赵总书记吃啥?老王说:他只是把馒头掰开,蘸着盘底俺吃剩的海参汤就着馒头吃。
我对老王说:那您老可有点不够意思了,怎么着也得给总书记剩点海参吧。老王辩解道:是赵总书记亲口对俺说他不吃海参,俺这才全吃了的。
当时我心想,这个老王也真够实诚的。您也不想想,如果人家真的不吃海参还会上这道菜吗?人家赵总书记无非是想让您多吃点海参,您没看见他连烧海参的菜汤都舍不得浪费,蘸着馒头吃呢。
我拍赵总书记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1988年,好像是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组织的一个农村工作座谈会,杜润生杜老是主持人。历来农村工作都是本党的重头戏,所以那次座谈会总书记和总理都出席了。
座谈会开始不久,国务院总理突然插话,就我国某个农村政策发表自己意见。
这位总理是搞工业出身,估计对农业问题不大熟悉,所以搞农村工作出身的赵总书记就打断他的话指出:“你说的那个政策,我党从来没有实行过。”总书记又列举了不同时期本党对农村的不同政策,可谓头头是道、条理清晰。
没想到这位总理个性比较强,他还是继续争辩不已。而总书记也不客气,持续反驳着。一时间会场有点混乱,由于他们俩人座位前都有麦克风,各说各话音量都很大,所以到后来可能谁也闹不清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本人是第一次看见总书记和总理现场争论。当时心想,这么大的官还吵架啊,吓得我手心直出汗,想把这个场景拍下来吧又不敢。
这种各说各话的场面,持续了好几分钟。最后,只见杜润生老站起来,走到总理身后打哈哈圆场,这位总理才停止了讲话。
那时候开会,还真是畅所欲言。
我最后一次采访赵总书记出访,是在1989年3月,当时他要去朝鲜访问。按照有关规定,新华社派我先去打前站。打前站的主要任务,是去试通讯线路。
我们携带着一堆器材,乘坐中国民航到达了平壤。在机场,一个朝鲜“党中央国际部”的方科长在迎接。方科长略为矮胖,会讲比较生硬的汉语。他带我们上了一辆奔驰190轿车,向城里疾驰而去。
那时平壤的马路中央,有一条专供领导人行驶的专线。我们的奔驰由于车牌比较过硬,在遇到车多的时候,可以偶尔上一下专线,在当时颇感新鲜。
到了城里,先住在一个饭店里,然后就去朝鲜中央通讯社等处试线路。没想到两天去了好几个机构,电话均不能和国内联系。眼看领导人即将来访,但是还没有找到一条能够和北京联系的电话线路,急得本人寝食不安。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朝鲜的方科长表情神秘地透露出一个信息:在代表团下榻的“百花园国宾馆”有一条可通北京的专线。在费尽千辛万苦之后,我们终于在代表团到达的前一天进住了“百花园”。一试线路,通了。虽然信号不好,但勉强可以传送照片。
正在高兴之际,方科长很严肃地说道:这条专线是要收费的,一分钟若干美元。当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豪气,马上向方科长宣布:不管多少美元,这条专线新华社包了,期限三天。于是方科长马上把专线安到了新华社的房间里。
然而没多久,我就为这个草率的决定后悔了:在代表团到来之后,几个其他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拿着稿子到处找能够打到北京的电话,最后都来到新华社的房间。
我站在门口自豪地宣布:这条专线新华社已经花巨资包了,恕不对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现在已是记协冬书记的她气愤地说道:“在北京说这条专线是为中国记者免费提供的!”
我这才明白,原来方科长一直在演戏,目的就是想挣我们的美元。那时候传一张照片起码要十几二十分钟,如果中间断线了还要重传。在朝鲜这种通讯条件很差的国家,往往需要个把钟头才能够传回一张照片。
金日成主席在朝鲜具有极高的威望。在代表团到来之际,当伟大领袖乘坐的敞篷车经过时,五十万群众手举鲜花欢呼雀跃,那气势如排山倒海,似狂涛巨浪。我们随着敞篷车边跑边拍,可以清楚地看到身边的很多群众脸上挂着两条泪痕。
很多国人都不知道的是,拍摄金日成主席只能在他的左侧拍照,因为他的脖子右后侧长了一个大包。
当年据分社记者说,一开始包并不大,完全可以手术切除。但是全朝鲜竟然找不到一个敢在伟大领袖头上动刀的医生,所以那个包也就越长越大。到了我们拍摄时,已经长到足有碗口大小了。下图可以看见大包的轮廓。
那时还有这样一个待遇:每逢中国代表团访朝,在将要回国之际,朝方就把包括记者在内的工作人员集体请到一间大礼堂,唱名赠送伟大领袖给的礼品。 朝方人员拿着单子念道:某某某,人参酒一瓶、人参烟两条、块糖一斤。
被念到的就走人上台,鞠上一躬,双手接过礼品。在当时我们普遍比较贫穷的年代,大家拿到如此丰富的礼物,心里都觉得很热乎。
这是赵总书记的最后一次出访,随后的遭遇大家都知道了。
回想起1980年代,那真是令人难忘,可能永远也不会再现了。
照片均为本人摄于1980年代,基本上都是在5寸照片上翻拍的。
摄影忆事:
媒体人系列:
长摁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